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上根人尚会从迷入迷,更何况中下根人

大安法师  2020/07/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上根人尚会从迷入迷,更何况中下根人

佛应我们的根机,施设八万四千法门。通途佛法,一个重要的特点,都是要靠自力修行。纵然有些修行人宿世的善根深厚,甚至今生精进勇猛,能够彻悟自心,就是能够大彻大悟,大开圆解,但是不等于了生脱死了。因为了生脱死——离开三界的分段生死,是要断惑的:见惑的八十八使,思惑的八十一品。

如果见思二惑,虽然断了一部分甚至断了大部分,乃至还有少部分没有断尽,三界的生死轮回还是依旧,你没有办法出去。如果出不了三界,就会随着业力的牵引,就会有后有,要投生。一投生,就有隔阴之迷。

虽然你上辈子或者多生多劫在修行,但是你没有了断分段生死,一投胎,再来到人间,你一接触五欲六尘的环境,就自然地会生起贪恋、执著之心,就会被五欲六尘所迷。所以在无量轮回过程当中修行,从觉悟到觉悟的人少,而从迷入到迷里的人多。

上辈子是大修行人,这一辈子一被富贵所迷,那十个人就有九个人迷惑颠倒,借助福德来造恶业。估计也就是十分之一二还能够不昧宿世的善根,继续修行。所以从迷入迷的多,从觉至觉的少。

这都是真实语。上根利智犹然是这样,所以轮回是很可怕的,叫轮回路险。上根修行的人尚且从迷入迷,更何况中下根机的人,那就更不要说了,得人身是不可能的,直接是下三恶道的。

要了脱分段生死,一定要断见思惑。先不说其他,首先断一个见惑就像断四十里的流水一样难。这句话出在《大涅槃经》,是迦叶菩萨对佛请问的,如佛先前所说,须陀洹(初果人)所断的烦恼,就是所断的见惑烦恼,犹如纵广四十里的水。水奔腾到海的力量很大,就是一小股水都有很大力量,更何况是纵广四十里的水,你要把它截断,那非常难。

为什么叫四十里流?是说有十种迷惑。十种迷惑包括见惑的五种,叫五利使: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还有邪见。再加上思惑的贪瞋痴慢疑,五钝使、五利使构成了十种惑。这十种烦惑都能够对苦集灭道四圣谛的义理产生一种迷惑、蒙蔽。比如我们烦恼重,这个世间很苦,但是我们都不感觉苦,这就是惑。

如果你能够感知这个世间的痛苦的本质,这就有点苦谛,在苦中你有点智慧。所以这个见惑,就是迷惑于苦集灭道四圣谛的义理。为什么有八十八使呢?在三界里有一个划分,欲界形成有三十二使,色界、无色界又各有二十八使,一共是八十八使,使就是驱使的意思,由这个见惑驱使起惑造业,就会下三恶道。

八十八使障碍你见道。这样的见惑,障道的力量就好像纵广四十里的流水,苦集灭道各纵广十里,加起来就是四十里。要见道得初果,就要断见惑。得了一个初果,还没有了生死,还有思惑,进一步要断三界九地的思惑。

三界九地就是:欲界六天加上人间三途叫五趣杂居地,这是一地,色界有四禅四地,加上四空天有四地,一共是九地,九地又叫九有。三界九地各有九品思惑,这就有八十一品。思惑就是系缚众生,如油入面。

断见惑的初果圣人,进一步要断欲界的九品思惑。断欲界的九品思惑要在人间天上往返受生七次。这种受生又叫润生,因为还有思惑,贪瞋痴慢疑,烦恼没有断,还有淫欲心。初果圣人还会成家,娶妻生子,因为他这个心还没有断,但他还有道共戒,他有出离的指向。

为什么要七次往返人间,就是断惑。在过去多少劫有种种债务,你得要还,所以这叫润生。欲界的九品思惑,断了前面六品,就能证二果斯陀含。斯陀含叫一来,还要来这个世间一次,就是为了断欲界的后三品思惑。把后三品思惑断尽了,就证第三果阿那含。阿那含叫不来,不来就不再到欲界里面来了。

