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信愿行的修行次第

慧明法师  2013/02/1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信愿行的修行次第

禅宗法门,以心即是佛为究竟,所以不立语言文字,故曰“言语道断,心行路绝”。“心即是佛”一语,是禅宗的根本,无论讲到何处,都离他不开。因一切唯心故。信愿行三字,有循序渐进的意义,学人往往随便看过,未加审思。须知此三字中,每一个字,都有他的过程与差别。

佛法大海,惟信能入,所以首先就要重一个“信”字。但信有真妄之分,其间更要经历许多过程。如果不明了这种过程,难免真妄混淆,中途退悔,或发生其他差别。信字过程,简单说,有下列几种:

一、不信。众生本具佛性,与佛无二,但为多劫以来的业力障蔽,故上来对于佛法,是不信的。以后渐经亲友劝导,或因环境关系,一时为外力促动,乃存一姑且试之之念。此时表面虽学佛,而心中实未起信。

二、疑信。何谓疑信?疑者,惑而不定也。初学者,一面生信,一面又在怀疑。今天觉得学佛是好,明天又觉得学佛是不好。今天遇一善因缘之人来赞叹,便增加信心。明天遇一恶因缘之人,笑为迷信,便又生疑惑。自己与自己矛盾。此种信,名为疑信。然则此疑,究竟从何处生出来的?当知还是从自心上出来的。试问自心既已生信,何又生疑?盖信为真心所动,疑乃业力所生。众生业力太重,故一念真心将起,而无边业力即来遮障,不许学人起信修持。此仍佛魔交战关头,何等危险!所以必须断疑,方能生信。

三、浅信。初学人,经过熏习,对佛法稍有认识,疑灭信生,但发心不真,其信也浅。或为世法上之一切希望,或求知识上之渊博多闻,如此是普通之信,不能发生愿与行的力量。何以故?因其信浅,等到利益不见,或环境变迁,便置信心於九霄云外。这种信,譬如空中毛,遇到一阵风,就不知吹到何处去了。

四、深信。学佛人经过相当修持,已得受用,觉得佛法是有真理,从事修持,立志不变。此时还算不得真正认识,只可说是墙上草,虽说有根,一旦遇风吹来,还是二面倒。即信佛之根基虽立,而信师信法之心未固,今天皈依这个法师学禅,明天又皈依那个法师学密,著境生心,见异思迁。此乃不明自心佛,不知一门深入的道理。

五、定信。定信即是坚定之信。学人修到此时,熏习已久,业障渐消,信心才算坚定。如树大根深,风不能摇。信师信法,独一无二,猛勇精进,不生厌怠。但风大时,大树还可动摇。如修行人根本业障翻动,加以外境压迫,信心还是不免差别。所以定信仍非究竟。

六、真信。真信即是契合真如之信。真如是如如不动,清净无相。信心到了如此地步,故日真信。真信不动,也就同虚空一般,无可动摇。此时自心与佛法师,心心相应,息息相关,无纤毫痕迹,亦无丝毫分别。故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信心到了这个境界,才是真信,真信才是究竟。

照上述信字过程看来,分析似乎嫌多。其实非将此等差别,分析清楚,不能发生真信。如何能真?去妄即真。所以去妄,是最要紧最直截的工夫。然去妄又谈何容易!若要容易,最好先从语言上下手。信字从人从言,即示人以下手方法。大家必以为此信字是世法上信实之信,与佛法上信仰之信有何相干?须知佛法不离世法,言从心生,人以信立。慧明以前要大家守心口如一的戒,其用意即在此。大家不要把“心口如一”四字看轻了,此戒即是去妄立信的实际工夫。佛要比丘自陈过失,即征信故。儒家亦说“言而有信”“言忠信”等,亦是教人从言语上建立信字的基础。即以商场论,有数百年的者商店,他们的货物比别家都贵,而生意鼎盛,历久不衰。别家的货比较便直,人反不相信。此何以故?因为一则是真一言堂,货真价实;一则喊价齐天,还价齐地,有欺妄故。即此一点,已可证明言行不二,才能立信。更可见信字的好处。世法上说:“民无情不立”。佛法上说:“信为功德母”。足见“信”字是世出世法上的根本。希望诸同学,时时审查自己,是否心口如一,言而有信。切勿信口开河,轻诺寡信。信用一失,做人的立场,尚且不够,何能谈得上学佛。

复次“愿”字。凡作一事,必先有愿,无愿绝对不成,所以名日愿力。因要有一种愿望,才能发生一种力量;有力量,才能向前推进。故信心已具,即当立愿。但愿有小愿、空愿、真愿、大愿之分:

云何为小愿?初学佛者,多半只求自利,其愿力小。小愿略说三种:一者,求现世荣乐。即求名利福寿,乃至妻财子禄等。二者,求来世福报。即求来世生人生天,得大富贵,享受快乐。三者,为求自了,著于涅槃。殊不知名利恭敬,妻财子禄,皆吾人往劫有漏善因所致,本不待求,即求得矣。而人生如梦,转眼皆空,生人生天,富贵快乐,总在轮回之中,难逃生老病死之苦。故六祖日:“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凡此皆是小愿。而妄求涅槃者,只图自了,不知如来应世,为的是救世度生,苟只知自了,而不知利他,是执顽空,亦是小愿。

云何为空愿?空愿如空头支票,不能兑现。即学佛人虽具信心,而业识之障蔽仍深。偶尔激於情感,一时兴奋,轻立誓愿,心口仍不相应。一愿出口,转身便忘。或但逞口说,借博虚名。如此立愿,不但易堕妄语,且增违背誓愿之大罪。

