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业障清除的表现

2013/09/1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业障清除的表现

修行两件事情不能等,一是清净业障,二是广结善缘。我们造下的恶业,身语意的恶业,会形成一种无形的障碍,这就是业障。而如何消业障,放生,义工,诵经,甚至生病也可以当做消业障。很多人觉得做的越多,就表示自己业障越轻,所以,今天就讲讲,怎样才算业障减轻了。

很多人似乎比较喜欢形式,比如诵经要讲数目,佛号也讲数目,放生要讲金钱,布施也讲金钱。论坛上有人诵地藏经三千部,那是很了不起的,每部地藏一般要诵1个半小时。而有些人把工资除了维持日常外,剩下的就是拿来放生了。每年放生好几万,救命无数条。那么业障消除了吗?业障消除的标准是什么呢?

很多人诵经,因为求婚姻,求孩子,求爱情,求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而且也真的达到了。八苦中求不得是一种业障,但是求得了,不代表业障消除了。很多人说,我诵经很多部,参加法会无数场,参加灌顶无数次,放生无数人民币,业障应该消除了吧。先讲个故事,当年梁武帝问达摩:“我一生建寺无数,斋僧无数,该有功德吧。”达摩说:“实无功德。”为什么实无功德呢?功德不能向外求,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向外求的,是福德。所以说梁武帝没有功德。

菩萨不会和凡夫算账,也没有说过说你念多少部我消你业障。当然,能诵三千部也是非常了不起的,起码要有很强的定力。业障和你读诵经典多少没有关系,礼拜的数目没有关系。跟你的心有关系。

如果你业障消除了,你本有的出离心就会升起。那么你的贪心,执着就会慢慢减少,起码的你看淡世间的物质的执着,情感的执着。如果你学佛了,世间的物质情感名利也放不下。说明你的业障并没有消除,因为学佛修行要的不是抓,而是舍。有的人学佛,不过是为了现世过的更好,根本不想出离,那么你不是修行佛法,不过是在修行世间法。

如果你业障消除了,你本有的智慧就会升起。智慧是每个人本有的,不用向外而求的,书本不会给你智慧,经书乃白纸黑字,如何度人出离生死,只啃经书,不肯从心底下功夫,那不过是一介书生罢了。修行是用在刀锋上,是在烦恼,是非升起的那一刹那,看看你能不能觉知,降伏。有些人虽然懂了三藏十二部经典,懂了各种名词,但是当下的烦恼却降伏不了时,只能说明我们都是研究佛学,不是学佛了。研究佛学不能减少你的业障。时刻观察自己的念头,让智慧升起,这就是学佛的根本。而不是天天啃书中不肯出来。

如果你业障消除了,你本有的慈悲心就会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们无法慈悲,因为执着于一个我,我执障碍了我们的慈悲。很多人虽然啃了很多经书,也知道了慈悲的含义,但是慈悲不是嘴巴上讲讲就过去的,而是真正实行的,才能发觉自己够不够慈悲。是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伤害别人,甚至逃避自己的责任呢。

如果你业障消除了,你本有的菩提心就会生起。三世诸佛都是因为发了为众生离苦得乐的愿力而成佛。菩提心就是不忍众生苦的心,你发愿去救他们出苦海,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救拔苦海众生出离苦海,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精髓,佛教徒应该发菩提心,但这种心不是嘴巴念念“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就是的,而是要切实的去实行的东西。我们诵经时也懂得回向法界众生,但是也许“法界众生”对我们来讲只是四个字,简单念过而已。因为菩提心还不够。

如果你业障消除了,你的恭敬心就会生起。业障凡夫都是看自己很了不起,看大家都是凡夫,唯独自己是菩萨的。而真正的菩萨,则是看自己是凡夫,看别人都是菩萨。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很有修行,这说明我们业障并没有消除,只有看到自己没有修行时,那时你的业障才减轻。佛经中记载,有个常不轻菩萨大家知道吧。

如果你本有的出离心,菩提心,慈悲心,恭敬心,智慧都生起的时候,说明你的业障在减轻,如果学佛后,你越执着,越我慢,越贪心,那说明你的业障还没有减轻。为什么出离心菩提心慈悲心是本有的呢,本有就是我们本来具足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具足一切,只是自己被障碍,蒙蔽住了而已。修行就是要露出我们的庐山真面目,去除我们的执着,妄想,分别,那如来藏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啊。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病与魔皆由宿业所致

病与魔皆由宿业所致,汝但能至诚恳切念佛,则病自痊愈...

凡夫的障怎么就这么重呢

我等幸得人身,生中国,闻佛法。 这里我等也就印祖说把...

每天忏悔罪业,罪业的念头是不是又会数数熏习

问: 请问法师,法师一直在讲重罪问题,必须至少忏一年...

只念一句佛号够吗,需不需要再加经咒

问: 师父您好,弟子觉得只念一句佛号是不足够的,必...

找到业障的根,才能够真正忏悔

我们出家人要做得像出家人,一切时心要在道上,要防心...

机心越深,以后的奇祸就越大

看看我们的饮食:我们每天都追求美味,这些所谓的美味...

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去忏悔业障

我们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罪业生死凡夫。莲池大师...

脑海总是浮现很多的恶念,应减轻往昔的业障

问: 为什么脑海里总是浮现很多的恶念,有时候对佛也...

佛说玉耶女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

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小品经序 释僧睿 般若波罗蜜经者,穷理尽性之格言,菩...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螃蟹的遭遇和被绑票一样

关怀绑票案 我有一位朋友,她原来是基督徒,她是在海边...

你内心不动,外面的世界便不会动

邪复成非: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

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到的工作不想做

道德首要做人基,学是成就功德地,耐得人事多历练,心...

佛教念珠的实用性

佛教念珠有一百八颗、五十四颗、四十二颗或二十一颗数...

【佛教词典】风轮三昧

(术语)五轮三昧之一。行者修禅定起相似智慧,如风之...

【佛教词典】先德

(杂语)先达之有德者。慈恩传一曰:后复北游,询求先...

《楞严经》的三个重点

《楞严经》前三卷半的经文当中,有三个主题是它的重点...

宝贵的「一时」

时间长河源远流长,无始无终,随着日月轮转。为了计时...

为什么佛教常用莲花呢

大乘寺的法堂和图书馆,都是以莲花为主题装潢的,对佛...

为了半偈而舍身的故事

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释迦牟尼佛说:弥勒发意先...

怎样念佛才容易成就

我们学佛是以佛的心愿、佛的行为、佛的慈悲心来开发我...

佛教对「食」的定义

生活中离不开衣食住行,其中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食。...

如法的出家方式及出家功德

提起佛教,不少人马上会联想到寺院里、银幕上圆领方袍...

如何才是一门深入

问: 请问一门深入,如何是一门深入,是读一部经还是...

不了解佛法的人对皈依的误区

现在有许多人因为觉得佛门是劝人向善的,所以愿意皈依...

印顺大和尚:师父圆寂日正是12年前带我出家时

师父,我来了昨日21时,印顺来到弘法寺后山本焕长老化...

炒股障碍修行

张居土学佛很精进,十几年如一日,严持戒律,诵经拜忏...

【推荐】清明时节该如何祭祀祖先

清明时节,国人有追终慎远、感恩祖先的传统,但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