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依止普贤之德修学的加持力

净界法师  2019/11/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依止普贤之德修学的加持力

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

这一段,蕅益大师的意思,是属于一个菩萨的果地妙用,他成就以后的一种利他的妙用。普贤菩萨说,“我用心闻”,这个地方的心已经不是我们一般的意识分别心了。我们一般人是用耳识来听闻,就是由耳根去接触声尘的时候,产生一种生灭变化的耳识。

当然,这个耳识是从根尘的接触而起的,所以会受到根尘的障碍。而普贤菩萨是把根尘识的假相破坏了,我们讲破妄显真,他把这个假相破坏以后,开显出一种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这个是我们一般说的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他就是依止这个不生灭的一念心性来听闻。

那么,他听闻什么东西呢?“分别众生所有知见。”他依止他的一念心性生起假观,来分别一切众生内心当中善恶邪正的种种的思想,跟众生种种的差别愿望。他就专门听闻这件事情。

为什么呢?因为在他方的恒河沙世界之外,假设有一个众生……就是说他听闻的范围很广。我们说过,我们如果依止耳识,那你这个听闻是有限量,因为你一定要经过根尘的碰撞才有这个识出来。但是普贤菩萨的听闻是依止那一念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心性,所以你看他听闻的范围是什么呢?恒河沙世界之外!

我们从这个地方到极乐世界才十万亿佛土,他这个是恒河沙的佛土。这当中,如果有任何一个众生心中能够发明普贤之行,能够真实地了达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称性起修十大愿王,那么这个时候,“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

这个“尔时”,指的是众生的心跟普贤菩萨的心相应的时候,这个时候,所谓的感应道交,普贤菩萨就乘六牙白象,分身百千。分身百千也不是说一定是百千,而是说只要有一个众生就分身一处,乃至有百千众生就分身百千处,到这个修行人的处所,到他的佛堂去。

纵然这个人的业障深重,不能见到普贤菩萨的现前,但是普贤菩萨实际上一定会到达。到达以后在暗中来摩顶,来加持这个修行者,使令他灾障消除,乃至于“拥护安慰”。

“拥护安慰”是指的他远离一切鬼神障,使令他所修的普贤之德能够圆满成就。也就是说,你能够依止普贤之德来修学,你就能够得到普贤菩萨的摩顶、拥护、安慰,这样的一种破除障碍的加持力。

我们看最后一段。

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佛陀问我圆通的法门,我说到我最初的因地,是依止一念心性来听闻十方世界,来分别众生种种的知见,而成就一种自在的功德。这个是斯为第一。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疏文】 承上殊因妙果,正由念佛至于一心,则念极而空...

凡夫的一念心被两种障碍所缠绕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

客来客往,自心不动

《楞严经》中,憍陈如尊者因悟客尘二字得证圣果。起心...

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

问: 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

我的这颗心到底是哪个「心」

问: 我深信大千世界是依心而成的,可是哲学中提到两种...

沈家桢居士《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方法及证悟过程》

第一段 观世音菩萨宏愿解脱一切众生的痛苦。自古以来...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觅之了不可得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现在无际,觅...

你就是佛啊!

《六祖坛经行由品》中,讲述了六祖大师得法的过程,靠...

十小咒注音版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佛说罪福报应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

持名念佛是径中之径

昨天有同学说到学和修,善导大师曾经说过,三藏十二部...

戒是一切善法之阶梯

佛涅槃前,阿难尊者问佛:佛灭度后,以谁为师?佛告阿...

肉食与素食者巅峰对决:吃什么才对

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大厨TimLove走访了CNN的5对5热坐,并...

积集福德资粮最快速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一个很大的差别:小乘佛...

【佛教词典】毗卢觉王

(佛名)毗卢舍那佛也。...

【佛教词典】力庄严三昧经

(经名)三卷,隋那连提耶舍译。佛由力庄严三昧出,说...

人生虽苦,但也是积集资粮的好地方

业感缘起的思想,除了建立人生积极断恶修善的价值之外...

略说佛法大意

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故信...

如狼守斋的故事

在我们出家人的广律(藏经里面的广律)上说一件事。这...

修行要「远离粗言,修习善语」

修行要远离粗言,粗言就是粗恶的语言,包括妄语、绮语...

跟外境接触时,我们心中捏造了很多影像

法无而可得,无染而有净, 应知如幻等,亦复如虚空。 ...

假如生命只有三个月,该怎样珍惜和利用

一天中午,法堂里坐了二百多人听我开示,结束后,大家...

口业的四种

佛教把口业分为四种:恶口、两舌、妄语、绮语。 恶口...

弥陀甚易念 净土甚易生

曾读古德的净土开示,有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之语,...

六种病态思想障碍佛性的显现

究竟人类的心识形态及思维方法有什么缺点或特性,障碍...

话说得失真

《荀子》说: 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赠人...

恶梦换好梦;最后让你醒梦

我过去在佛学院带学生的时候,发觉越是新生修行越有特...

错综复杂的业因果报

佛教讲的三世因果的法则,是我们佛教徒最起码要认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