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济群法师:息灭妄想

济群法师  2011/06/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很多人会把生命的痛苦归之于客观环境:诸如身体欠安,生活清贫,世道不公……其实,这些只是造成痛苦的客观原因,而它产生的真正根源来自我们的心念。

我们心中充满种种妄想,正如前面所说:错误的观念、迷信、执著、贪嗔邪见等等,都是妄想的表现。妄想使我们的内心失去平静;妄想使我们陷入永无止境的追求;妄想使我们寻求各种刺激;妄想还会使我们胡作非为。所以,要解脱痛苦,就必须息灭妄想。

如何才能息灭妄想呢?

经常听很多初学打坐的人说:打坐时妄想太多,静不下来,有什么办法可以对治?办法当然是有的,但我们有必要先考察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些妄想的出现?

我们的心念有前后延续性,如果想在禅坐时能够专心,日常生活中就要时刻注意用心。打坐时出现得最频繁、最强烈的妄想,一定是我们平时最执著的境界。因此,一个修习静坐的人,在生活中要能够透视一切,从而保有一颗无住、空灵的心,对一切境界如雁过长空,风吹竹叶,不留一丝一毫的踪迹。心清净了,打坐时自然不会妄想连翩。

念佛也能息灭妄想。人们往往将念佛误解为老婆婆专修的法门,或以为念佛是在求佛。有个故事说,一位老婆婆整天念佛,小孙子听得很厌烦,于是就“奶奶,奶奶’,地叫个不停。老婆婆嫌吵:没完没了地叫什么?孙子说:我叫了几声你就烦,可你总是不停地念佛,佛难道就不烦吗?故事中小孙子的看法,代表了许多人的对念佛的误解。事实上,念佛是为了调御自己的心态,息灭自己的妄想,所谓“清珠投进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注入妄心,妄心不得不净”。《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中说:“都摄六根,佛号相续,息灭妄想,深入禅定。”所以说,念佛是用来对治我们妄想的最佳方法之一。

止观能息灭妄想。止观乃禅定之异名,梵语奢摩他,汉译曰止,止息散乱,止心一处;毗钵舍那,汉译曰观,是对所止境起正观察。止观有小乘止观与大乘止观之分。小乘止观从六根门头摄一而入,系缘而修。如修数息观就是专注呼吸,知息出入、知息长短、知息冷暖、知息粗细。把心念系在呼吸之上,心息相依,由粗而细,由细而无,待妄想息灭,止观也就成就了。

观心能息灭妄想。观心是观察自己心念的起灭,我们的心如流水一般念念相续,平常人缺乏观照能力,总是随着念头东奔西跑,不能自己。观心是要认识到心念的虚妄性,心念无非是由一系列的经验和概念组成,离开这些经验和概念,我们的心究竟是什么?所以《金刚经》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从时间上透视心念的实质。“过去心不可得”,是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不要陷入追忆,也不要随着它跑; “未来心不可得”,是说未来还没有到来,不必去想它。在前念过去而后念未生之际,保持中间这段清明、干净的心,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楞严经》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临济禅师说:“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名离相人不禀,吹毛用了还须磨。”这都是教我们从观心中认识真心,保养真心。

参话头能息灭妄想。参话头也是禅宗修行的重要方法之一。话头通常有:念佛是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无梦无想时主人是谁?一念未生前是什么?……参话头不可对话头下注解,不可以推理,不可以等开悟,不可以扔掉话头求静,不要给自己讲道理,外界动静一概不管,一路追问下去。黄龙南禅师对参话头有个比喻:“如灵猫捕鼠,目睛不瞬,诸根顺向,首尾一直。”参话头重在一个“疑”字,祖师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要把自己全部身心凝聚在话头上,如同活死人一般,不达到这个程度,不算上路。一个修行人,当话头参到得力时,专注一念,心无旁骛,妄想自然也就无从生起。

妄想是痛苦产生的根源,要在根本上断除我们的痛苦,就要从息灭妄想着手。当我们的妄想得到有效的控制,我们就不会被它所转,就能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我们就不会被妄想分散我们的精力,就能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专心地去干任何事;我们就不会被妄想所干扰,就能把心念专注一处,进入禅定的状态;我们就不会被妄想遮蔽我们本具的佛性,就能使我们的真心得以显现,智慧得以开发;我们就不会被妄想带来的错误认识所左右,就能使我们对宇宙人生有正确的认识……所以说,息灭妄想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济群法师文章列表

在生命当中,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

破妄显真─妄想是很抽象的,我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大...

变化的只是我们的感觉

有个人在市场上买了一个青花瓷瓶,价钱还算公道,做工...

调伏妄想的方法

原文: 若夫妄念满腔,憧憧往来,朋从尔思。由未真提正...

心散乱者,能障正定

随烦恼二十:散乱者,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

我们今天为什么还流转三界呢

在本经当中讲一个例子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佛陀说:在城...

放下自作多情所捏造的妄想

佛印禅师有一天跟苏东坡在散步的时候,看到一个少妇走...

空观脱离过去,假观创造未来

龙树菩萨《中观论》有一个偈颂: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

散心称名,能否除罪?能否往生?

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 说这散心能不能除罪呢?你说...

佛说四十二章经

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

【注音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注音版】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注音版】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

济群法师《佛陀制戒的原因及意义》

戒律是否过时?在今天这个时代,如何认识戒律的价值?...

出家人如何面对外在诱惑

问: 现在社会诱惑很大。您是如何面对外在诱惑的?出...

如何做好临终关怀

从另一方面来看,国人长期受唯物论教育的影响,缺乏信...

济群法师《普贤行愿品》

第一章 导论 尊敬的大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净...

【佛教词典】业道

(术语)三道之一。善恶之所作,使人向于六趣,故名为...

【佛教词典】大方广师子吼经

(经名)一卷,唐地婆诃罗译。佛在日月宫中,使胜积菩...

善导大师因机施教的故事

一、度化屠户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妇孺皆知,但多...

最不称职的御医

这个故事说的是悔悟,取自《杂譬喻经》。 古时候,有...

遵循生活的规则

一年夏天,有位爸爸准备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海边戏水。前...

唯有念佛求生净土最为捷要

佛说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门,唯有念佛求生净土,最为...

「快餐式」的修持

净土念佛法门的理念与修持方式,最契现代社会之时机。...

我们的果报是怎么受用的

这个地方的识变,前面我们比较偏重在造业这一块,这个...

佛陀的话具足哪五种功德

只要是这句话从佛陀口中说出来,就具足五种功德: 第一...

阿弥陀佛略传

阿弥陀佛于未成佛前,在过去无量劫中,为妙喜国的国王...

今天去造业,是外境错还是内心错

佛陀在讲道理之前,先讲出一个譬喻,譬喻容易了解。从...

大安法师:转业改命的原理和方法

【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心不能转...

佛菩萨为何不示现来化度众生

【原文】 窃怪今时造业者多,信道者寡。菩萨既度生无已...

十种逆境为道场

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