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赖耶识有漏种子的分类

净界法师  2017/06/2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阿赖耶识有漏种子的分类

影响种性的这些种子,种类是什么?什么东西会影响我们的种性?为什么他生出来是人天种性,他生出来是二乘种性,他生出来是菩萨种性呢?它的理由在哪里?它的过程是怎么来的?我们来看看种子的种类。

首先,我们把阿赖耶识的种子分成两类:一个是有漏的种子,一个是无漏的种子。我们把有漏种子念一遍。

一、名言种子,谓由名言所熏,能引生一切善恶诸法自果之各别亲因缘种子。

二、业种子,谓由造作善恶等业所熏成之种子。第六识相应思心所,依身口意三,造作善恶等业,熏自思种于阿赖耶识,名业种子。

好!我们在学佛之前,开始规划未来,开创未来,首先要看看我们的过去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东西,我们一定要面对一些有漏的种子。

这个“漏”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是过失,第二个是障碍。也就是说,这个“有漏”是以自我为中心所造的善业跟恶业,这些均为有漏。

“有漏”,在因地上它有贪瞋痴烦恼的过失,因为你依止“自我”来造业,就很可能跟众生产生对立:众生让你满意的,你起贪;让你不满意的,你起瞋等等。有各式各样的烦恼会跟着你的善业一起活动,就是在善业中夹杂着烦恼。这叫“有漏”。它因地有过失,是有过失的善业。

在果报上它产生了障碍,这个“漏”就是漏落于生死轮回。你这个业力只能够在轮回里得一个果报。这个果报虽然让你快乐,但是有老病死的障碍,它不得自在。

这有漏的种子,分成两类:

第一个,名言种子,就是由名言的熏习而来。名言就是思想,能够引生一切善念、恶念诸法自果的亲因缘种子。名言种子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通过学习而来。你可能通过你的师长、同参道友跟你讲一些什么话而熏习成一种思想,通过学习而来。第二个,通过你的生活经验。你小时候可能受过别人的伤害,所以你就产生一种比较悲观的苦谛思考,就是你的生活经验,也会给你产生一定的名言种子。就是说,生活体验、学习,都会影响到我们形成一种名言种子。这个就是你的思考模式了。

第二个,是业种子,就是由于过去所造的善恶等业所熏习的一种业种子,就是第六意识所相应的思心所……(这个思心所是愿望、意乐。我们知道造业一定要意乐,没有意乐那就是无心之过,那就不能构成业力,业力一定要有主动的愿望。愿望有可能正,也可能邪。)依止身口意的三业,造作善恶等业而熏习这种思心所的种子在阿赖耶识当中,名业种子。

我们每个人造一个业,第八识都会同时产生名言种子跟业种子。比方说布施。你布施的行为做完以后,你的名言种子——你更想布施了,你加强了自己布施的思想,这就是名言种子。第二个,你布施的行为会让你来生得到富贵的果报,叫作业种子。所以,你每个行为都会成就两个种子:一个是对你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增加;第二个是对你的善恶业力也产生一定的增加。但是,因为这两个都是依止自我意识而生起,所以它都是有漏的。因为你在造的时候,没有修空观,也没有发菩提心,所以你会认为说:“我来造这个善业,以后也是由我来得这个安乐果报。”你这样想,这个行为就是有漏了。总之,凡是依止自我意识所带动的身口意都是有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经常起负面的想法,其实是伤害你自己

相随心转 重点是在这里,这个可以改变,会影响我们未来...

净界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

如何掌握唯识的宗旨

唯识的宗趣应该怎么掌握呢?更进一步怎么掌握呢?看下...

如是二识,更互为缘

如是二识,更互为缘。 更互为缘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

人生是果报跟造业交互的作用

唯识学解读人生,把人生分成两块:一个是果报的受用,...

唯识的思想有三个重点

整个唯识的思想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如果你有志于临终...

善用其心——可以扭转人生

相随心转,这个很重要。当这个相出现的时候,我们又会...

什么是领受等流果

等流果是个人所领受的。有两种:第一种,领受等流;第...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本(东林寺版)

梵网经菩萨戒本(东林寺版)...

最上乘论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阙译人名今...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

供斋与供物,不及刹那念修无常殊胜

一、比喻: 譬如,稍知正法的绝症患者,若知来日无几,...

对治贪心的不净观及异体观的修法

无始以来,众生以颠倒分别妄执诸法为常,五欲为乐,自...

念佛时不好的念头经常浮现,该如何去对治

问: 末学在念佛时经常妄想纷飞,而且淫欲心很重,不...

妙莲老和尚:念佛就是消业障

念佛就是消业障。大智度论上有记载:一位菩萨深惧自己...

【佛教词典】依

【依】 p0767   瑜伽十一卷十四页云:于出离时,正可...

【佛教词典】圆空

(术语)对于偏空而曰圆空。著于空曰偏空。空亦空,更...

不要用高僧大德的话,去否定另一位高僧大德的话

问: 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拿着一位高僧大德的话去否认...

带业往生这个「业」指的是什么

问: 如果我们在没有达到顿悟,那一刹那间的时候,突然...

回向的意义

回向,又作回向、转向、施向。以自己所修之善功德,回...

正思惟与邪思惟

【原文】 禅那者,此云思惟修,故称禅思比丘,是贵思也...

佛经中圣者的精进境界

以下引经中圣者的精进境界,作为学人发愿的目标。阅后...

《善生经》的启发

《善生经》的缘起是有一天早上,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看...

以无心之法对治妄心

参禅贵实践,要真参实悟,才能得到受用。所谓真参,就...

信基督教后可以改信佛教吗

问: 我朋友的女儿被别人介绍去参加了基督教,现在他...

其形虽寐,但闻性不昏

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

妙莲老和尚《对福严佛学院学僧开示》

开示一 一、欢迎学僧莅本山 诸位师父、各位同学、各位...

拜佛跟拜神有何不同

我告诉你拜佛跟拜神,实在是大不相同。拜佛的人,是彻...

今人闻佛不肯执持者,约有四障

【疏】今人闻佛不肯执持者,约有四障。四障破除,方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