云何为具愿?即真实不虚之愿。无论愿之大小,均出至诚,详加审思,愿心一发,存心动念,不敢随便,任凭景况如何,始终如一,绝不违背。譬如发愿对同参互相亲爱,便隐恶扬善,遇事恒顺。发愿不动嗔恨,便事事和蔼,烦恼不生,渐渐做到冤亲平等。但其愿真而不大,虽有受用,仍非究竟。

云何为大愿?学佛到了因缘成熟,得遇善知识,彻底明了佛法真义,深知佛恩难报,发至诚不二之心,立利他无我、宏法利生、众生不尽我誓不尽之大愿。至於为法捐躯,倾财尽命,犹属其次。此所谓宏誓大愿。

大家当知愿心即是因心,有因心才有果觉。因大果大,因真果真,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不但学佛要立愿心,才能由因生果,即一种政策主张,或一种技术创造,亦必先具真确的见解。具了真确的见解,还须具有坚定的愿望,艰险不避,百折不回,然後才可达到目的。若胸无定见,固不能成功,而愿力不坚,必至精神涣散,还是失败。这种事例很多,不必细举。学佛人在自利方面,为明心见性;在利他方面,为济世度生。济世度生,固是难事,而明心见性,亦非近功,所以更非立真实的大愿不可。吾人发愿,与发誓同,故名誓愿。凡违背者,必受严重谴报。

复次“行”字。学佛人开始就要行,所谓依法奉行。但行是根於愿来的。真实心愿已发,即当照愿实行。若有愿无行,或行之不力,即同口说王膳,不得一饱。所以无论愿之大小,或自修,或利他,必须难行要行,难忍要忍,粉身碎骨,在所不计,行不达愿,终不移改。但行字范围甚广,简单说,就是要行菩萨道。菩萨道即是六度万行。然万行不离六度,依佛说:以布施度悭贪,以持戒度毁犯,以忍辱度嗔恨,以精进度懈怠,以禅定度散乱,以般若度愚痴。此六度均含有度己度人,同登彼岸之意,亦即行字之义。然则度人度己,二者何先?须知人我一体,自他两利,何有後先。盖度人即是度己,度己正为度人。大乘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故只知利他。惟其只知利他,结果众生未尽,而自己先度。小乘菩萨,著於我相人相,只知自利。惟其只知自利,故我执难破,结果不易自度。即此可知,自利不利,尚在此岸;利他无我,才是彼岸。

总之信愿行三字,皆由心爱,大家现学心地法门,更当时时在心上用功。故六祖教人,一则曰:“此须心行”。再则日:“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曰:“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望大家依心起信,依心立愿,依心力行。心是真如,真如是真实不虚,如如不动之义,念念能依如是之心,则成真信、真愿、真行。心本无量,体大无外,处处能依如是之心,则成大信、大愿、大行。既真且大,自然心佛同体,感应道交。

慧明所说的话,都很粗俗。但话虽粗俗,亦不无理由。禅宗古德,谁不懂教?谁不是以粗俗的话来开示学人?其所以如此者,乃恐学人离开自心自性,专在经教文字相上枉用功夫,徒增理障故。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欣求极乐的两个修观方法

怎么欣求极乐呢? 思惟依正庄严,成就内心的安乐;思惟...

极乐世界不能用业力去召感

净土宗的人有一个盲点,以为修福报就会到净土去,很多...

大安法师:畜生也能具备信愿吗

问: 修净土法门的行人,必须具备有信愿,念佛才能往...

【佛学漫画】真能放下才是真信切愿

嵩安法师的往生故事...

遇到横祸突然去世能往生吗

【以前曾经有佛弟子请问佛:要是遇到横祸,突然去世,...

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

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

这句佛号就具足一切,不需要再加什么东西

我们的主见来自什么地方?来自净土五经圣言量,来自中...

什么是净土宗的真行

持名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答,依一心说信愿行...

【注音版】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

楞严经卷第一 楞严经卷第二 楞严经卷第三 楞严经卷第...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凡事尽心尽力,时时反省自己

我们看第三段,修行布施的差别内容。这个地方有三段:...

佛教为何反对自杀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是向死的存在。在人的一生中...

人体基因与业力信息

现代生物科学说,人的基因(DNA)决定其体型、相貌、肤...

弘一大师:青年佛徒应该注意四项事情

今天所要和诸位谈的,共有四项:一是惜福,二是习劳,...

【佛教词典】火葬

梵语 agnidagdha。印度四葬之一。又作荼毗(巴 jhāpi...

【佛教词典】摄僧作法界五位

亦名:作法界五位、作法摄僧界五位 子题:受戒小界、自...

了解自己的优点

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人来世间,都有各自的使命,唯有...

生存没有绝境,只看你肯不肯

大海边,一家渔民陷入了绝境之中。严冬来了,海风掀翻...

善良被人利用,该怎么办

佛弟子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总还是更为善良一些的,更...

只有一个人可以障碍你,猜猜那个人是谁?

楞严经说啊我们一个人都是哪,比如说我们一个人有很多...

切莫随便呵毁僧伽

僧众这么多,当然龙蛇混杂,有圣僧也有凡僧,有持戒清...

如何战胜逆境,在逆境中生存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许许多困难与挫折,所谓「人生不...

苦瓜变甜

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圣。 师父拿出一个苦瓜,对弟子们...

末法时世,邪魔外道不胜其多

末法时世,邪魔外道不胜其多。此韩魔子,不问彼之如何...

「精進」有十种利益

精进十种利益,谓修菩萨行者,于诸梵行,念念进修,精...

出家人托钵意义何在

出家,乃出离俗家牵缠杂务之束缚,以期证悟无上菩提为...

何曾生过,又何曾死过

众生的心是很复杂的,实际慢慢地就能体会到,不管我们...

经常念佛的十大好处

(一)未进入佛门的凡夫俗子,不分男女老幼,经常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