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不知生,焉知死

2013/08/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不知生,焉知死

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生命的延续呢?如果有,是怎样延续的呢?如果没有,能否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呢?如今,很多人对这个问题都感到很迷茫,都希望得到一个确切的说法。曾经有一个人对我说:“万一人没有来世,我学佛不是白学了吗?善事不也白做了吗?如果有人能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证明人死后生命确实是继续下去的,那我就死心塌地地去学佛行善。”

无独有偶,孔子的学生子路也曾向孔子请教过这个问题,他非常恭敬地问孔子说:“敢问死?”意思是说,能不能请教一下老师,人死后到底变成了什么呢?是变成了鬼之类的其它生命形式了呢?还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人死如灯灭”,死后人的生命就烟飞灰灭、归于虚无了呢?孔子并没有直接明确地将答案告诉子路,而是启发子路说“不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活着是怎么一回事,那么这个人怎么能够知道死后是怎么回事呢?

孔子不愧为圣人,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确实极其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在很多时候,帮助和启发别人去按照正确的思路寻找问题的答案,比直接告诉别人问题的答案要明智得多。孔子深知,对死的迷茫源于对生的无知,要明白死首先必须要知道生。因此,孔子并不急于告诉子路明确的答案,而是首先帮助子路消除认识答案的障碍——对生的无知。

确实,活着却不知道活着是怎么回事,是世间绝大多数人的人生写照。每天,在我们的心里有数不清的念头泛起,可是有几个人曾经看清楚过这里念头的来龙去脉呢?有几个人清楚地知道这些念头的“庐山真面目”呢?谁能说出,此时此刻自己心中的念头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在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呢?想来人真是很可悲!我们整天用念头去思考评判一切,却不知道念头是怎么回事!大哲学家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可见大多数人将能思惟的思想当作了真正的自我,但人们对这个所谓的自我却从来没有去观察过,以致于至今对这个自我尚处于一种愚昧无知的状态。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人的一生中,往往会遭遇不计其数的酸甜苦辣,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够清楚地知道这些酸甜苦辣的感受是从何而来的呢?每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看着形形色色的事物,可是到底是谁在看呢?当我们的耳朵在听着声音时,能听声音的是谁呢?当我们用鼻子去嗅、用舌头去尝、乃至用身体去接触时,能够感受外在“色、声、香、味、触”的到底是什么呢?

有些人说,是“我”在活着,是“我”在看、在听、在见闻觉知,是“我”在思考,这个问题还用问吗?当我们仔细审视凡夫人心中所谓的“我”,其本质只不过是自心在自己的身心五蕴之上添加的一个妄想执著而已,这个“我”是意识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而在我们的身心之上根本不可能存在我们心里所执著的那个“我”。所以,谁在活着?谁在见闻觉知?这个问题怎一个“我”字了得?“我”只是对这个问题的一种自我欺骗式的搪塞而已。

有人说,我们的见闻觉知能力来源于自己的肉体,所以当我们的肉体死亡时,人的见闻觉知的能力也就完全消失了,生命就彻底断灭了。持这种观点的人,其智力水平简直如同没有任何思考和观察能力的笨猪一般。试想,无论在什么时候,肉体的本质只是一堆无知无觉的原子而已,从无知无觉的原子中怎能产生灵性的知觉呢?这无论如何也说不通!为什么呢?首先,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

“因”就是产生“果”的直接的原因,而“缘”是产生“果”的间接原因。例如,“昨天的我”依赖空气和食物成为“今天的我”,那么“昨天的我”就是“今天的我”的“因”,空气和食物只是“缘”;又如,植物种子和空气、温度以及水聚合就会变成植物的苗芽,此时种子是苗芽的“因”,空气、温度和水是苗芽的“缘”;再如,我们的心对外境产生一个态度就会进一步产生心灵的苦乐或不苦不乐,此时心对外境的态度是心灵苦乐及不苦不乐感受的“因”,而外境则是“缘”。

观察上面这些例子就会发现,“因”和“果”必定是“同类”存在,并且“果”是“因”的等流——也即直接演化和相续,而“缘”和“果”则不是同类,并且“果”不是“缘”的等流。例如,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是同类等流,种子和苗芽是同类等流,心的态度和心的苦乐觉受是同类等流;而空气与食物和今天的我不是同类等流,空气、温度、水和苗芽不是同类等流,外境和心的苦乐觉受也不是同类等流。

因缘聚合而生果是世间一切现象产生的普适规律,人的知觉这个现象也概莫能外。观察和分析一下知觉和无知觉的物质性肉体,这两者根本就不是同类,所以肉体不可能是知觉的等流“因”,而只能是知觉的“缘”。

