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五戒十善是学佛的第一班车

净界法师  2016/10/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五戒十善是学佛的第一班车

凡夫众生在整个十法界的缘起定位是什么呢?我们的定位就是一个罪障生死凡夫,这就是我们目前的定位。一个生死凡夫为什么加上“罪障”呢?因为我们的生命在流转当中,既有“罪”又有“障”,这种“罪”跟“障”的结合,使令我们的生命充满了不确定。我们不知道来生要飘到哪里去,更严重的是,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因为我们外有罪业,内有颠倒妄想的障碍,所以这个“心”跟“境”,“心力”跟“业力”经常交互地作用,人生充满了不确定。一个凡夫众生只要没有学佛,你的人生是没办法规划的,即使要规划也都是在打妄想,因为你做不了主。

佛陀在《法华经》把我们这种生命的不确定,讲一个譬喻,说我们就像一个在外流浪的乞丐,《法华经》上说,这个有三种过失:

第一个,没有住处。他今天睡在公园,明天睡在马路,他哪有家呢?这是第一个,没有住处,他的内心是不决定的。你用好的因缘刺激,带他来共修,他就念佛;你带他去不好的地方,他就放逸。他的心哪有家呢?完全跟着感觉走,这是流浪汉的第一个特色,没有家。

第二个,没有资粮。从佛法的角度,我们凡夫不能够创造一个决定性的善业,是因为你没有善根。我们所有的善业,都是外境刺激的。一般人都是看到了可怜众生,他才会生起慈悯心。你刺激他,他的内心就造罪业,所以他不能创造一个自己决定的善业力,只能够靠一种善良的外境的资助才可以造善。所以就跟乞丐一样,乞丐自己没有饭菜,有人施舍他,他才有办法得到饭菜,他没有决定性的资粮力。

第三个,没有目标。一天过一天,反正时候到了再说。

所以,我们凡夫众生,无量劫来我们的生命有三种相貌:第一个,没有住处;第二个,没有资粮;第三个,没有目标。古德说,很像空中的羽毛,随风飘荡。你运气好,遇到好的因缘,刚好住在学会的隔壁,反正闲着也闲着,就来念佛,欸,念念念,起欢喜心了;你运气不好,家住在一个放逸的歌厅,整天你就听歌。

就是说,你不可能从内心发出一个愿力——我一定要誓断一切恶,我一定要誓修一切善,我一定要誓度一切众生。我们的功德力都是从外境而来,这种都是不算的,你的资粮都是外在给你的。

这种情况,我们把它分成两种,就是没有住处跟没有目标,这是属于内心的问题,心理的问题;没有资粮,这个是指外在的业力问题。所以我们现在凡夫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心理的问题;第二个是外在业力的问题。

这两个会互相作用。我们讲过,心理创造了业力,业力又牵动了心理,所以这个心跟业,我们一般凡夫纠缠不清,有业力,有心力,人生就无解了。我们已经没办法去处理问题,因为你的心受业力的牵动,业力又受你心力的创造,两个相辅相成,狼狈为奸。

直到伟大的佛陀出世,开始解决我们的障碍。大智慧的佛陀,他先处理心理问题。他知道业力是无解的,业力这一块先不碰,因为这个无始劫来的业力盘根错节,已经是说不清楚了,这一块业力是无解了,因为它积习太久。

所以,我们不要一开始去改变外境,这是错误的,因为你改变不了,错综复杂,连释迦牟尼佛都不能够去改变他的外境,佛陀的圆满来自于内心的圆满。我们看佛陀的一生,他并不是没有挫折,佛陀的一生也充满了挫折,但是他是怎么样?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他不随外境而转。

所以,当心力跟业力纠结在一起的时候,诸位!你要先掌握正确的方向,先解释、先处理心理这一块。佛陀告诉我们,一开始学佛要先听经闻法。在内心当中,听闻佛法要成就两种善根:一个是智慧的善根,第一道善根就是观照业果。我们心中要经常存有业果的思想,善业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你的心就住在这个业果的思想,这是我们第一个安住处,第一个家。虽然这个家不是很大,但是好歹比一个流浪汉好多了。我们慢慢以这个家为我们生命的目标,以道为住,就是以业果之道为住,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愿景。人生没有目标,你就很难有修行的动力,因为我们的修行来自于一种思想的改造。但是我们的习气已经太重了,如果你没有一个愿景来引导,你很难下定决心去做心灵的改变,所以愿力它是一种改造的动力,我们希望来生是安乐的,这是第二个。

