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家训,一盏千年不灭的心灯

2016/07/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家训,一盏千年不灭的心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观念、态度等都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的重要程度由此可见一斑。然而许多家长并不理解它的重要性,甚至还会有人这样说:“自己的孩子,爱怎么管就怎么管。”其实早在中国古代时期,一些圣人和学者就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并且给世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古代的家教思想。

一、古人以教育子女为人生要职

古代的家庭,既是一个生活单位,也是一个生产单位和教育单位。古人十分重视齐家和治国的关系。

《礼记·大学》中写道:“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也就是说,古人认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因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充分说明了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关系,治国应从治家始,治家应从教子始。从“齐家治国”这个目的出发,古人把家庭教育看作是“国之根本”,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古人把教育子女看成是父母的重要责任,养子必教,养子不教不仅危害自身,也危害他人,更危害国家。宋代程颐说:“人生之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明代方孝孺也说:“爱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古人的这种看法,在当今社会也是颇具现实意义的。

二、古代家教注重立志教育

“人不立志,非人也。”古人教育子女非常注重树立远大志向,做一个正直的人。颜子推说:“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古人不仅认为立志重要,而且还提出立什么样的“志”最好。明代杨继盛说:“人须要立志……你发愤立志要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故我要你第一先立起志气来。”可见古人并不都看重做官,而是强调要明理,要先做一个正直的君子。

这种“立志”与“做人”联系起来的看法,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我们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说要如何如何,将来就可成为什么“家”、什么“长”或什么 “师”。社会固然需要各种“家”、各种“师”或各种“长”,可要建成一个祥和、安定的社会,更需要胸怀大志、正直明理的人。中国古代有很多辉煌时代,潜心研究就会发现,这与当时古人懂得人生价值和道德教育,重视“先做人才能做事”,是直接关联的。

三、古人教子注重俭朴、廉洁教育

以勤俭为本,爱惜一布一饭,这是人生道德启蒙教育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的家教也崇尚勤劳俭朴,认为“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从简朴走入奢侈容易,从奢侈回到简朴则很难)。历史上,很多古人留下过家训。他们并非穷得揭不开锅才大谈简朴,而是清楚的知道很多事“成于俭约、败于奢靡”,把简朴当作人生中一种美德。

这些道理既不深奥,更不新鲜,可如今许多父母似乎知之甚少。现在有的人挂在嘴边的话是:“就这么个孩子,钱不花在他身上给谁花?”那些自己含辛茹苦、并没有太多钱的父母也这样认为:“我们小时候够苦了,让我们的孩子再浪费些也不算过份。”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指导他们的家教实践,有不少家庭的教育失败了。这样也就会有十几岁的小学生发脾气撕百元钞票以示威;高等学府的“骄子”多买几两米饭用作洗碗的“抹布”。而受过教育的古人都是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另外,现在有不少人丢失了俭朴的传统美德,把让孩子常常得到享乐的体验当作一种“重要责任”。其实这样下去,孩子长大以后,往往心理素质、承受能力、意志力都会比较差,人生的苦头在后面。

古代家教不仅崇尚勤俭,而且还注重正直廉洁的教育,讲求“清白传家”。《汉书·疏广传》记载,疏广告老还乡时,带回不少皇帝和太子赐赠的黄金。他用这笔钱每日宴请乡里亲友,当钱快花完时,疏广的子孙便私下托人劝疏广留点钱为子孙置些田产。疏广听了说,我不是不考虑子孙后代,我想他们如果能够辛勤耕作,家中原有的田产是可以维持一般人的生活水平的,现在如果再多给他们钱财,岂不是教他们怠情吗?

