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住寂静处深思出离得无漏智慧

正果法师  2011/02/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修习止观,在住处条件讲,须住在较寂静的地方。最初修习止观的人没有一个寂静住处,从无始以来本自散乱的心就很难调柔静定。所以佛陀在《遗教经》里教导弟子说:“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间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辟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著,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众生都是有我执和我所执的,寂静、无为、安乐就可对治我相执著障。寂静即法无我空,无为即无相空,安乐即无取舍的无愿空。由空无相无愿,就可以对治我相执著。当离愦闹,独处闲居,专注修习善法品,修习止观,观我、我所执相无,就能对治我及我所的相执。是故比丘当舍师徒弟子等己众和同学他众等人,到空闲处独居,思维消灭众苦的根本善法,智慧成就,彻底解脱生死,否则如大树直立,为众鸟所集,则有枯折之患。比丘为同学弟子等自众他众之所缠缚,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没于众苦而死,岂不悲哉!修习止观者应深思出离,远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去。

《大智度论》卷十七说:“问曰:菩萨法,以度一切众生为事,何以故闲坐林泽,静默山间?独善其身,弃舍众生?答曰:菩萨身虽远离众生,心常不舍。静处求定,获得实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药,将身权息众务,气力平健,则修业如故。菩萨宴寂,亦复如是,以禅定力,服智慧药,得神通力,还在众生。或作父母妻子,或师徒宗长,或天,或人,下至畜生,种种语言,方便开导。”文明义显,不必解释了。

寂静处在佛教论典籍称为阿练若,或阿兰若,汉文译为寂静、无诤声、空间处等,至少距离乡村八里,大约五百弓之处。《大日经疏》第三卷说:“阿练若,名为意乐处。谓空寂静行者之所乐处。或独一无侣,或二三人,或但居树下空地。”空间寂静处,居住则独自一人,或二三人都可以。因为住阿兰若的修行者,一人固好,但若碰上患病,有魔事须决疑等事情发生,多一二位真心学道的同参,也有方便之处。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三说:“如世尊言曰:汝等比丘,当乐空间,勤修观行,内心安住正奢摩他者,谓能远离卧具贪著。或处空闲,或坐树下,系念现前,乃至广说。”

文义是说身心远离,当乐空闲,即显示身远离。身远离就是不与在家及出家众共聚一处,不相杂住,独一无侣。内心安住正奢摩他,即显示心远离。修习止观要修九种住心,即令心内注、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住一趣,若乐处空闲,便能引发内心安住正奢摩他。若内心安住正奢摩他,便能引发毗钵舍那。若于毗钵舍那善修习已,即能引发于诸法中如实觉了的无漏智慧。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五说:“云何名为住门练若?谓住空间山林之 野,受用边际所有卧具,远离一切村邑聚落。如是名为住阿练若。云何名为常居树下?谓常期愿,住于树下,依止树根。如是名为常居树下。如何名为常居迥露。谓常期愿,住于迥露,无复障处,如是名为常居迥露。云何名为常居冢间?谓常期愿,住冢墓间,诸有命过送尸骸处。如是名为常住冢间。”

比丘住处,除阿练若外、树下、迥露处、冢墓间等,远离喧闹,无诤吵声,都是寂静可居之处。这些地点在印度热带气候中,完全可以安住无恙。地处寒冷温热之区,则不可拘执为善。住冢墓间特有好处,常有送死人火葬、露葬等,修止观行者思之,可以引发无常、不净等相,对观行大有好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修行人要放下这六种畏惧

在修行人中,许多人由于各种畏惧心理,反而被障碍的寸...

修行要去掉这二十种错误观念

一、求佛而不修佛 佛法是修行法门,是从内心去参悟自...

若论成道本来易,欲除妄想真个难

古人说:若论成道本来易,欲除妄想真个难。道者理也,...

这个功夫不要把它看简单了

我们是一个普通的清众,住在常住里,没有忏室、静室,...

昌臻法师《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我们今天讲的题目是: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以...

咬定青山不放松

今天和大家谈一谈清代画家郑板桥的《竹石》。诗中写道...

参禅无秘诀,只要生死切

今之参禅不灵验者,第一无古人真实志气,第二不把生死...

没有一无是处的人,只有自暴自弃的心

王阳明简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

素菜的6个优点

1、鲜嫩淡雅,赋味随意 素菜制作原料,主要有植物油、...

丛林中出坡的意义

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开启中国禅宗僧团制度的恢弘气...

念佛即是涅槃门

《心经》里就是讲涅槃三世诸佛的。怎么叫涅槃?涅槃就...

没有先学戒,定慧也是无法生起的

《济缘》云:今越次而学,行既失次,入道无由。 这一段...

【佛教词典】俱迦利

梵名 Kokālika,巴利名同。又作瞿伽离、俱迦梨、拘迦...

【佛教词典】有缘

(术语)有缘于佛道者。观无量寿经曰:有缘众生,皆悉...

修行最怕就是还没有上路

我们现在有两个问题要注意: 第一个先检查自己的行蕴,...

【推荐】哪怕有功德,也不要去争功

人有功德要藏起来,而且要把功德给别人,千万不要去争...

念佛人一定要把佛号的味道念出来

一句弥陀法中王,无边妙义广含藏;十念往生成正觉,不...

佛陀的十八种殊胜功德

在《大般若经》等大乘经典中,谈到了佛的十八种殊胜功...

学习观世音菩萨的精神

观音菩萨的法门,从显教来说,《心经》讲的行深般若波...

迥脱根尘,灵光独耀

蕅益大师,他在二十五岁时,他有一次在径山坐禅。坐禅...

「善男子善女人」和「男子女人」有何差别

问: 善男子善女人和男子女人有何差别? 大安法师答:...

念佛打妄想是什么原因

问: 我阿弥陀佛念到今天,还是打妄想,这是什么原因...

病来哪得心无苦,梦里焉知身在床

病来哪得心无苦,梦里焉知身在床 进一步用生病来看,病...

以戒为师的底线是什么

戒是佛亲制的,我们后人,现在也有人提倡说要改戒相,...

佛法具足世出世间一切诸法

来书备悉。须知佛法,具足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从前理学...

闲置的佛经该如何处理

问: 请来的经书该如何摆放?暂时不用的话又该怎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