佛弟子文库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大安法师  2012/11/0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这段文句不在九品往生章的里面,是在序分义里面,韦提希夫人选择西方极乐世界作为往生之处之后,就恳请释迦牟尼佛教导往生的方法。韦提希心里在想,往生到西方净土那样清净庄严的地方,一定要有很高的修行功夫,也就是要有定善才能往生,她就请佛“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而释迦牟尼佛却是观机施教,知道阎浮提的众生烦恼习气非常厚重,大多数众生的心都是散乱动荡,如果不能舍去分别攀缘之心,那么思惟正受的清净境界是不可能显现出来的,所以就不能仅仅是宣说定善之门了,就要为适应更多的散动众生的机缘来开显一个方便,所以这是释迦牟尼佛自开三福之行,因为韦提希夫人并没有请求这样的三福,她请求定善,然而释迦牟尼佛却宣说了散善的三福。

这里有一个用意,就是众生对西方极乐世界信心缺乏,信心难以建立的原因就在于智慧的不足。为了培植众生的智慧,给他们一个过渡,一个桥梁,先让他们修福,修福修到一定程度,就能转化为智慧,福至心灵,有智慧他们才能相信念佛往生净土一法。如果直接从信心契入,这对于少数宿世善根深厚的众生有可能性,但对于大多数众生来说,是很难去契入的,所以佛让众生先修三福。

第一福是世间的福。“孝养父母”,就是我们念佛行人一定要行孝道。“修十善业”,十善业把杀业放在第一位,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这是止善,如果进一步,从积极的行善来看,不仅不能去杀生,而且还要放生;不仅不要偷盗,而且要去布施;不仅不要去邪淫,而且要修清净梵行;不仅不能打妄语,而且要诚实,要质直,要和诤,要柔软。对于贪欲重的要修不净观,对于瞋恚重的要修慈悲心,对于愚痴重的要对因缘观,要契入,这就是修十善业。那么这就是修世间的福。

那么第二个是戒福,与世间的福德相比,那戒德更高了,因为是在修出世间法,由戒能够感得菩提之果。“具足众戒”,这个戒有多种了,三皈依、五戒、八戒,乃至于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不犯威仪”就是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在行住坐卧的四威仪当中,都要为这些戒作方便威仪,怎么叫方便威仪呢?比如我们的身业,你不能一天到晚就是跑来跑去,摇头晃脑,坐在这里也架着一个腿,躁动不安,你身业一定要安静,端庄。口业,你不能一天到晚就讲那些街头巷尾的事情,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这家长那家短,一天到晚就讲这些,言不及义。意业就是不能有邪思邪想,一定要保持正念,观照诸法的苦空无常无我,系心在佛号当中,一心正念。身口意三业都是很宁静祥和的,为你的戒律作方便威仪。

那么第三个就是行福。“发菩提心”,这对于净业行人非常重要,这个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所以发菩提心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我们的生命目标是把成就佛果菩提作为我们唯此为大的生命目标,这样我们的心量一下子就打开了。“深信因果”,一个能够深信因果的人,他必然在内心建立一个自我防御系统,他一定能做到自律、慎独;不信因果,他就是胡作非为,或者是一个伪君子。“读诵大乘”,就是对大乘方等经典要读诵,因为这些佛经都是从佛的实相般若流现出来的文字般若,能够让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读诵经典,就能开发我们的智慧,那么我们的智慧眼开了,就能够厌离娑婆的苦,欣求极乐的涅槃。“劝进行者”,这是教我们自己开发智慧得到利益之后,也要让一切众生得到这个法雨的滋润,要把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要传播出去。

那么这个三福,佛特别告诉韦提希,这三种行业,是过去诸佛,未来诸佛,现在诸佛,这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都以这个三种行业来庄严他的净土,都以这三种净业来圆满他的佛果菩提。佛都这样做,我们难道还不能这样去做吗?针对这三福,善导大师有一个很精辟的论断,就在这个净业三福里面,或者有一个人,只是行世间的福,把这个世间的福回向往生,他能够去;或者一个人他行戒福,第二戒福,他回向戒福的功德也能往生;或者有一个人只是行大乘的行福,回向也能往生;或者有人行前面的两种,世福和戒福,回向能往生;或者有人行后面两种,戒福行福,回向能往生;或者有人三种福都修行,回向,当然更能往生。这是把种种不同的排列组合表现出来。如果还有人这三福一个都不行,那就是一个邪见之人,就是阐提人了,断善根的人了。所以这里善导大师劝勉大家修三福,以三福的功德回向求往生,都是往生的资粮。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不肯念佛者,皆是福薄之人

昔时有人问莲池大师:一个人不信净土,不愿修念佛法门...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禅观与净土,它的重点就是把大乘的禅观跟净土的念佛做...

何谓「唯心净土,自性弥陀」

问: 何谓唯心净土,自性弥陀? 妙境法师答: 何谓唯心...

只有阴德才能福泽子孙后代

世间人对财富很追求,但是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蕅益大师:参究念佛论

原夫本觉妙明,真如法界,智理无能所之分,依正绝自他...

助念他人,启示自己

张奶奶老人家舍报了,家属不同意为她助念,即便是免除...

在娑婆打滚得越久,要出去就越困难

有了信心以后要发愿,净土的愿是二个:第一个厌离娑婆...

厌离色身,欣求极乐

再看这个众生浊。众生浊就是我们的见惑还有思惑,它这...

【注音版】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文殊菩萨心咒

文殊菩萨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谛d...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慈大悲悯(mǐn)众生,大喜大舍...

抽烟的人可以往生吗

问: 抽烟的人可以往生吗 大安法师答: 抽烟是一种不...

极乐世界的菩萨,在这个世间的示现

极乐世界的菩萨们,来我们这个世间示现的,自古及今应...

修念佛法门以决志求生净土为根本

凡是修念佛法门的,一定要以决志求生净土为根本。念佛...

如何才能控制梦境

问: 弟子在受戒后,晚上做梦杀了一条缠在自己身上的...

【佛教词典】体

(术语)梵语驮都Dhātu,译曰体、界,性等。物之一定...

【佛教词典】欲流

(术语)四流之一。欲界贪瞋等之思惑也,由此思惑而流...

不从小事来学忍辱,没法来成就大事的

忍耐是说忍辱和耐力,也可以说成安忍。我们在生活当中...

三十三观音

杨柳观音 又称药王观音。左手结施无畏印,右手持杨柳...

为什么要念「南无阿弥陀佛」

我在前面的博文 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中提到: 南...

《大吉祥经》中的38种吉祥事

根据《大吉祥经》的义注:古印度曾发生了关于什么是吉...

不净观颂

死想第一 (人死时心脏和呼吸均告停止,其状可畏) 有...

萧伯纳:钟爱素食和阳光

萧伯纳是英国杰出的戏剧作家,被誉为幽默与讽刺的语言...

芝麻紫菜补钙不输牛奶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固定印象:说到补铁就想到猪肝、提...

五戒里面为何不允许饮酒

世间有很多东西是非常诱惑人的,如果不去克制自己,就...

【推荐】调整心态比你佛号数目更重要

净土宗一般人的盲点在哪里?在第一个。我相信净土宗的...

这世界最初是怎么开始的

问: 弟子有个问题迄今一直不能找到满意的答案,就是六...

心量要大而自我要小

做更大的事业、追求更大的荣誉、赚更多的钱,每个人都...

【佛学漫画】我是谁

【佛学漫画】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