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唯识要义解说

惟贤法师  2013/02/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唯识要义解说

一、唯识之义

唯识者,据《成唯识论述记》云:“唯谓简别,遮无外境,识谓能了,诠有内心。”此指外境非实有,内识非虚无,非有非无,名曰中道。外实为增益执,内无为损减执,双遣二执故,方是唯识中道之义。

识有本识和转识,本识即阿赖耶,为众生生命的本体,前后相续不断,能持诸种子,变现有情世间和器世间,即以所变为自所缘。转识即前七识,依止本识而起现行,又由现行熏成种子,藏于本识。

唯识学虽讲识体,但不同于宗教中的上帝、外道的神我,也不同于哲学中的物本体、心本体。以识的变化,系因缘生法故,前后相续不断故。

识为能变,境为所变,境识不离,内外浑融。所不离能,故曰唯识。

二、能变之体为识

能变分三:1.因能变、果能变;2.因缘变、分别变;3.共变、不共变。

因能变即种子能变,分名言种、异熟种、四大种。所变根身器界为其所缘。果能变即以现行识体为能变,见分相分为所变。在因果能变中,有因缘变、分别变的差别:三类境中的性境,有色心之实体实用,属因缘变。独影境与带质境,但随能缘识之分别力而变,属分别变。

三、熏习

前七现行识为能熏,第八赖耶为所熏,受熏时成习气,即从熏习中留下的气分,潜伏于本识中有产生诸法的功能,曰种子。

熏习有三:1.名言熏习:即因名言相而熏习,能诠释义理,分别境相,产生差别法相之因。2.我见熏习:执着于我、我所的观点而熏习,区别自、他、人、我、我相、法相的原因。3.有支熏习,指善恶诸业的熏习,为死后招感不同果报的原因。

四、唯识学的目的

唯识学的目的在超情离见、转识成智、转染成净。

1.转前五识,成成所作智(以行为饶益众生、成就众生)。

2.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去除无明善观诸法的自相、共相、说法利生)。

3.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破除自他人我妄执、视众生平等,兴无缘慈、同体悲)。

4.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此时为无垢识,如大圆镜,圆照诸法,而无分别。即法身、真如、菩提、涅槃境界)。

转染成净:(1)断人我执,舍烦恼障,成涅槃。(2)断法我执,舍所知障,成菩提。

五、唯识、般若二宗的空义

唯识宗着重于心的分析,三论宗着重于境的分析。唯识认为一切现象(众生似我、似法之现象),都是迷情之遍计执,此我法是绝对的无,空此遍计所执,才能显出依他起(因缘生法)的妙有、圆成实的胜义有。

三论宗则认为:缘起诸法之现象,不能说没有,此有为假有。即在假有上建立性空,不能把缘起法空掉才叫空。故《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六、三性三无性是唯识指明诸法万有的实相

1.三自性:依他起性、遍计执性、圆成实性。

依他起:有为之法,从自种子,增上势力,待因及缘而生。

遍计执:非有计有,执我执法,由诸分别,缘名及相,执我而起。

圆成实:我法二空所显真如,圆满、成就、真实。

2.三无性:

相无自性:众生所执我法二相空故。

生无自性:因缘生法非自然生故。

胜义无自性:胜义即空,空为第一胜义故。

七、唯识各派对第八赖耶认识的差别

1.地论学派视赖耶为净识与如来藏同。

2.摄论学派视赖耶为妄识,是一切烦恼之本。

3.法相宗则认为是真妄和合之识,染净两种境界均发源于赖耶(含藏染净种子故)是生命的主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

八、新旧唯识师的不同论点

在印度弘扬唯识学的无著、世亲二论师以后,有十大论师出,对发扬唯识教义各有论点,分出新旧两派。

旧唯识学有护月、安慧、难陀。新唯识学有陈那、护法。

1.识体变现时:安慧主张一分(只有识的见分,一般认为,安慧的一分是指识的自证分),难陀主张二分(即能缘见分、所缘相分),陈那主张三分(见分、相分、自证分),护法主张四分(即于三分外加证自证分)。

