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契理契机,找到适合自己的法门

宏海法师  2018/06/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契理契机,找到适合自己的法门

阿弥陀佛,各位大觉世间的有缘,大家吉祥。

今天,想给大家讲一个主题,叫做契理契机。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因材施教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当时释迦牟尼佛有两大弟子,一个是舍利弗,一个是目犍连。当然身为佛陀的弟子,他们也有自己的法缘。也会结一些收一些弟子,结一些法缘去教化,当时目犍连收了两个弟子,每天教导他们,让他们禅修。但是他教化这两个弟子,效果不是很好。有一次舍利弗就去问他,说你收了这两个弟子,教化的怎么样啊,效果怎样,能证到圣法了吗?就是有没有开悟。目犍连就说,这两个弟子呀,不得力,就是到现在,一直教化效果不好,既没有开悟,也没有见道。

后来舍利弗就给他出主意,说问一下,他们原来是干什么的。目犍连说,原来一个是浣衣人家出身,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开洗衣店的。另外一个是冶金师,就是家里是金匠。这么两户人家出来的两个出家弟子。那舍利弗就问说,那你教他们怎么修禅呢?这个目犍连就说,他让这个冶金师家出来的,修不净观,让这个洗衣店家出来的,修数息观。数息观就是一种禅修的方法,数自己的呼吸,把心安住下来,尽量不散乱。当时这个舍利弗就说了,说你这个教化,教化错了。也就是说没有针对他的根基,而进行教化。

为什么这么说呢?舍利弗说,这个冶金师家里的人的这个小孩儿呢,出来他从小就拉风箱,所以你应当教他数息观。那么他长期肺活量大,呼吸粗重,教他数息观呢,自然就能安住在禅法上。说这个洗衣店人家出来的呢,他老到河边去见这个清澈的水,所以你应当教他修不净观,对治自己身心的内观不净,脓血的这种污染等等,他速度快。所以当时这个目犍连,听了舍利弗这么给他一讲以后呢,果不其然,回去把教他们两个的法门呢,调换了一下,效果就非常好了。最后他们就通过这样的一种内观,还都证到了阿罗汉果。

所以这就牵扯到我们一个什么呢?诸位同修在生活中呢,也可能会跟别人去分享佛法,因材施教的问题。就是看对方是个什么个性,什么根器,那么你给他呢,教他相对适合他,虽然我们不能像佛陀这样的千机并育吧。但是,至少扑面而来的他的个性呀,性格方面,我们能收集到一些信息,为他量身,适合他的方法去教化。

所以佛门里面常讲到说,教化人要契理契机。契理就是说,你说的这个呢,不能跟佛陀讲的这个宇宙万法的真理,这个相违背,这叫做契理。如果不契理的话,很可能我们就在瞎说,坏人家的慧命。但是同样重要的是什么?还得契机,你不契他的这个根基,让他瞎忙活一场,结果效果还不好,这就等于说你白说了。虽然契理可能契的对,没有瞎说,但是你白说了,效果同样也上不来。

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学修佛法呀,我们的根器很重要。那么依照这个故事呢,引申出来,就是说我们在生活中,跟大家分享佛法的时候,就是要找准这个点。有时候比如说,我们修行修得比较久了,有些资深居士,他可能对这个因果啊、轮回啊,甚至戒杀啊、吃素啊、守戒啊等等,已经相对来讲,到了一个比较清净的地步。但是他一味的住在这种,高要求的标准中呢,甚至很可能就会要求初机,刚刚接触佛法,刚来的法缘,他也这么严格的要求他,有时候一下子,就把他给什么呀,压怕了。觉得佛法这么的严格,他自己做不到,那么首先来讲,他这个时候叫做初机嘛,所以,很可能就门还没迈进来呢,你就用上台阶的步伐要求他,他就跑掉了,这就是没有因材施教。

当然因材施教,从时间久远上来讲,看他学佛有多久了。再一个从他的根性上来讲,看他能学到哪一地步。一般我们都说了嘛,你给他在开示佛法的时候,如果他是一个上根器的人,那可能你就是在方法手段上呢,可能更加的猛烈一些,速度快一些,业障消得大一些,很可能呵斥一下呀,给他这个我们常说的有棒吓呀,有这个甚至有这个呵斥,大呵一声,这样的一种根器,如果是上根弟子可以这么对待。但是如果是中跟的话,那就不一样了,你不能够一味的严厉,高标准的要求他,很可能有时候就是说,呵斥也是可以的,在他心力堪的时候。心力不堪的时候,那么我们很可能就是要善巧一下,给一点儿安慰,给一点儿糖吃,这样慢慢的,不断的来回调停,他就步履跟着就上来了。

那么有一些根基呢,他很可能是下根基的人,他还经不得你去,我们常说的以这个前两种方法去教导。那你一定要方便善巧,随顺他,甚至我们说哄着,这样的循循善诱的,只要你学佛,只要你慢慢的进来,怎么都行。这也是对于一些天生的根器上来讲,能从学佛的久远上来讲,我们刚才讲到的,你刚刚学,你不能按这个学的很久的来要求他,这样一下子呢,他就吃不了就兜着走了。

