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用智慧去观照,才能照见五蕴皆空

隆莲法师  2018/12/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用智慧去观照,才能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色、受、想、行、识。

(一)色蕴:

凡一切物质,都是色蕴所摄,一切物质不外乎坚、湿、暖、动四性而构成(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所构成)。

六根中眼、耳、鼻、舌、身五根;

六尘中色、声、香、味、触、无表色,

都是色蕴所摄。

眼、耳、鼻、舌、身为内五根是物质的,

色、声、香、味、触是外五尘。

色尘:眼所对的显色、形色,不是五蕴中色蕴的色,色尘只是色蕴的一种,显色是显在外的各种颜色,形色是指物质的形状,有长、短、方、圆等形状。

声尘:是耳所对的,分为有执受六种,即有情所发出的,无执受六种,即无情所发如打雷,风声;有执受无执受六种,是有情和无情一起作用发出的,如打钟、吹笛,是有情通过无情的东西发出的声。

香尘:凡是鼻根能嗅到的气味都叫香,有好香、恶香等。

味尘:舌根所尝的,有苦、酸、甘、辛、咸、淡等。

触尘:身根所感觉的,有滑、涩等。

此五尘是内五根所对境,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无表色是看不见的物质,如受戒,能产生一种看不见的物质作用,受了戒能生防护犯戒的作用,修禅定也能在身上产生作用叫定果色。蕴:积聚义。佛法也是先说物质后说精神,精神主要是说对外界产生的认识,受、想、行、识四蕴都是精神方面的。

(二)受蕴:是感受、领纳,即对外境产生的感受,发生感受还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五根对五尘,归纳为三种:苦受、乐受、舍受。根触境时产生感受,即心理活动。对于适悦的境生乐受,不喜欢的境就会产生苦受,不苦不乐的中庸境产生舍受。由种种感受进一步产生认识即想。

(三)想蕴:是思维、取境安名,心理学上叫“概念”,即对事物大概的印象。一个人看见东西有些什么想法呢?如果见过一次就会在脑海里留下一个印象,第二次再见到,或别人提起时就知道是什么,这个东西的形状马上会重现,就可以叫出他的名字来,故叫做“取境安名”。这是心理活动的作用,只要印象留在脑子里,不论走到哪里也不会忘记。在“百法”中的遍行心所里也有受、想二种心所。

(四)行蕴:是百法中遍行心所中的思心所,是心理作用,由前面的受、想蕴之后进一步在这个东西上打主意,作种种盘算,如果是自己喜爱的就千方百计想得到,采取种种办法追求,得到这个东西,这就叫行,也叫“业”。

(五)识蕴:由于受、想、行之后产生决定的认识,所有的心理活动,长久就会在心识上留下印象,唯识学叫做种子,由这个种子,以后因缘成熟就会产生作用叫种子起现行。对于佛法的道理不知道就应多学,久久熏习,让其在八识田中下个种子,久了就会熟悉的。

五蕴偏重讲心即精神方面,只有色蕴讲的是物质,其余四蕴都是讲精神方面的。五蕴也是佛法对世界万物归纳的一种,但佛法并非二元论。“元”是本体、自性义,而佛法讲世间万物都没有自性,都是因缘所生,没有自性的,五蕴是“缘起性空”的。

物质、精神(是根对境然后产生的种种心理活动)都是缘生无自性的,我们应如中观宗所说的,应慢慢地思维观察,看世间万物哪一样不是缘生的,哪一样是有自性的,《大般若经》把每个法相名词都提出来说了,所以文很长,一共600卷。《心经》把《大般若经》的内容归纳浓缩为二百六十个字。

只有用智慧去观照时,才能见到五蕴(世间万物)都是缘起性空,故说“照见五蕴皆空”。在“照见五蕴皆空”的基础上,才能不畏生死地“度一切苦厄”的众生。众生之所以在生死长河里流转,就是由于不能照见五蕴皆空。人是一个四大假合之躯,有心理活动,是物与识构成的,却认为这就是真实的我,整天跟着这个“我”转。

