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骂我们的人,才是真正的善知识

广钦老和尚  2016/12/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骂我们的人,才是真正的善知识

首先要粗衣淡饭,知足常乐。不重金银名誉,因而无争能静。以清淡无争的生活去降低自己的欲望、贪念、妄想。心要长存“知足”,因为知足就是“无所求”,在修行行持当中非常重要。一开始练习时很不好受,难度极大。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会习惯下来。无苦不成道!

夸奖赞美我们的,都不是明师,骂我们的,不管对与错,才是真正的善知识。打击我们的人,当他在刺激我们的时候,就是在成就我们的道业,这是逆增上缘。要藉此去磨练“无我相”,要心能转境而不被境所转。此乃西方的资粮,要接受,要承担,内心还要感谢他们给你一个修忍辱的机会,无忍不成道!

别人不想吃亏而不做的,我们要发欢喜心去做。不好吃的东西而别人不想吃的,我们要发欢喜心去吃。修行就是要吃亏!要心量打开才能去除贪嗔痴等等的坏种子。否则吃不了一点亏,受不住别人的一两句说话,就是没有修行。

老实念南无阿弥陀佛且发愿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时请不要计算念了多少句,否则心存贪念——贪多,这就难以专一,不专注在佛号上就非老实念佛。很难达到至上层的境界——念佛三味。尽量做到念佛念至对境无心,保持清净心,平常心,无好无坏。

以静坐去把生命原有的潜能唤醒过来,希望以较快的速度去寻回自己身上不生不灭的佛性,令“身心清净而得大自在,智慧涌现而成为觉者。”

要回光返照,常常作出自我检讨。常思己过,则近“道”矣!一发觉有错误,就要马上进行修改,从一切境中去调整自己。每一个人要将几十年的习气去除,必定要下一番工夫!当你有感觉“艰苦、烦恼”的时候,这就是在修行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考验,这时你必须运用智慧来降伏心念上的障碍,拿出修行的精神来克服万难。因为“有境才好修,无境不成道。”

除了自己正当职业的上班时间外,其余空闲时间,不要吃喝玩乐,要对上述几点精进努力,莫放逸,假以时日,经过艰辛的锻炼后才有可能获得法喜或法昧,般若智慧在你的内心自然而然的显现,到时你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明白修道的奥妙所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广钦老和尚文章列表

染布的譬喻

佛世时,曾以一则染布的故事作譬喻──有一天,佛陀和...

把心带回到心性时,应该怎么修

当我们把心带回到心性的时候,应该怎么修呢?全修在性...

修行人要把握当下这一念

我们当下这一念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修行人要把握这一念...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楞严经》中念佛圆通章中说:若诸众生,忆佛念佛,现...

修行人不可耽乐睡眠

若菩萨,懒惰懈怠,耽乐睡眠,若非时,不知量,是名为...

虚心接受别人的责骂

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意思是说,善良...

傅大士:劝君常修十法

劝君一:专心常念波罗蜜,勤修六度向菩提,五浊三涂自...

人怎样才能够清除自己的欲望

曼谷的西郊有一座寺院,因为地处偏僻,香火一直不旺。...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为什么我们做事会觉得越做越苦

一位产妇生了孩子,但孩子刚生下来还在医院的育婴房时...

佛教的价值观

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佛教认为每一个生命都有神圣的使命,...

如来禅与祖师禅

谛老在的时候,观宗寺冬参夏学,宗教兼修。因为谛老最...

物质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

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

【佛教词典】禅镇

坐禅时,安置于头上,用以警觉睡眠之道具。释氏要览卷...

【佛教词典】那翳舍

(杂语)Nae?a?,梵语杂名曰:翳舍如此,那翳舍不如此...

你与大闸蟹面临的严峻情况

每到秋季,食客们在餐厅排起长队只为将一只动物亲手折...

有福之人的三要素

有福之人的三要素,也就是仁、智、勇。 第一个要素就是...

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为何还要愿往生

问曰:大乘经论中,处处说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云何天...

欲速脱轮回之苦,莫如持名念佛

念佛求生净土,乃一门圆摄百千法门,非举一废百也。但...

为什么会感觉到空虚

有人发短信问我:人为什么有时会感觉到空虚呢? 顾名...

李连杰与圣严法师座谈记实

当扬名国际的影星,遇上宗教界知名法师,他们会碰撞出...

八万劫后,未脱鸽身

八万劫后,未脱鸽身,这也是一个佛经典故了。有只鸽子...

这样去观想才能减少痛苦

佛教导说:要经常思惟,现在我们生存的现实和周围环境...

少施获大福报的僧福田

昔日佛陀在王舍城耆阇崛山净住说法,当时城中有九十六...

何谓临终正念分明

正念是意根。无贪无惑故分明。省庵大师《西方发愿文注...

本焕老和尚数十载慈善护众生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句话是本焕老和尚...

七佛译经师--鸠摩罗什大师

鸠摩罗什(西元 344-413年),龟兹国人(新疆疏勒),自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