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昏沉者,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

容通法师  2020/04/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昏沉者,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

随烦恼二十:言昏沉者,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毘钵舍那为业。

昏沉是一种烦恼,不要说昏沉只是打个瞌睡这么简单。昏沉和睡觉还不是一回事,的确睡觉也是一种昏沉的状态,但它是身体自然的一个现象,需要休息的时候就用睡眠去做调整。

昏沉是你在做正常的事情的时侯处于打瞌睡的状态,精力不能集中,想去专注做这个事情做不到,做着做着就犯昏沉,就犯瞌睡。从字面上看“昏”是昏暗,心中不明亮、不清楚;“沉”是死气沉沉,心抬起来的力量不足够,总是往下沉。

我们看看解释“言惛沈者,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毘钵舍那为业”,就是我们对所观的境缺乏判断性,想观察境界但是又缺乏观察境界的力量。就像一个病人很瘦弱,他没有这个力量去拿东西,稍微重一点的交给他,就连人都搭上去,虚弱地倒下去了,没有堪能性。

现实中我们做很多事情做不好就是因为缺乏堪能性,不堪重负,没有能力去完成这件事情,所以事情来临的时候,要去处理和解决的时候你觉得无能为力。

昏沉能够障碍轻安,让你不是很轻松,不是很安定,总是很沉重的样子。文中的毘钵舍那就是观的意思,天台宗不是要修止观嘛,止是奢摩他,观就是毘钵舍那,禅观就是修这两个东西。止就是止在一个要观察的对象上,观就把它观察得清清楚楚,不会犯昏沉。

前面的止是对治散乱,就是你止在这个东西上就不再转移目标,你的念头就在这个境上不会转动。观就是只要止在这个境上面就能看得清清楚楚,观察得明明白白。如果你模模糊糊眼前一片黑暗,那么止在这个上面也没什么效果,那就是昏沉,心中是暗昧的状态。所以说以后大家修行实际上就两个问题,昏沉和散乱,这两个就可以概括其他的,当然具体的分析也会有细微的差别,但基本上都不出这两点之外。

我最近每天的睡眠不超过7个小时,午休也不超过半个小时,感觉状态非常好。我以前上学的时候早晨就起不来,后来发现就不能在房间里面呆着,起来出去经行就能清醒得很快,这样浪费的时间就比较少,也不影响平时工作和生活的状态。

佛经里也说有初夜,中夜,后夜,都要起来打坐去经行,不能一睡就特别长,有些法师就是这样非常的精进努力。如果要是头陀行就更厉害,夜不倒单,打坐就是睡觉。法源寺一般晚上九点半就敲钟打鼓止静休息了,因为这里是佛学院,学生们会再多看一会儿书,早上是五点半起床,大家可以自己摸索一下自己的睡眠的规律,看看睡几个小时比较合适。

真正有修行的人,心里清净,他睡眠的时间少,睡眠的质量还高,因为他平时心比较安静,同样做一件事情他的内耗会比较低,不会消耗过多的无谓的能量,他也不会觉得疲劳,散乱就会分神,消耗的能量也就多了。你做一个事情能专注,安静地做,效果是最好,消耗的能量也是最低。

有些人修行起来特别吃力,就是因为他的状态不是特别好,没有堪能性,没有能力承担起来,所以他的修行很辛苦,很用心了,但是效果并不好。反而是路对了,持续地修行,到一定的时候就是轻安,很舒服,不但不消耗能量反而激发内在的能量,得到更大的释放。你像这些禅修的人,一打坐精神百倍,眼睛很明亮,目光炯炯。但是这样也不是最高境界,有些就比较内敛,神光内敛,看上去和普通人差不多,返璞归真。

《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提到细昏沉,这是最可怕的。有些昏沉你是不可觉知的,对于粗一点的烦恼我们可能还能发现,相对细微的我们就没有发现的能力了,不通过修行你根本观察不到。有的时候你在定中误以为自己观察得很清楚,实际上还有自己没有观察到的地方,这就是细昏沉。

你的清楚还没有到级别,所以让你产生错误的认识,你继续发现的话,发现里面还有问题,还没有把境界给观得更清楚。昏沉里面有个死水沱,就是死水一潭,不能前进反而会沉下去,就像是漩涡有一种力量,不能前进还会堕落,这个是修定最大的障碍。

修到一定的时候会止步不前,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如果你自己不认识到这是自己的障碍,还觉得我自己很清楚、很明白我已经得定了,弄得不好就会掉下去,会让你产生错觉。你执著于这种错觉,时间长了这种执著就是最可怕的东西。

当然我说的这些大家要知道,这种可怕是对修炼到一定程度的人来说的,我们现在想得到这种可怕都是不可能的,我们还不到那种程度,你可不要担心,你都还没有靠近定。

“能障轻安、毘钵舍那为业”,轻安是一种堪能性,你要修定,决定要有堪能性,才能修得起,我们说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如果你没有这个力量,你就会感觉吃力。有的师父修不倒单,睡着了头低下去,背弓起来,像个钩子一样的,这就没什么意思,只是身体的不倒单,我们要修的是心里的不倒单。