所以佛陀刚开始的时候,先让我们心中产生一个安住力跟引导力,把这两种善根确定下来。

当我们的心中有智慧的观照,有一种愿望以后,佛陀开始处理我们业力的问题,佛陀开始施设法门让我们断恶修善,所谓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开始处理无始的业力,比方说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这些就是在处理业力的问题。

但是你在处理业力问题之前,要先建立内心的善根,就是“发心”跟“正见”这两块。我们从人天乘的修学,从流浪汉,至少我们的生命得到一个明确的确定:佛陀的保证,至少你不堕恶道。所以五戒十善的第一班车,就是运载我们离开三恶道趋向了人天。

所谓的不堕恶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管你过去做了什么,不管你今生做了什么,只要你开始修学佛法,如法地操作五戒的方法,我们待会儿会讲包括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一块,只要你如法地操作,一定不堕恶道。不管你过去做了什么,因为这个业力,只要你不刺激它,它不能得果报,当然你必须改变你的思想。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背负了很重的罪业,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过去生做了什么。但是合理地推论,我们应该都造过很多重大的罪业,所以到现在末法时代还在流转。

但是只要你肯吃药,你就可以改变,因为佛陀是大医王。只要我们在死亡到来之前,如法地吃药,起码能够把最重的病——所谓三恶道的病治好,所以人天乘不保证你一定往生,也不保证你能够解脱,但起码保证你不堕恶道。它能够让我们的罪业没有得果报的力量,这个种子让它枯萎,让它暂时沉淀下去。所以不要小看五戒十善,起码它让你的未来生命达到善得人身、六根具足,这是一个起码的标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学佛人不应偏重求知,而忽略力行

普通人研究佛教,多偏重求知,忽略了力行,这也是众生...

奥运冠军邢傲伟的学佛心路

诵经得和 奥运村的运动员都有各自的宗教背景,里面就提...

世事如迷途,佛法度人心

奉献他人,才是真正有利自己。我很感恩学佛带给我的改...

太虚大师:我的宗教体验

我初出家,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缘,而最主要的还是仙佛...

经常生起淫欲的烦恼,会有什么过失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

学佛的目的在于解脱自在

学佛的目的,在于解脱、自在。而不少人,学佛之后,处...

存什么心太重要了,这是保持人身的条件

有人曾经问过一位僧人:人的身体为什么是直的,站着走...

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发愿持守五戒

一、不杀生 意识到毁灭生命所带来的痛苦,我发誓养同情...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注音版】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

【注音版】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推荐】错解「人生是苦」的含义

佛指示我们,这个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真义的人,就...

白衣上座讲经,出家人应该惭愧

这里有位法师提出二个问题: 问一、末法时代白衣在上座...

你一造新殃,等于又添了一层污染

那时候在云居山,也有人偷懒,晚上也好白天也好,早板...

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

你看我们现在都活在妄想,所以我们往生弄得自己非常没...

【佛教词典】陀毗罗

(地名)又作陀毗荼,达罗毗荼,达罗弭荼。南印土国名...

【佛教词典】众生界

“佛界”之对称。十界中,除佛界之外,总称其他九界为...

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

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人愤怒的那一个瞬间,智商是...

如何对治第六意识的粗重分别

在第六意识分别当中是否也有轻重的不同?对有些事情我...

在家学佛男众女众的模范人物

在家学佛男众的模范人物 佛法住世,全靠出家僧众的主持...

正行杂行都是往生之行,但是功能作用还是有差别

善导大师他的行门里边有一个特色,就是正行与杂行。 什...

【推荐】这是佛祖给我们的考验

末学以前在医院,看了一位十七岁的男孩子,他是埔里高...

佛学常见辞汇(十五画)

【增劫】 人寿由十岁起,每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

明白佛法的人会谨慎言说举止

明白佛法的人会谨慎言说举止,害怕造恶因、误导人,故...

太虚大师对素食的开示

原夫素食为中国佛教徒特殊之美德,然仅指汉人而言。盖...

善用这个念头,是心就是佛

你要知道怎样叫「念佛」。念头是真的放在「佛」,那叫...

大安法师:一万佛号怎样念法

问: 一万佛号怎样念法?对有工作的人及没有工作人的...

禅诗三百首

1、无相偈六祖惠能大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

唯识五重观

再介绍唯识的观法:唯识五重观。怕初听同学不了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