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法是世界之光

惟贤法师  2013/02/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法是世界之光

过去有些人有误解,说佛教是封建的、迷信的、消极的,其实佛教的本质不是那么一回事。佛教是心地法门,佛经上讲“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心染则国土染,心净则国土净”,这是一个万古不变的真理。内心染污,国土就染污,环境就染污;内心清净,国土就清净,环境就干净。心与物,心与境,在佛教来讲是一体的,二而一,不能分开,《华严经》讲“三界虚妄,但是心作”、“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佛陀的诞生,佛教的创立,八万四千的修行法门,都是围绕着一个目的“如何改造心地”来说的。心地能改造,世界就安定,就能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改造好的心是什么心呢?佛心。佛心就包括清净心、广大心、真实心、正直心、平等心、慈悲心。清净就不污染,广大就不狭隘,正直就不谄曲,平等就没有差别,慈悲就没有嗔恨。以此佛心,融摄一切,在器世界、物质世界来讲,大中有小,小中有大,由一微尘能够看到三千大千世界,而三千大千世界中也有一微尘的存在,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大小相依;在有情世界来讲,众生缘缘相资、缘缘相助,一切平等平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是佛教法界缘起观的思想,很广大!很微妙!具备这种思想才能实现真正彻底的大和谐、大和平!所以,要讲和谐和平,必须要从佛经中来找,这是本源。

如何改造我们的心地?佛经中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首偈子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什么叫恶?凡是以损人、害人为前提,结果害他必害己,而致自他俱害,对现在和将来都没有好处,要受苦果,叫做恶。什么叫善?善以利他、利人为前提,而结果是利人必利己,而致自他俱利,对现在和将来都有好处,有好因就必有好果,叫做善。

“诸恶”,有五逆十恶。五逆是什么呢?杀父亲、杀母亲、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凡是犯这五种必定堕无间地狱,一般也叫阿鼻地狱;十恶是身三“杀生、偷盗、邪淫”,口四“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意三“贪欲、嗔恚、邪见”。犯这十恶的人,下堕三恶道,嗔心重堕地狱,贪心重堕饿鬼,痴心重堕畜生,这是必然的结果。

“众善”,有人天善、解脱善、菩萨善三种。人天善就是讲五伦八德、五戒十善,要深信因果;解脱善就讲离欲解脱,少欲知足,过清净淡泊生活;菩萨善,是以缘起性空的观点,二谛圆融,悲智兼修,达到一切都圆融无碍,也就是说达到大和谐的境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中有他,法法相资,法法平等,福慧圆满,就成佛陀。这是从学佛到成佛的一个阶梯、一条道路,也就是《华严经》所讲菩萨修行成佛要经过的五十二位阶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因此,奉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关闭十恶之门,开启十善之门,从人天善到解脱善再到菩萨善,这就是一条“人成即佛成”的道路,也就是人间佛教的根本思想。

实行人间佛教是佛法弘扬的指导思想

人间佛教,源于太虚大师提出来的人生佛教,就是要用佛法来净化人间,太虚大师有一首诗“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意思是说:我们所仰望的、要达到的目标是佛陀,要完成这个目标就要把人做好,做人,做超人,做超超人。做人就要奉行五戒十善,明因识果,为人天善;做超人,必须要解脱身心,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为解脱善;做超超人,要具备缘起性空的宇宙观,二谛圆融,悲智兼修,达到法界圆融的境界,这是菩萨善。

太虚大师的这个人间佛教的思想,是中国佛协开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全世界开展人间佛教的指导思想。要成佛必须先把人做好,万丈高楼从地起,地基要打坚牢,房子才能一层层地修上去,不然是空中楼阁,画饼充饥。

人间佛教思想,贴近于现实生活,与人的道德、生活密切相关,不迷信化、不神秘化,做人就要有道德,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虽然我们是佛教徒,但也是一个公民,在工作、生活各种行为中都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事情,这样,就可以真正为人民服务。

在寺院中,我们要建立和合僧团,以此和合僧团为榜样,逐步推广,逐步辐射,若人人都能够奉行五戒十善,明因识果,提高道德修养,那么就可以实现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伟大思想。我们的国土就是干净的,清净的,就可化浊土为净土。

寺院的僧人,除了在寺院中搞好管理工作,做好宗教活动以外,要积极做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一要奉行法律政策,遵纪守法;二要推广、传播、弘扬佛教文化,净化人心;三要积极提倡并投身到社会主义慈善事业中,关心人民的疾苦,关心人民的衣食住行,使人民得到实际好处。

学佛关键在于践行。《华严经》的内容精深博大,但落脚点却在《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行,十大愿行之中,重点介绍了恒顺众生。如何恒顺众生呢?“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大家看,佛菩萨处处不离众生,离开众生就没有佛菩萨。所以,不能与苦难群众相脱离,要密切相关,要血肉相连,解决苦难众生的实际问题,就是在践行人间佛教。