外在的这种精进努力,但是你内心是昏暗的状态,就不是正常修行的状态,只是表面上的样子,甚至样子都不对,姿势也是错误的,那又有什么用呢?大家一定要注意。

昏沉和愚痴有什么差别呢?昏沉和愚痴都是糊里糊涂的状态,差别在哪里呢?“曰,痴于境迷暗为相,正障无痴而非瞢重。昏沉于境瞢重为相,正障轻安而非迷暗。故二不同”。

痴是对境界不明白,迷暗就是糊涂为相,就是他对这个境界不是昏沉打瞌睡,就是看不懂,迷惑不明白,看事情看不清楚,迷是迷失方向,对境迷暗为相,障碍无痴,没有智慧不明白事理。昏沉有的时候是看相能看得清楚,但是时间长了它就犯瞌睡,呈现迷迷糊糊的状态。

痴的人是一直搞不懂,在持续的时间里一直看不明白;昏沉是能看明白,但是坚持不了,时间长了就迷迷糊糊啦。昏沉的人并不痴,没有痴到那种程度。

有些人还是很警醒的,刚看到一件事的时候,他知道这个事情不能干,但是时间长了老在他的面前转,他顶不住受诱惑,时间长了就犯糊涂,缺乏持续的力量。

当然刚开始就昏沉的也有,他也并不是完全的不懂,有点样子但也不是那个样子。痴是根本烦恼,它的力量更大,实际上是完全不明白这个道理和事理。昏沉是在修行和做事情的过程中不能保证非常好的状态,轻安的、清晰的状态而已。

所以说增加自己这种力量并不容易,我们现在讲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有持续的可修行的力量。那我们就要去练习,不然这个昏沉总是会找你的。对于我们这个业报身,身体属于果报,它就有这种局限性。

你想一直盯,盯不住的,但是那些修行的人入禅定,几个小时几天也好,他都属于比较明净的禅定之中。你可能奇怪他的身体为什么会这么好呢?修出来的。他的果报比你们殊胜,他的力量、堪能性就是比你强。就像是干活,人家干10个小时也不觉得累,你干个1个小时就累了。

我们锻炼身体也是这个样子,你锻炼一天两天能有什么效果,你天天锻炼,用好的方法,持续的锻炼,你的身体机能自然而然就会强。经常不爬山的,爬山就很累,就会落后,你多爬几次试试看,你适应了,就有力量了。修行也是这样子,就在于平时练习,不练习是不可能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容通法师文章列表

攀缘心要如何消灭它呢

(一)【楞严经】所要对治的就是攀缘心:这个攀缘心怎...

无心才能心安

最近广钦老和尚一百零五岁诞辰,朋友找我去演讲,谈谈...

烦恼来时提不起佛号该怎么办

问: 当烦恼习气来临的时候,我们的念佛心不强烈,甚...

你要不动,外面的世界不会动

整个修行当中就是四个字:莫向外求!你一定心中有仁者...

心的比喻

现在科技文明发达,电脑普遍运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电...

修心养性二十四要

第一要 [看破世事] 世事若还看不破,身沉苦海怎能出。...

证严法师:智慧与烦恼

智慧与烦恼就如天平的两端烦恼多一点,智慧就少一点;...

念佛心真不真,直在欢喜烦恼两处中取证

念佛法门,最为简便。但如今念佛之人,都无定志。所以...

【注音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十小咒注音版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

见忍法师:如何发心

如何发心这个问题,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属普贤行愿...

丑陋也好、美也好,都是假的

如镜中见其面像,菩萨观众生为若此,镜中见其面像,就...

鱼翅燕窝背后的凶残

燕窝乃是东南沿海的一种叫金丝燕的鸟,用唾液伴海藻筑...

心住在什么地方,对你会有很大的影响

我要提醒大家:修行人,你的心住在什么地方,对你会有...

【佛教词典】蓝俊多杰

(1284~1339)西藏名 Rav-byuv rdo-rje,意译为自生金...

【佛教词典】密立

即依循纯密教之法式所组织之法会仪式。为“显立”之对...

我为消业,抓了三副禅药

谦卑比山高比海深,无所不容。傲慢比麦芒尖比针孔细,...

布施不只是布施物质

在某个婆罗门道场里,有位修行者很有服务热忱,他任劳...

让我们轮转不休受痛苦的就是五欲

无量劫以来我们在五欲六尘打滚,你说对五欲六尘能够通...

【推荐】圣严法师对生死的对话

问:未来如果有人提起「圣严师父」,希望他们如何记得...

该做什么还做什么,但是心不要住在上面

先把心从外在的六尘带回来!因为我们的心,虽然五阴都...

调和五事助参禅

参禅,是以见性契悟涅槃妙心为主,除此皆是助道之法。...

南无阿弥陀佛即六字真经

【六字真经堪读诵,谁言名字假非因。即名显体方称妙,...

中国历史中的五位佛门皇帝

佛教传入中国,始于西汉,早期乃是在上层皇族贵族阶层...

改过修行,终得往生

比丘尼了定,俗姓崔,安徽人。幼时跟着做官的父亲在江...

追求神通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学佛修道之人追求神通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稍微弄不好...

圣严法师:不要只是抱怨,要处理抱怨

抱怨是从家庭到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的普遍...

大慧宗杲禅师《礼观音文》

一、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