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出家修行应如何选择道场

2014/04/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出家修行应如何选择道场

出家(梵语pravrajya),音译作波吠俨耶。即出离家庭生活,专心修沙门之净行;亦兼指出家修道者,与沙门、比丘同义。为在家之对称。又以出家乃远离世俗之尘,故又称出尘。出家须剃落须发,抛弃服饰,并穿着坏色之衣,故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染、落染。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

出家的动机在于了生脱死出三界,自度度人,以证悟无上菩提为志向。

的确有无数之人,一心向道,有心出家修行,欲精进佛道,但是选择道场来出家修行的问题,让他头痛不知如何抉择才是,因为出家修行是办生死大事,轮回与不轮回之关键所在,所以应该特别关心自己以后出家了道的通路。基于这点,今将提出七点项目,作为有心出家修行选择道场的准则。

一、佛寺应人人遵守如来戒律:道场若无戒律,寺众必乱伦次,人我是非纷云,明争暗斗,上下不能和谐,挑拨离间,住众则不得安宁,三业无能清净。正法因此分崩离析,败坏如来家业,所以佛寺要有戒律的遵守。

四分律云:“毗尼藏者,佛法寿命;毗尼若住,佛法亦住;毗尼若亡,佛法亦亡。”

二、佛寺要有正法可闻:道场庄严、环境幽雅、人事适中,但若无正法可闻,智慧不能开拓,烦恼难以降伏,心则不安,妄想纷飞,得过且过,浪费青春,虚度岁月,道业焉能成就!岂不是有负当初出家道念!所以道场应有正法可闻,日日听经闻法,日日法喜充满,以滋润法身慧命故。

三、佛寺应驻锡有善知识(明师):刚出家之人,有些人确实道心尚未坚固,佛法知见未得入道,在佛寺里没有善知识的教导与启发,往往会出了种种状况,智慧未成熟无能疏解,最后四处奔走流浪,甚至有些人走投无路因而还俗,当初有善根出家修行,因找不到善知识可依止与教导,又走回头路,进退两难,甚可遗憾。因为善知识深入三藏法义,犹如一盏明灯,可照亮阴暗而得光明,众生无明烦恼心重,善知识能启发智慧,破诸无明烦恼,安住道业,使令行者继续精进佛道,共登正觉彼岸,因此,选择善知识是相当重要的。

四、佛寺应以六和敬共处:

(1)身和同住,是身体的和平共处。(2)口和无静,是言语不起争论。(3)意相同悦,是心意的共同欣悦。(4)戒和同遵,是戒律的共同遵守。(5)见和同解,是见解的完全一致。(6)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体均沾。

若大众共同遵守六和敬,佛寺则充满一片祥和,修行进道必得可成,因此,选择道场而出家的确要慎重。

五、佛寺环境是否能适应:道心坚固是理所当然,但遇到环境种种困扰时,往往也会心生烦恼的时候,何况学佛刚初发心者,毅力摇晃不定,容易被外境惑动或干扰,情绪亦难稳定,是故选择道场的环境亦应深入考量。

六、佛寺法会太多影响道心:许多刚发心出家修行的行者,事先毫无留意道场的性质与状况,勇猛心一发,心存只要能出家顺利即可,果真一旦露出僧相,频频苦恼之事即接踵而来了,法会(经忏、度亡、消灾、引魂,乃至其他佛事频繁)杂务多,寺务多得让他喘不过气,进不是退不是,苦恼懊悔不知向谁细诉心中的苦衷,正所谓:出家前闲事多,出了家事转多。是最好的写照,因此选择道场有必要过滤筛检的程序。

七、佛寺应有修行的风气:道场林立,佛寺琳琅满目,但却莫衷一是,不知如何选择有修行风气的道场,这也是伤脑筋的一面,自己修行的法门略知一、二,当然出家选择适合自己法门的道场是必要的,若道场没有修行的风气,入其道场又有何意义?唯有徒增烦恼,迟迟不得入道,生命一日复一日而消失,道业荒废,生死未了,心则有不安之时,因此,道场没有修行的宗风,去亦如同无去,枉然虚度岁月,可不慎哉!

以上七点项目,欲出家者能牢记五内,因而以智慧观察适合自己所修行之道场,才不致于有事后遗憾而懊悔,也因为选择正确的道场而减少诸多困扰与不必要的烦恼,若正见这七点项目,则易于入道行道证道,若如然,诸佛赞叹,菩萨随喜,出家者亦能如愿以偿,究竟圆成无上菩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脚跟下》

问:禅语中常提到脚跟下或看脚下,它是否叫人要步步踏...

怒宜努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怒宜努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这一条同样是告诉我们:...

莫把「小资情调」当佛法

我的一个朋友学佛有一段时间了。她很热心,到各种公益...

佛陀的六种礼拜

黎明,佛陀入城。途中,看见一个男子,向着东方、南方...

圣严法师《知苦、体验苦、不以为苦》

佛法对苦有相当多的阐述,它将人生分为生、老、病、死...

出家的要求:十三重难与十六轻遮

有些人以为出家做和尚,乃是最容易的事,只要头发一剃...

只转心而不精进做功课有用吗

【原文】 宋 智印 智印。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浙江川...

戒律衰败之原因

近处来,比丘尼学律、弘律不乏其人,但比丘弘律者却寥...

悲华经

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注音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

修学佛法,绝不可离开净土法门

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公元前486年),示生人间,说种...

梅光羲居士《心经》浅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拜忏时怎么做才能感应到三宝的加持

问: 拜忏时怎么做才能感应到三宝的加持,才可以灭罪呢...

宽恕他人

有人伤害我们,他一定会内疚、悔恨,决不可再思报复。...

【佛教词典】空缘

【空缘】 生识九缘之一。谓眼以空而能见,耳以空而能闻...

【佛教词典】协敖

为喇嘛教寺院之僧职名称。乃藏语之音译。又作协俄、协...

境界、知见、正命

一、境界 佛教中有言:净化身心,转染成净,转迷为悟。...

【佛学漫画】四圣谛

《佛遗教经》中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

心中有挂碍,要变第一也难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奥运转播,在一场游泳比赛里,有位俄...

【推荐】对阿弥陀佛的力量有怀疑

我们念佛法门,往生最重要的是建立信心。往生最大的障...

心律法师:戴佛珠的含义

也许,有的朋友认为,现在谁都可以戴佛珠就像普通的金...

修行人有五样助缘必须要注意

作为一位修行人,有五样助缘必须要注意: 第一,戒要持...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一部分 背景资料的介绍 应劫而生的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

我们现在最大的盲点在哪里

我们现在最大的盲点在哪里?身为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是...

明一法师的出家因缘与信心来源

信入佛教一年多了,到现在不但出家了,连戒也授了,我...

涉水渡河的求法者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

菩提心生起的四种因缘

大乘佛法对于生死业力,它不像小乘人只有调伏,它更重...

平心静气阅读思惟净土经论

凡有阐扬净土者,平心和气读之。使扬禅抑净之心,无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