苏联人的哲学词典中没有“精神”二字,他们只承认有思维,不承认有精神,认为只有大脑的活动,这种看法太简单了。所谓“人我空”是说众生所执的我只是物质和精神聚集在一起(缘生)而构成的,没有一个实在的不变东西(自性是空)存在,众生是由于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因此总认为五蕴之躯就是一个常恒不变的“我”。这个“我”并不是真实的、可靠的,只能使我们因他而起种种的烦恼邪见,造各种业,流转生死,“我执”是流转生死的动力,如果能将所执的我断尽,看成缘起性空的,就能出生死不再流转六道了。

“照见五蕴皆空”不仅是照见“人我空”,还照见世间万法都是缘生无自性,故 “皆”字是包括了人、法二空,把人、法都看成是缘起性空了,才能称之为“皆空”。断尽人、法二种我执才能真正出离生死。有的人认为小乘只谈“人我空”,大乘才谈人、法二空,这是一种误解,其实在小乘里也谈了“人法二空”,只不过着重于人我空,而大乘谈法我空时多些。

按中观宗的说法即通达人我空,同样通达法我空,如同一个数学公式一样,能按这个公式算出这道题,就能算出另一道同类型的题。摆在人我上能见缘起性空之理,对于世间万法也能见到缘起性空。所以小乘还是能通达法的缘起性空。只要照见了五蕴皆空,就能知道下面的文了,以下的文句都是由前一句发挥出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修学首楞严王三昧时要注意的两个重点

当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基本上要注意两个重...

「色不异空」和「色即是空」有什么区别

问: 色不异空和色即是空有什么区别? 大安法师答:...

天乘四空定之空无边处定

我们看第一个空无边处定。 一、空无边处定,谓行者厌患...

一一诸色,但唯心故

问:若即心是佛者,则一切含生,皆有此心,尽得成佛。...

把这两个放进去,这个佛号就不可思议

你不修空观,除非你保证:我临终的时候,没有太多相状...

阿罗汉内心的境界

阿罗汉修无常观,他得到的智慧,古德用四个字来形容:...

这是一个大安乐处啊

禅宗有一个雪峰禅师,他在福建的一个道场做方丈。福建...

【佛学漫画】心经

般若心经,正是这至圆至顿的一真法,它直指的正是所谓...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时与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注音版】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

佛说盂兰盆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乾连始得六...

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灵鹫...

正确的助念心态

凡人即将死亡,乃生命中最为微弱时刻,许多临终者面对...

弃舍所长,何患道业无成

【原文】 凡人资性所长,必着之不能舍。如长于诗文者,...

了幻法师:婚姻源自爱欲心

一切众生皆以爱欲而正性命,爱欲是三界众生轮回的根本...

省庵大师:四念处颂

四念处颂(并叙) 佛垂涅槃,嘱诸比丘,依四念处住,如...

【佛教词典】时

【时】 为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之一。时即时间,是诸法相...

【佛教词典】痴行补特伽罗相

【痴行补特伽罗相】 p1440 瑜伽二十六卷九页云:问:痴...

佛法就在魔法中

「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

【推荐】印祖一生教化的三十二字箴言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深入佛法舍假修真

末学生于一九五四年四月八日,法名演兵,一九七四年高...

家属能为亡者助念,是否对临终者更有利

问: 很多家属请助念团去助念,多数情况是自己不念,...

略释天台六即义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契理契机,至顿至圆,...

转五蕴为五智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如何行走出家路

一、酸甜苦辣荣辱毁誉 要能苦、能乐,修道人要有苦时不...

六识其实是一念心性当下具足的

我们看第七科,明藏性即识大性。这个藏性就是我们现前...

【推荐】如何增强对净土法门的信心

净土法门,唯信能入。信根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珍贵的...

10个生存之道

1、一只火鸡和一头牛闲聊,火鸡说:我希望能飞到树顶...

念诵地藏菩萨名号能离一切障缘

净法也是一念心生,染法也是由你心生,都是你现前的体...

很恐惧死亡,该怎么办

问: 妹妹身体不好,总恐惧死亡怎么办?为什么她放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