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论佛教徒的修养

2013/06/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论佛教徒的修养

佛教传入中国将近两千年。自东汉到唐末是由萌芽而达灿烂的时期,由四代到现时是由凋零而至枯槁的时期。所以衰落的主要原因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是日趋玄妙,不切实际;实际是日益庸腐,不能振作。今日佛教徒要想佛教住世,必须提高佛教徒的修养。除此以外,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佛教徒修养的标准大约有十点:一、要有坚决用佛教改造自己的信心,二、要能尊重自己是佛教徒的人格,三、不贪名利,四、无有私怨,五、明晰事理,六、能积极,七、有朝气,八、服从组织,遵守纪律,九、心意动摇时能放得下,十、对于任何人任何事常有成全的意图。

如何是坚决用佛教改造自己的信心?就是坚决承认宇宙间有真理存在。佛所说的言教是符合真理的。因为佛能体证了真理而说明真理,所以佛的道德最可尊贵,佛的言教是最可尊贵,依据佛教而修行的人也最可尊贵。既然是最可尊贵,因此对之生起极大好乐。由于好乐,因而对于实践佛教修行的方面生起极大的兴趣。譬如相信砂中有金是信认真理,知金可宝是好乐,因而对于采金技术生起兴趣,然后方有发财的机会。此三缺一不可。

如若知砂中有金而不知金可采宝,当然不去采金。知砂中有金及也知金可宝,但是对于采金技术以为繁难,不生兴趣,仍然是不会去采金,也就绝不会有发财的机会。所以坚决用佛教改造自己的相信,是以有认识、有好乐、有兴趣为先决条件。也就是说:有认识、有好乐、有兴趣,便必然能有坚决用佛教改造自己的信心。

坚决用佛教改造自己是佛教徒修养中的第一条件,所以有认识、有好乐、有兴趣便取得了成为佛教徒的基本资格。假如佛教徒对于真理不能认识,对于佛教无有好乐,对于修养不感兴趣,便不成其为佛教徒了。再进一步说:如前所认识的、所好乐的、所感兴趣的不纯正,也就是这佛教徒的资格不纯正了。如何使一切佛教徒都能有正确的认识、正确的好乐、正确的兴趣,这是当今各地佛教徒领导者的最大责任。

如何是尊重自己是佛教徒的人格?这是指在一切行动前的考虑而不是指在行动后的追悔。因此尊重自己是佛教徒的人格,所以在一切行动上先必须详加考虑。假如自己所要做的事,或所要说的话不合乎佛教的精神,便对不起自己是佛教徒。同时也必要引起社会的指摘和批评,便玷污了佛教徒。

因此自己虽然想要如此作,或如此说,经考虑的结果,便使这种不正当的行为或言论得到改正或停止了。如若不加考虑而贸然想到便作,想到便说,以至发生偏差与过失,便是在这次行动或言论中没有尊重自己是佛教徒的人格,事后如若深加考虑,不使再犯错误。若是继续犯了错误,便是继续丧失了自尊心,也就是未曾追悔。

如何是不贪名利?贪名的表现是逞能。遇事好强出头,不是为得把事情办好而是要显自己的才能比别人高。贪利的表现是贪图自己的财物。遇事总是从自己个人的财利打算。个人所有的财物绝不舍得给别人使用。佛教徒应当不贪名利。服务的精神是实事求是,埋头苦干。绝不炫耀自己的才能,不为自己的财力多寡来打算。个人所有的财物,假如有利于他人,便能尽量给他人使用。

如何是无有私怨?私怨的表现有四种:一、遇到不顺自己的人或事便生气动怒;二、不但当时生气动怒,还要常常记恨在心;三、不但记恨在心,还要时时想要报复;四、看见别人比自己好,或是才大,或是钱多,或是名高,或是位尊,自己不如,便生忌妒; 四、常有破坏的心理,对人对社会总是想破坏,从破坏中找自己的便宜,也就是常想损人利己。

佛教徒只有公愤而无私怨,有人侵犯了自己个人的利益是不生气动怒的,更不会记恨与报复。看见别人比自己才大,或是钱多,或是名高,或是位尊,只有代他欢喜而绝无忌妒之心。对人对社会总是时时存心要成全他,使他能常常进步,绝不存破坏的心理。

如何是明晰事理?就是对客观的事物能明确分析绝不存偏见。不能明晰事理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不能正确分析,常含有某种程度或某种成份的糊涂观念。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便由于此。第二是不能积累经验,不能引用过去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作为分析当前处理事物的根据。佛教徒分析事理绝不应以自己的主观见解为根据,而是要根据佛教原则以及社会上一切经验,然后再决定自己对于这件事物处理的方法。