《华严经》还有这么一段话“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大悲什么呀,悲悯众生,处处不忘众生。《华严经·净行品》里文殊菩萨讲要善用其心,所发一百四十一愿,举足下足,都是当愿众生如何如何。

所以,弘扬佛法,一定要以人间佛教作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把佛法昌明到全世界,成为真正的“世界之光”!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立国之本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家、道家、佛家为代表。儒与道是本土文化,佛教是由印度传来,但是在唐宋以后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国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儒家讲五伦八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讲返朴归真,少欲知足,使人们能够在勤劳刻苦中建设家园,净化国土;佛家讲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重在改造心灵,能够以佛心对待一切众生,达到与法界融合圆满的境界,才能实现最根本、最彻底的和谐!

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之所以是文明的社会,是道德的社会,都是源于华夏儿女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代代如斯,朝朝如是。因此,我们的民族巩固,国家疆域广大,国家实力也强大,我们的民族就能够几千年以来,在世界历史风云变幻之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一直巍然屹立于世界!

《中庸》是儒家一部很重要的经典。什么叫中?什么叫庸?中就是中和之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什么叫庸呢?在平常生活中体现这种精神叫做庸。中庸之道就是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中和之道,中正和平。

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享乐在人民之后,吃苦在人民之前。同时期的大儒张载也有几句话很精典,他说,作为一个读书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心”立什么心?仁心、爱心;“为生民立命”立什么命?就是老百姓的生活要好,物质、精神生活都要双丰收;“为往圣继绝学”,就要把过去的圣贤经书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做为精神财富;“为万世开太平”,就是为万代的后世子孙,开启太平之世,永无灾难,永无战争。

所以,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延绵不绝、生生不息几千年,都是因为传统文化的代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儒家、道家、佛家,其思想特点都在于改造心灵,使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能够交流,能够沟通,破除国土、民族等各种障碍,达到和谐。而要实现真正的大和谐?只有佛家分析得最详尽,讲得最彻底。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惟贤法师文章列表

印顺法师《现代佛教不宜隐遁山林》

现代学佛的又一倾向,是出世的。佛法中,人天乘是恋世...

学佛是怎么一回事

一、前言 我的朋友们和我谈起佛教问题时,多数认为这...

怎么念佛呢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

佛像供久了有灰尘该怎么办

第一、准备干净盆,专为浴佛用。 第二、净手将佛像移至...

凡夫的福报是不自在的福报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

随顺众生,故说此言

在《法华经》里面有一个特别出名的火宅喻,把佛陀喻为...

圣严法师《课诵与拜佛》

修行最初的层次是礼拜、忏悔,以求得心灵的寄托和安定...

净业行人临命终时是否也受四大分离之苦

问: 一、净业行人信愿持名求生极乐,但病苦缠身,临命...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注音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发起菩提心的两个因缘

菩提心有本质上的差别跟作用上的差别,在本质上的差别...

禅门的修行路: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一般人听到佛教在讲修道、证道,都以为是一门高深莫测...

如何分辨虚妄与真实

虚妄的东西是变化的。你看到这个东西,看起来非常庄严...

世间之乐虚诳不实,禅定之乐永离生死

四者巧慧: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所以者...

【佛教词典】见道不退

【见道不退】 p0641   大毗婆沙论五卷八页云:何缘见...

【佛教词典】畜重物开制

亦名:畜毡褥釜镬开制、重物受畜开制、毡褥釜镬受畜开...

什么样的人才拥有好的命运

《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诸子百家都从其中汲取营...

修七支供迅速积累福德和智慧

修七支供的目的: 人生在世要想使自己过得更好,最主...

弥勒菩萨与一具腐烂的狗尸

无著菩萨前往鸡足山,他想面见弥勒菩萨后可以请求学佛...

如何对盲聋哑说禅

玄沙师备禅师开示大众说道:诸方长老大德,常以弘法利...

天下大恩莫过父母,父母而在,堂前活佛也

天下大恩,莫过父母。父母而在,堂前活佛也。父母而没...

心与性

有一学僧至南阳慧忠国师处参学,请示道: 禅-是心的...

他是如何躲过命里的大难的

安徽商人王志仁,三十岁尚无子。有相士告诉他说十月份...

出家人为什么坚持上早晚课

我们出家人上早晚殿、过堂这功德是一堂佛事。这堂佛事...

在家学佛逆缘多,该如何对待和处理

问: 在家学佛逆缘多,怎么对待和处理才如理如法?如...

单提一声佛号

大家来打佛七,事先一定有所准备。七天之中,一切放下...

苦难到来时,这时候该怎么办

无论什么人,只要造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恶报就是...

用这个宝贵的人身,让生命更有价值

这样我们如果放在这么一个长远的时空底下来看,我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