所以这都是我们说,有时候在生活中,很多时候会碰见这样的现象。特别有时候,我们对于自己的家人,很多时候我们开始呢,还是要尽情的去随顺,尽量的去随顺他们,慢慢我们自己做好了以后,把自己修行的功德展示出来,这是对于任何根基来讲,都是最好的一个方法。你不能说,我们有时候自己你都做不到位,表现尚且如此,结果你把它说的那么的圆满究竟,那人家从言行一对照,马上就对你有看法了。

所以,现在为什么我们很多时候呢,有的给大家念皈依呀,或者说受戒的时候,都会去讲一下这个,就是我们跟别人分享的时候,首先你要看对方,是处于什么样的一个地步。第二个呢,不能够先入为主的,把自己的知见全部强加给别人,要多聆听他是怎样的认知,然后你在这个台阶上,再进行接引。因为毕竟学习佛法嘛,除了三宝法师之外,我们身为四众弟子,有可能在生活中,都有机缘跟别人用佛法来结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窗口平台,就是要因材施教。

你看再从,换一个角度吧,因为我们身为汉人,那么汉人他有时候我们发现,咱们汉传佛法,基本上都是以禅宗和净土的流传最为广博。那么因为汉人来讲呢,我们这个心灵,它容易到达那个幽微难至的,那个难至的心光显发之地。所以参禅的时候,就特别把我们这个长处给显现出来了。如果说俗一点,大家不要误会,就是我们常说,汉人他精于这个思辨,或者是这个心计。这样的一种根性呢,所以你看当时都说了,说大乘气象所谓的,也跟这方面有关系。那么净土呢,他是一个他力的法门,这样来讲呢,就好比就是说一生就能够成就。然后自己,仰仗弥陀的愿力来接引。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信愿行三资粮。你看我们渐渐形成的,最适合的,是这样的一种根器。

那么相对不同的来讲的话,你比如说,我们去学习藏传佛教的同修们,那可能就不一样了。藏传佛法它的设置次第呀,它就是说,你对上师三宝生起决定的信心,那么当然也要观察到,是一个大成就者给你什么呀,设置你的次第课程。你看后来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就是这样有板有眼的一部。因为藏人的根性是什么呢?他比较淳朴,他的心性很单纯、恳切。所以上师给他一讲什么法门,一说,比如说你磕十万大头,你去这个念十万的百字明,去这个修十万个曼扎,等等这些,你给他一布置以后呢,他马上就丝毫不怀疑的,也不想着去怎么投机取巧,或者打折扣的,他不行这个善巧方便,老老实实一步一步地修。这是藏地的修行这个次第。

所以你看从汉藏两个来讲的话,这也是一种根基上的分别。或许有时候,当然这个未必全是这样。因为毕竟,也有的汉人适合学藏传佛法,也有的藏地的人呢,他也可以来什么呀,灵光的这个参究,或者对于净土的这个仰靠来吧。但是绝大部分主流上来讲的话,他这就是一个什么呀,因缘法。

你生在汉地的人,他就适合这样的来摄受,容易得力。如果你去修,有时候我们说,比如说修藏传佛法,因为汉人的秉性,他很可能不能够老老实实的,依教奉行的把这些加行都修圆满。甚至对于上师的信心呢,他也不能够生起决定不动摇的这种金刚信心,这就是根器的问题。所以说法并没有高下,但是适合与否,上面见分晓,你修对了还是修错了,所以说这点来讲,这就都是我们说的因材施教。

当然,说真正面对一切的大众,他都能够方便善巧的去度化,这只有佛陀能够做的到的。那就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来讲呢,可能平日自己碰到有缘的这个法缘,有缘的这样的一个人吧,那么我们尽量的依什么呀,依这个大家都能修的净土法门,去跟他结缘。因为净土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嘛。在此基础上,那么再呢,可能随类的,进行一些他比较相应的经典。

你比如说,有些人他热衷于思辨,哲学方面的,那很可能给他讲讲唯识呀,讲讲天台宗的这个次第,乃至这个喜好空性的,好读《金刚经》呀,《心经》呀,那么禅宗的公案,可以跟他分享一下。但是,去讲这个空性的这个法门的时候,一定要告诉他,不能够偏执,妄谈空性。还是要老老实实从有的现象上做起,恭敬三宝,老实功课。这样的话,很可能空性才能够显现出来。

当然,有些人他天生跟这个,喜欢持咒,那我们就告诉他最好的,那么长一点的《楞严咒》,短一点的《大悲咒》,还有《往生咒》、《药师咒》呀,等等咒都可以。但凡呢,就是说不管任何根基,我们在学修上,道理上,应该多多的去广学多闻。但是行门呢,最好能够一门深入。因为我们现在很多时候根基啊,贪多嚼不烂了,所以遇到好多同修来问,就是说,他每天要读很多的经典,最后搞得是,头头不了,帐帐不清,头都大了。有时功课完不成,时间又不够,着急,弄得半夜还睡不着,弄得很疲惫。那么这个可能就是,修行的状态不是很好了。