2.种子本有和新熏方面,护月主张本有,难陀主张新熏。陈那、护法则主张有本有种,又有新熏种。

3.旧唯识师主张无相唯识,即唯心无境。

新唯识师主张有相唯识,即境不离识。唯识者,唯遮境离心实有,识表内心非无,非有非无,即中道义。

九、以心灵净化庄严国土

经云:“心净故国土净、心染故国土染。”云何心净?谓外不染六尘,内不执人我,不著常著断,慈悲和谐,故名净土。

故此心清净,便是庄严国土。七宝宫殿、五彩栋宇,皆表面之装饰,此唯凡夫之所谓庄严,非菩萨之所谓庄严。四无量心,四摄六度,利生之万行,乃菩萨之庄严。学佛者能识此旨,才能做到悲智兼运,福慧双修,圆证菩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惟贤法师文章列表

超越轮回导归净土的路

是以欲透尘劳,须知要径。将施妙药,先候病源。若细意...

如何学习唯识

问: 请开示学唯识的学习方法? 惟贤长老答: 一是把...

离心无境,所有的境都是幻化出来的意识

唯识实在是太深,这个名相也很繁琐,但是唯识它是开启...

人生在世那叫业力的释放

一个人,落入因缘法的时候,会产生我、法二执。我、法...

净界法师:唯识学对于妄想的两种分类

第六意识在受用外境时,包括了受用跟想像,也就是受用...

什么是独头意识

唐代传奇名篇《枕中记》里记载,郁郁不得志的卢生在邯...

净土法门两个重要的原则

今天我想利用这个机会,我们把这个唯识学的教理跟净土...

往生西方全凭信愿持名不失正念

深达胜义,万勿生疑 众生对净土法门,所以不能生信者,...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

右绕佛塔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

楞严咒注音版

楞严咒注音版...

【注音版】佛前上供仪

出自弘化社《日诵经咒简要科仪》...

净界法师:唯识学对于妄想的两种分类

第六意识在受用外境时,包括了受用跟想像,也就是受用...

真的不忍心告诉你……

这个世界只是一个梦,你会相信吗?也许年老的人或者面...

圆瑛法师:在生活中修行,念佛最为稳当

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因机施教,广立行门,综计有八...

万缘放下,深参念佛是谁

念佛是谁?高旻寺这个禅堂,作为禅宗道场,从上以来都...

【佛教词典】己证

(术语)又名自证。即己独证悟也。辅行六之一曰:自说...

【佛教词典】道教

(术语)正道之教也。无量寿经上曰:出兴于世,光阐道...

【佛学漫画】黄檗禅师

黄檗禅师...

不是路到尽头,而是该转弯了

如何面对人生中的得与失,这恐怕是千百年来许多人苦苦...

宁舍身命也不能做的四事

宁舍身命,不谤正法;宁舍身命,不谤圣贤。宁舍身命,...

风水师的话可作为依循的准则吗

原文: 堪舆家言,何可为准。若如所说,则富贵之人,永...

男众入寺应注意的事项

清信士即对佛法有清净信心的男子,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

失意时要懂得心宽

人生偶有失意,在所难免,一向得意容易让人忘形;为失...

「佛」字的三种涵义

佛字是佛陀的简称,是Buddha的音译(如果用今天的汉语...

生日应当诵经礼忏修诸福事

世人生日,设宴会、张音乐、绘图画、竞辞赋,以之为乐...

恶口骂人的种种可怕报应

恶口的异熟果报是堕落三恶趣中。 往昔佛在世时,尊者满...

圣严法师《发愿》

每一个人都会贪生怕死,只可惜当我们正在呱呱落地之时...

供养地藏菩萨、诵地藏经就能获得二十八种利益

地藏菩萨的威神力量实在不可思议,如果有按照上面所说...

陪病人念佛的经验

以前我在医院当医生,发现很多的患者,不能够接受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