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受菩萨戒要发起三种决定的信心

界诠法师  2022/05/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受菩萨戒要发起三种决定的信心

受菩萨戒是一件非常殊胜的事情。要发起三种决定的信心才可以。哪三种呢?

第一种你要绝对相信每一个众生都能成佛,每一个众生都具足如来智慧德相,跟佛一样,他只是被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所以说现在依教来修行,那依教修行,先依戒作为基础。

戒、定、慧三学是佛法的一个总纲,所以先要修戒。从学戒、修戒、持戒开始呢!然后慢慢地修定、修慧,来显发这个如来智慧德相,首先要相信这一点。

第二点,绝对相信戒的功德。戒也叫波罗提木叉,那是梵语,也就是别解脱、别别解脱。就是你持这一条戒,你将来就不受这个果报,叫解脱。你都不杀生,将来杀生的果报就没有了。不偷盗,那将来偷盗的这个果报你就没有,叫解脱。持一条解脱一条,叫别解脱戒,要相信这样。

那么这里面经也讲说,如果说没有戒呀!就像拿沙来当饭来煮,煮多长时间呢,那个沙还是沙,它不能变成饭的意思。这个戒是修行的一个基础、一个基本。

第一个相信有佛性,第二点相信戒的功德。

那么第三点呢?我们刚才上面是从因而说。那么从果上说呢?一切佛成就的法身、报身、化身,这三身的成就,都是因为持戒的功德而显发的,告诉我们这么个道理。因众生有本具佛性,要持戒才能够证得。那么诸佛菩萨他已经证得了,证得也都是因为持戒的缘故而证得,说明这么一个道理。

明白这个以后呢!然后我们请的是释迦佛,受菩萨戒应该祈请释迦佛作我们得戒和尚。那么释迦佛已经入灭了,怎么办呢?所以说我们现在请法师来代理授戒,可以面对面。佛虽然说法不停止,也在说法。但是一期的因缘已经过去了,即使说法,我们没有办法知道,没有办法听到,他的法依然留下来。所以我们内心还是要请求佛,释迦佛、文殊菩萨、弥勒菩萨出现,作我们的三师。

因为明天受戒有三师,这三师也就代表了释迦佛、文殊和弥勒菩萨,本来我们应该请这三尊的佛菩萨来授。那么还有呢,一切诸佛作为证明,一切菩萨作为我们的同学等侣。受菩萨戒的规格很高的啊!一切诸佛作为证明,一切菩萨作为我们的同学。是这么一种情形。

五戒,他只是自己受持而已,他没有讲到要如何面对众生。菩萨戒他归纳起来叫作什么?大乘戒,也叫三聚净戒。三种精神都在菩萨戒里面显现,哪三聚净戒呢?他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摄律仪,律仪戒就是戒相,不犯威仪。戒相里面怎么要求,我们都要去守持摄律仪戒。

那么摄善法戒,一切善法都要修,一切恶法都要远离,起这么一个心念来受戒。那么无论是持律仪戒也好,持善法戒也好,他无非是利益一切众生,利益一切有情,叫作饶益有情戒。这是三种。

菩萨戒归纳起来就是这么三句话,摄律仪,摄律仪知道啊!戒相就叫摄律仪。一不杀生,二不偷盗,这叫作摄律仪戒。

那摄善法。所谓善法的标准是什么呢?佛法所谓的善法是对众生有利的。对自己有利,而且对众生有利,这才叫善法。如果只是对自己有利,对别人不利,这菩萨戒里面还是不行的,必须要对众生有利,对自己有利,这样才是善法。

那么一切恶法。所谓恶法对自己不利,对众生也不利,不好的都要把它远离掉。那么饶益一切有情又叫度化一切有情,利益一切众生。对众生身心健康也好,那么乃至能够发心,学菩萨戒法的这种精神呢,一一都要去做,去完善。

那么菩萨戒它种类很多,它的戒条很多种,但是它怎么说,都离不开这三种。

“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这经里面讲“众生受佛戒”,佛戒就是菩萨戒,受菩萨戒,他就是马上进入佛位。你要成佛必须要受持菩萨戒,菩萨戒虽然难持,但你要成佛,肯定要这样的。

能够受持三皈、受持五戒,是一个做人的一个准则开始。先修人乘,然后再天乘,再来修声闻、缘觉乘,然后再来修菩萨乘、大乘。那我们现在只是种一个因,受个菩萨戒。凡夫来受只是种种因而已,慢慢地培养这个慈悲心啊!然后引发菩提心,这样子一个过程。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界诠法师文章列表

梵网菩萨戒为何如此殊胜

从教理上来看 天台祖师把佛一代时教分为四种教,叫藏、...

沙弥的十戒

沙弥的生活轨范,共有十条守则,名为沙弥十戒,是从五...

戒律是我们生命自由的指南针

关于戒,我们通常会有很多误解。有一种误解觉得戒律限...

佛菩萨天天都在跟前,是我们不能够理解

无著菩萨在印度的时候,修弥勒菩萨慈心观。他在山里坐...

妙莲老和尚《五戒是良师》

(一)五戒是良师 一、众生受戒入佛位 诸位善男子、善...

念佛现生定得往生

当时别时意的观点就出于这样的一个状态,别时意是在《...

菩萨的十重戒

菩萨十重戒,泛指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

怎样才是对净土法门有真正的信心

问: 怎样才是对净土法门有真正的信心? 大安法师答:...

佛说法灭尽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孤绝山也)过去诸...

【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印光大师校印本)...

【注音版】佛说出家功德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

阿弥陀佛的因地|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经文】 法藏比丘,于其佛所,诸天魔梵龙神八部①大众...

不是路到尽头,而是该转弯了

如何面对人生中的得与失,这恐怕是千百年来许多人苦苦...

忘失眼前生死大事的设想

【原文】 庚午四月,先太夫人病革时,语子孙曰:旧闻地...

为大众服务应该要有慈悲心

不管执事(执事是指在僧中做事,服务大众的人)也好,...

【佛教词典】见结者

见结者,即三见,谓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结所系...

【佛教词典】正报

指众生的身心,因众生的身心是依过去的业因而召感得来...

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原文】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

六根的饮食

大自然里,树木花草要浇水,稻谷米麦要施肥,牛羊驴马...

圣严法师:随时要有面对无常的心里准备

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有面对无常的心理准备,走完第一...

欲修三昧,何不于此等语句中全身靠倒

欲证三昧,自有佛祖所示三世不易之法。何得问我所证,...

康熙与普陀山结缘的故事

据《普陀山志》记载:中国历史上共有13位帝王、19位皇...

信佛都还要还债,不要退善心

我们修道建立信心之后,学佛有种种困扰,使你丧失信心...

无你无我

有僧人问京兆兴善寺的惟宽禅师:道在什么地方? 惟宽...

找到清净本性,这才是成佛的根本

大乘佛法的菩萨道跟一般外道的修学有些地方是相同的,...

为什么不讲念自性佛,而要念阿弥陀佛

问: 佛既然心作心是,为什么不直截了当讲念自佛,即...

心灵哲学小故事

礼物 佛陀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

念佛禅与佛七的不同

念佛禅与佛七最大的不同,在于无相或是有相。佛七,要...

星云大师:工作的态度

工作即生活!所以,世间每一个人都不能没有工作。要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