那么什么是产生知觉的等流“因”呢?佛经里说,是存在于人的肉体之内的心!心是一切见闻觉知的真正原因,肉质的身体只不过是心这个主人翁所居住的房屋而已,身体只能是见闻觉知的助缘而已。当心从肉体中分离出去之后,肉体只是一堆没有任何知觉的尸体而已。而凡夫却不了解生命的真相,错将没有任何知觉能力的物质性的肉体当作生命的主体。凡夫之人如果不将存在于心相续中的这个错误认知消除,则很难知道死之后生命到底何去何从。所以,孔子建议大家先从了解生命的真相开始。

《楞严经》中记载,年迈的波斯匿王受外道思想的影响,也错误地认为人的见闻觉知能力源于肉体,所以自然就认为人的肉体死亡之后自己的生命将归于断灭,每每想到不久的将来,自己将彻底消失,波斯匿王的内心就会产生莫名的恐惧。波斯匿王将他的苦恼告诉佛陀,佛陀启发他说:“你幼年时看恒河水的那个能力和你现在看恒河水的那个能力,有变化吗?”波斯匿王说:“虽然我的肉体在衰老,但是能见恒河水的能力从我的幼年到现在并无变化。”佛陀说:“变化的自然会不断变化,不变的将永远不会变化;肉体既然在变化着,说明肉体终将死亡,而觉性既然从幼年到现在都没有变过,说明觉性将永远不会变化。”听了佛陀的开导之后,波斯匿王顿时明白了自己身体内存在着一个能知能觉的心灵,这个心灵的觉知能力不会随肉体的衰老而衰老、死亡而死亡,所以心灵在肉体死亡之后将会一直地持续存在下去。

“不知生,焉知死?”确实,当我们对生命的真相进行不断观察和思考,并断除种种错误的认识之后,我们自然就会渐渐明白生命的来处和去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现生可以了生死者,唯有净土一门

原文: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修之及极,皆可以了生脱死。...

初发心菩萨应先求生净土

初发心的菩萨,大菩提心虽然发起来了,但是他还是业力...

六道轮回里,每个人都在进行这种比赛

某居士世代笃信佛法,早年常亲近虚云老和尚,这次来台...

打坐中险些投胎成猪的故事

在他年轻的时候,在成都五担山有个文殊院大丛林,后面...

生命的根源在哪里

我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应该要先建立二种大乘的正见,...

吾人之身体,不但今生关系密切,还会影响来世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法说:得人身如爪上泥,失人身...

生死关头苦无伴,唯修三福能安度

无伴过患,就是在生死关头无依无靠的痛苦。 如云:若能...

参禅无秘诀,只要生死切

今之参禅不灵验者,第一无古人真实志气,第二不把生死...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佛说疗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疮、青春痘等等) 佛说疗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卷上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阙译人名今...

这是一种骗术,为何仍有人受骗上当

【原文】 或问:烧炼①之诓骗,莫不知之,而恒中之者,...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及白话

《文昌帝君阴骘文》告诫人们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达到...

不向此生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委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 世界到头终有坏,人...

如何用最小的力气去积累最大的福报

如何善巧方便地去修?如何迅速地用最小的力气去积累最...

【佛教词典】中品杂染

【中品杂染】 p0361 瑜伽八十卷八页云:云何中品杂染?...

【佛教词典】受食

(杂语)谓比丘受檀越之施食也。行事钞一之下曰:五百...

剖析现代社会造妄语业之现象

在当今人类的贪欲急剧膨胀的时代,为了获取名利造妄语...

修行的根本法宝--信愿持名

「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我们再看第二个传承:这个禅净双修的思想。最早提出把...

到了极乐世界,你还有什么舍不得

《阿弥陀经》里除了一至七日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真修行人要过的睡眠关

睡是五关中最后一关,只有前面几关都通过了,才能通过...

只有福业相等的人才能成为夫妻

每个人都希望找到完美的另一半,而能否获得美好的伴侣...

万德洪名威神不可测量

有些接触净土法门的人听说有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

忏悔依教理有三种

忏者忏前愆,悔者悔后过,忏无始至今所造罪业,期仗佛...

闲居之地是非多,如何才能不畏人间舆论

闲居之地, 指视昭然, 吾虽掩之甚密, 文之甚巧, 而...

粉碎你心中的恐惧

恐惧,是理智与快乐的杀手。 粉碎恐惧,乃至恐怖,这是...

星云大师《佛教的人生观》

第一篇 苦乐交集 壹人生之乐 我们常说:人生有酸甜苦...

轮回中没有固定不变的角色

《亲友书》云:父转为子母为妻,怨仇众生转为亲,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