如何是能积极?积极的原则有二:一是见义勇为。如见不义而勇为,便不能算为积极。二是一直坚决。一直动摇不能算积极。积极的表现有五种:第一、在未作事之先无有恐惧或怀疑;二、努力的热情能长久相持,不是四分钟热气的感情行动;第三、工作中间无有间断;第四、处理任何事件绝不轻忽草率,常有慎重严肃的态度;第五、对于一切公平正义的事,遇到便做,绝不自满自足。这便是佛教徒应有的积极态度。

如何是有朝气?就是精神爽朗,头脑清楚。若是精神委顿,思想过于复杂,对于当前问题便不能深入,必至于暮气沉沉,思想模糊。所以精神的劳动要有节制,思想的活动要有一定的范围。意志专一,精神振作,常使身安心泰,自然能常常保持朝气,对于任何当前问题会深入了解。

如何是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自己既然是佛教徒,便心须服从佛教的组织与纪律。凡是佛教中所认为正当的思想,正当的言语,正当的行为,便经常地考虑他,讨论他,实践他。凡是佛教中所认为不正当的思想,不正当的演说,不正当的行为,便决不去想他,说他,做他。自己所想、所说、所做之中如若有佛教所认为不正当的,便立时加以纠正与断绝。这便是服从组织,遵守纪律。

如何是心意动摇时要能放得下?第一、最初要能把握得住自己的意志,不使三心二意。第二、要经常考研自己的意志不使有歪曲发生。第三、要训练成为习惯,成为自然。如此便偶尔动摇,才能立时觉察而放下了。

如何是对任何人任何事常有成全的意图?佛教是以慈悲为本的,便是要使社会中任何人任何事都离苦得乐。假如佛教徒的行动对于个人,对于社会发生破坏作用,岂不是增加了社会或个人的痛苦? 这是不容许的。所以佛教徒的行动是要在随顺社会发展规律之中经常辅助社会的进步,辅助个人的前进。决不许有破坏与妨碍社会或个人进展的行为。

以上所说佛教徒的修养是缺一不可,能实践九项而缺少了任何一项,其他九项也必受牵连而逐渐退化,以至于完全丧失。佛教徒要提高修养,便要经常注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行住坐卧二六时中,一切无心不被物转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

若是真修人,不见世间过

若是真修人,不见世间过。学佛的人,不要去好奇这个那...

妙莲老和尚自述闭关苦修的传奇20年

环境愈苦道愈坚 俗语说多难兴邦,如果生活安适,人心就...

圣严法师《在不断的错误中学习》

我们常说: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可见修行必须要有修...

把修行融入到居家生活中

一、起床 作为佛教的居士,我们应该怎么起床呢?起床的...

心要与法相应

曾经有位修行者,去参学一个很有名的道场。那里住着很...

【推荐】云何降伏其心

那么当我们的心从一个攀缘的心,慢慢的回归到不生不灭...

圣严法师《在家信徒的处世原则》

作为在家的佛弟子,除了五戒之外,对于子女,应当善尽...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慈大悲悯(mǐn)众生,大喜大舍...

十小咒注音版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

素食准妈妈的饮食建议

素食主义的准妈妈增多,但为了满足孕期所需,光靠素食...

印顺法师:修学观音大悲法

观世音菩萨手执净瓶与杨枝,以瓶中的甘露水遍洒人间。...

心态如果不归零,那根本没办法修行

法华经的思想,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当体即空。要修空,那...

什么是参话头

世尊说法四十余年,显说密说,言教已有三藏十二部之多...

【佛教词典】白拂

广义而言,即指一切白色兽毛制成之拂子;狭义言之,则...

【佛教词典】因缘观

观十二因缘的道理,而了悟生死流转的真相。由此观而开...

优填王与吉星女

佛陀时代,印度的俱昙弥国为优填王所统领,他的王后不...

五种因缘加持往生者不退转

有人就问,我们都是业力凡夫,具足见惑思惑了,常常起...

金刚经的「应无所住」

(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所住」,就是「不...

如何激发一个人的孝心

问: 如何激发一个人的孝心? 大安法师答: 百行孝为先...

微缕供佛,得成佛道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为求无上佛菩提,精勤修学布施...

布施的质与量,会影响到功德的大小吗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认为布施的东西要数量多、品质好,...

持斋诵经其功尤大

劝诵经人 凡诵经人。或持斋戒人。固为善业。后世必受福...

广化老和尚《人为什么应该素食》

前言 从前一提到素食,就会联想到佛教,由於多数人的...

娑婆世界是苦难的世界

这个娑婆阎浮提世界,就叫堪忍。忍什么呢?忍苦,就是...

非语言文字所能道断

春秋时代,有一次,齐桓公正在堂上读书。他大声地读书...

认识食品科技!难怪肠癌那么多

现在的硝,今噎变成了另一种味精,不少餐厅到处都在用...

人生两大凶德,千万要戒掉

咸丰八年,曾国藩给国荃的信中说: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