在“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的词旁有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真正为子孙的长远利益着想,就应该喻之以义,遣之以义,而不遗之以利。

四、古人教子反对溺爱

古人教子讲究“慈爱”,反对溺爱。这点尤有现实意义。韩非子曾说:“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司马光亦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他们认为父母之爱需理智而有分寸,才会起到正面的作用。“爱之太殷,忧之太勤”,则会使孩子养成任性、骄狂的习性,甚至走上歧途,所以古人云:爱不可溺。

“慈母败子”是古人以自己的教训得出的道理。这个道理仍如警钟,提醒为人父母者不可溺爱子女,而要注重做人的道德伦理教育 。

五、家训古话──培养良好习惯和品质

为了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古人尤其强调“家训”和培育良好家风,在一个人的“幼稚之时”。就对其训诫诱导,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家训的本质就是培养一个人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明末清初的《朱子家训》仅522字,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将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良好的习惯培养等,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比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人要早起才能神志清醒办事从容,使屋内屋外干净整洁,天黑了便要休息,关闭好房门反省一天的行为……)从居家习惯到品性修养等说得很详细,类似这样的规劝在同类的家训中经常被提及,比如《姜氏后人别忘本》中所言:“……孝敬父母,甘为人子。关心照顾,赡养细致。团结亲朋,和睦兄弟;相亲相爱,姑嫂妯娌……不贪富贵,人品大事……”文字很直白,要善待亲情,爱护亲人,不贪图富贵等,这是一个人优秀品质之一。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孝顺父母有五个方法

在佛教里,讲到孝顺父母,有三个层次:初品的孝顺父母...

十跪父母恩

父母一路养育我们长大,给予了我们许多,我们逐渐有了...

对子女们偏心,这里面有什么道理

问: 有句玩笑话:心脏本来就是偏一边,所以偏心是正...

圣严法师《父母是家里的佛》

问:当家里有老人需要照顾时,常会在兄弟姐妹间造成紧...

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等

原文: 经云,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等...

临产念圣号,能让产妇免除痛苦

怕痛,是准妈妈们临产前,必然要面对的一个心理纠结。...

报恩不在于物质,而在于那份心

佛教中,有本《父母恩重难报经》,缕述了父母犹其是母...

【推荐】印祖谈家庭教育中母亲的重要作用

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注音版】佛说弥勒下生经

佛说弥勒下生经...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悲华经

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惟贤法师《信解行证》

佛教讲修行的道路,离不开信解行证,什么是信解行证呢...

我们为什么不能虐待动物

一,恻隐之心,是道德的底线,人性的天良 最近,反对...

时时刻刻勿令暂忘

我们虽然口口声声说自己在念阿弥陀佛,但是在我们遇到...

所有的外境都是你成佛的资粮

蕅益大师讲到,我们修学大乘佛法,有一句话是很重要的...

【佛教词典】法执

“我执”之对称。又作法我执、法我见。略称法我、假名...

【佛教词典】婆提

(人名)Bhadrika,释姓中之王也,称曰跋提释王。跋提...

这样你修一年,就超过人家修十年的功德

学佛人要自利利他,要发心度人。你度一个人学佛,承此...

客来客往,自心不动

《楞严经》中,憍陈如尊者因悟客尘二字得证圣果。起心...

【推荐】以诚待人就是自己最重要的「贵人」

真诚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负责。敷衍和欺骗...

找回曾经的幸福感

回想二三十年前的小时候,一毛钱一包的辣丝儿,一分钱...

付出之后才能有回报

有一位智者曾经对我说:凡事如果能放下自我,站在别人...

圣严法师《禅宗的顿渐法门》

我今天来讲什么是禅宗的法门?禅宗有所谓顿和渐两种法...

太平间是我们最好的大学

问: 弟子经常要路过太平间,就感觉害怕,请法师开示...

培福修福的十个法门

第一、孝亲 百善孝为先,所以孝亲为修福第一要务,人...

人都在为什么而奔忙

有一次,我到繁华的首都北京出差,晚上路过一座天桥,...

如何消掉业障

消业障在佛法当中也算一个重要的科目,但是我们要有一...

财布施与法布施为什么要相结合

菩萨如果你在行菩萨道的时候行菩萨道呢,六度万行以布...

【推荐】外道相善,乱菩萨法

我们这一生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