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制心一处,才能无事不办

如瑞法师  2020/04/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制心一处,才能无事不办

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有“花香”一篇,说到:庭院中百合花开,白天虽然也能闻到花香,但香味微淡。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香气才特别浓厚。这并不是我们的嗅觉白天迟钝、深夜敏锐,而是因为白天喧动、境界纷杂,眼睛要观察事物,耳朵要辨听声音,致使嗅觉受耳目影响而无法专注。庄子说:“意念不分散,才能使精神专注归一。”确实如此!

何谓“制心一处”?

莲池大师借“花香”是来说明,无论学什么、做什么,只有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才能有高质量、高效率。

大师又说:书法家米芾认为学书法须对书法专一,再无其他特别爱好,才能成就。而我听说古时候善于弹琴的人也讲,学弹琴只练二三支曲子,才得进入奇妙境界。这些话虽然很普通,但可以说明大道理。《佛遗教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所以三心二意,势必一事无成;若能一心一意,三昧才能快速达到,参禅念佛的人不可不知。

怎样“制心一处”?

佛陀教导我们很多方法,大家耳熟能详的是“持名念佛”。

做功夫的时候,憨山大师这样念: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历历分明,心中不断,如线贯珠。又如箭筈(指箭的末端。筈,即箭发射时搭在弓弦上的部分),相拄中间无一毫空隙处。大师说:如此着力靠定,于一切处,不被境缘牵引打失掉。

日用动静,不杂不乱,梦寐一如。念到临命终时,一心不乱,便是超生净土之时也。若但口说念佛,心地不净,妄想不除,只道念佛不灵验,如此纵到三生六十劫,亦无出头的分。

“入出息念”也是“制心一处”的有效方法。《大念处经》记载,比丘前往林野、树下,或前往空闲处,结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置念于面前。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如此训练制心一处。

“正念正知”是日常生活中训练“制心一处”的良方。诸多经典中,佛教导弟子:行时知行、住时知住、坐时知坐、卧时知卧,知身所行,如是知。若来若去,左右视瞻,屈伸俯仰,大小便利,睡眠觉悟,若坐若立,若有所说,若复寂然,如是一切,常尔一心,是为一心。

制心一处”有何利益?

出家人训练“制心一处”、专注一境,是为了培养定力。凭借定力,观照身心内外当下生起的境界相,能够如实知见世间诸法之真实相,生起甚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了达“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以此逐渐改变凡夫众生看待世界的态度,形成全新的认知模式,最终彻底断除烦恼,解脱一切苦厄。

世间人训练“制心一处”,其利益也显而易见。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面对激烈竞争,心理承受能力逐渐减弱,身心容易疲惫,甚至出现诸多心理疾病,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恐怖症、抑郁症等。“念佛”、“观呼吸”以及“正念正知”等训练方法,能够令心专注一境,进入平静安详的状态,释放内在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另外,长期处于忙碌紧张状态,也容易导致记忆力下降、创造力匮乏,以及注意力涣散等。练习“制心一处”,会有显著的安神静心效果。它能令人放空身心,提升专注力,激发创造力,培养淡定的智慧,从而提高生活、工作和学习质量。

可谓:

一句弥陀常练习,口念耳听心里忆,

万念归于一佛念,净心爆发智慧力!

南无阿弥陀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如瑞法师文章列表

富贵修行难

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有个弟子,名叫耆婆,医术高明,...

依四圣谛来发心

首先来看 依苦谛发心 。这是要用圆教的智慧来观照三界...

心散乱者,能障正定

随烦恼二十:散乱者,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

星云大师《相互体谅》

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不是一起吃喝,一起玩乐,一起...

净界法师:菩萨戒修学法要

当我们发心要行菩萨道,开始在生命当中来积集福德、智...

深思此二十一事,可得道矣

过去,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为众多比丘弟子...

不要为了小事而破坏虔诚的心境

天刚破晓,朱友峰居士兴冲冲的抱着一束鲜花及供果,赶...

用功办道这件事,应分分秒秒皆如是才行

用功办道这件事,不论是几个七,天天如是、时时如是、...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佛说罪福报应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

【注音版】晚课蒙山施食仪

晚课蒙山施食仪...

五种夫妻类型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会成为夫妻,除了爱...

在高科技社会,为什么佛教能够获得广泛的信仰

和平和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两大课题。 所谓和...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我们对言语的态度,就是从父母呼、父母命这几句开始做...

阿罗汉在般若会上的后悔

到了般若会上,佛陀把菩萨的因地展现给他们看,就说,...

【佛教词典】象征

世界诸宗教皆有其象征性之器物或符号,以表达其中心思...

【佛教词典】么么鸡

(菩萨)Māmaki,又作忙莽鸡,忙莽计,忙忙鸡,摩莫枳...

一代高僧梦参老和尚于五台山安详示寂

当代佛门耆宿梦参长老,于2017年11月27日下午16时30分...

佛教的斋日与斋月

唐玄宗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还对斋戒与祭祀活动尤...

念佛法门要注意些什么

问: 佛法的重点在哪里?念佛法门要注意什么问题? 慧...

【推荐】因地发心的不同,便感召了不同的果报

所以一般受戒学律,听教看经,参宗坐禅。这个是讲到我...

净土得遇之难

佛化众生,随机所感,唯众生善根深厚,方能感动佛陀诞...

学佛的好处与利益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徒多达十余亿,而其教义...

一休晒经

一休禅师在比叡山乡下时,有一天看到一群群的信徒都朝...

「心不在内、不在外」是什么含义

当我们谈到心的实相,世尊曾经说:心不在内、不在外。...

正念不足,内心就会生起邪念

世间上有邪与正两种力量,若邪不胜正,为什么我们内心...

不要用修行来伤你的心

第一点,修行不应该有时间性。 不要把它当工作,有上...

人生无所求时,心性就要报答你

一个人要内观,一定要先把向外攀缘的心切断,莫向外求...

这四个字非常重要,念佛行人应该这样用心

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