不到欲界里来他到哪里去了呢?就住在色界的第四禅天的上面,有五不还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又叫五净居天。在那里干什么呢?也不是睡大觉,在那里修观练禅法,来断除色界和无色界还剩的八地七十二品思惑,这种禅又叫夹熏禅,就是要修九次第定,四禅四空定再加上阿罗汉的灭受想定。

那个定叫熏习,熏得很熟,像熟牛皮一样的。五不还天的人,修次第定要不杂异念,九次第定,从一定入到一定,修得滚瓜烂熟,丝毫不杂其他的念头。或者顺修,或者逆修,或者中间入定,或者跳跃式入定,任运升降,往返出入九次第定,如果修成了就叫师子奋迅三昧。

修夹熏禅成就,就断了色界和无色界的七十二品思惑,就能证四果阿罗汉,到这个时候才有资格说长揖三界,不受后有,所作已办,了断分段生死。所以印祖才说,了生脱死岂易言哉!哪有那么容易啊!那太难了,如蚂蚁上高山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看开生死,没你想得那么难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来时欢喜去时悲,合...

把厌离心彻底地提出来

原来我在佛学院讲净土课的时候,比较年轻的学生说,哎...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原文】 般若心经云: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

【推荐】人生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没有结果

我们一定要视之为身世无常,幻缘虚假,这是一种无常败...

猕猴喻

过去有个好赌之人养了一只猕猴,主人赢钱的时候,回家...

玉琳国师前生是个苦恼的和尚

玉琳国师的前生是个最苦恼的和尚,相貌长得相当丑,也...

仙趣之因与果报

天、仙、神、鬼不一样。什么是天?天就是光明义:天是...

舍命不一定解脱,可能还会随业受生

汝将谓舍命便解脱乎。不知识随业牵,又复受生。驴女马...

【注音版】佛说梵网经

佛说梵网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

百喻经

百喻经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

净业若成 禅宗自得

净土宗的祖师里面,在开悟之后的一个特点置彼而取此。...

不能为了懈怠放逸而取底限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梵网经》和《优婆塞戒经》的菩萨戒有区别吗

问: 请问师父,《梵网经》菩萨戒和《优婆塞戒经》菩...

布施是助成佛之胜缘

布施有甚深的功德,是助成成佛之胜缘;布施的功德随着...

【佛教词典】三种三观

宗镜录云三种三观:三种三观者,谓以观观心,不出次第...

【佛教词典】犍稚

梵语 ghantā,巴利语同。又作揵迟、揵槌、揵抵。为寺...

生气真傻

头顶天,脚踏地, 人生全在一口气; 切记气上有三记:...

窦禹钧大积阴德,五子登科享高寿

窦禹钧(即《三字经》里提到的窦燕山),五代后晋时期...

马祖大师答老友问

马祖大师未出家前有几位老朋友。听到马祖开了大悟,到...

十种受阴魔(一)过抑生悲

前面等于是一个前言,这以下就正式地进入我们破除受阴...

忍力不坚固,而欲度众生的尴尬下场

为什么要往生西方?因为从佛教的根本情怀来讲,是为了...

持诵往生咒的功德利益

往生神咒,全称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简称往...

阿赖耶识的可怕,很多人都忽略了

阿赖耶识的可怕,就是你平常不知道它存在。你平常就是...

只要平时念过佛,今生一定就能往生吗

问: 现在外面有些助念小组说:只要平时念过佛,就坐...

心要谦,才会不断成就你的能量

佛陀劝诫:十方诸佛如来,以他的智慧眼来对待这个瞋恚...

弘一大师劝念佛

在弘一法师诸多开示、论述中,提及净土法门的很多,无...

防护六根,断除淫欲

当年佛陀住世的时候,要求出家人防护六根,并示言若纵...

世尊降兜率入胎因缘

兜率天宫中,一生补处菩萨──护明菩萨,即将降生娑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