所以大家在这个学修佛法的时候呢,一定要应机。当然,我们这里讲到的说,从法师来讲,因机施教,佛菩萨更是如此了。其实最能够知道机,最能够感受教的,就是自己了。一定要掂量掂量,我们自己有几斤几两,然后随着这样,我们佛陀留下的教言,祖师们过来人说的这些开示,那么自己选择适合的法门,适合的行门去抉择,长期坚持。

在此跟大家讲一下,所有的根基一定离不开一个坚持。你就再上的根基如果不坚持,那很可能最后沦为连下跟都不如,很可能这个根基不是很好,我们常说的下根,但是人家一直坚持,这样的话,反而得了上根的利益。所以大家要知道,真正的因材施教,根性到底是上根还是下根呢,也要是因材而定的,坚持也是一个根器的评判标准。

所以在此呢,今天,就是由目犍连和舍利弗的这两个,佛陀最上首的弟子,师兄弟间相互讨论怎么样教化弟子,我们引申出来,我们学修佛法呢,一定要有几个标准。

第一个呢,要信心具足,这是每个根基必须的。

第二个呢,要量力而行不能够越分,不能够本来我们是一个凡夫,结果呢,你自己比拟,好像是乘愿再来的菩萨所修的,那做不到反而生大烦恼了。

第三个呢,就是密密绵绵,我不知道大家听过这个词没,密密绵绵是什么意思?就是既不紧又不松,但是一直这样,像调琴一样,你要是把这个琴弦调的太松了,懈怠了,得不了利,那么你把这个琴弦调的太紧了,稍微弹一下,貌似当时觉得很精进勇猛,但是嘣的一下子断了,就彻底放弃了。所以我们学修呀,有一个密密绵绵。

总归从这三点来讲,不要忘了一个什么,不退初心。一开始是怎样的,那么一直保持怎样的,不管别人任人说,我一直是这样的,这种根器呢,最是可以什么呀,得到教法的利益,可教之才。而且,必然能够长久以往呢,能够水落石出,能够得见佛法的真实的这个受用功夫。

所以今天呢,就是因这个故事引发,希望大家能够不要忘了,很多时候没有对错,只有适合与否,这就是因材施教的标准。希望大家,学佛都能够找到自己适合的法门,然后呢,一直坚持。

好,阿弥陀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经典告诉你学佛后为什么倒霉了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五》: 是人今世恶业成就,或因贪欲...

佛教的价值观

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佛教认为每一个生命都有神圣的使命,...

香港理工大学前校长:我为什么信仰佛教

潘宗光,金紫荆星章获得者、太平绅士,1940年出生于香...

学佛什么事能求什么事不能求

问: 学佛什么事能求什么事不能求?请师父开示。 能弘...

三乘

佛教所说的三乘:即三种交通工具,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

雍正皇帝与佛教

雍正皇帝与佛教 雍正自幼喜读佛典,广交僧衲,深通佛理...

在家学佛方便谈

一、 四句口诀 很高兴与大家见面谈心,沟通思想。今天...

【佛学漫画】打篮球还是踢足球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

佛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与...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吉祥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祗陀园给孤独精舍。时已深夜...

观无量寿佛经疏

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印光法师 人生世间,祸福吉...

工穷力极本来面目现

看那无思无为前,如何是本来面目?四威仪皆可参,要以...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

问: 请师父开示,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

人有短,切莫揭

人有短,切莫揭。这是当人,你看到人有短处,你要懂得...

六即佛之理即佛

六显因果之事相 即显佛性之理体 佛性的理体是平等的,...

【佛教词典】法身菩萨

指累积修行而断除一分无明,即显现一分法性之菩萨。又...

【佛教词典】九品念佛

谓念佛分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

以忍来圆满人生

忍辱,是良药,但是苦口。能忍的人,走到哪,都是海阔...

敦伦尽分的人生

【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

洗涤心垢、转凡成圣

所谓:心造诸如来,应作如是观!我们念佛就是造如来;...

把心放平,把心放轻

把心放平,把心放轻,才会活的坦然,活的舒畅,活的快...

念佛必须得定量定时

念阿弥陀佛,你必须得定量定时。如果你不定量不定时,...

动机决定施舍

问: 曾经在路上遇到过一母女,向我讨要饭钱,我当时...

慧律法师《禅》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诸位法师、诸位在家菩萨,...

日常生活中处事待人的态度与方法

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虽纷若乱丝,终当就绪; 待人无半...

阿弥陀佛为什么不示现,让大家生起信心呢

问: 我学净土法门,也念佛。我觉得如果阿弥陀佛能经常...

禅斌法师:酒肉穿肠过,魔在心中坐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社会上有些人啊,往往会拿这...

芸芸众生哪个不是为了躯壳而忙

我们凡夫都有身见,执着这个色身是我,执着得要死,身...

初学者不要与男女美色相接触

大智慧的佛陀告诉我们,修行的重点有两个: (一)慎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