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云居善悟禅师《劝安老病僧文》

2023/03/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云居善悟禅师《劝安老病僧文》

高庵善悟禅师住持云居山时,曾撰写了一篇劝说各大丛林要安养老、病比丘的文章,流传千古,为世所叹。

【原文】如下:

《劝安老病僧文》曰:贫道尝阅藏教,谛审佛意,不许比丘坐受无功之食,生懒惰心,起吾我见。每至晨朝,佛及弟子持钵乞食,不择贵贱,心无高下,使得福者,一切均溥。后所称常住者,本为老病比丘,不能行乞者设,非少壮之徒可得而食。逮佛灭后,正法世中,亦复如是。像季以来,中国禅林,不废乞食,但推能者为之。所得利养,聚为招提①,以安广众,遂辍逐日行乞之规也。

今闻数刹住持,不识因果,不安老僧,背戾佛旨,削弱法门。苟不住院,老将安归。更不返思常住财物,本为谁置?当推何心,以合佛心?当推何行,以合佛行?

昔佛在日,或不赴请,留身精舍②,遍巡僧房,看视老病,一一致问,一一办置。仍劝请诸比丘递相恭敬,随顺方便,去其嗔嫌。此调御师统理大众之楷模也。

今之当代,恣用常住,资给口体,结托权贵,仍隔绝老者病者,众僧之物掩为己有,佛心佛行,浑无一也。悲夫悲夫!

古德云:老僧乃山门之标榜也。今之禅林,百僧之中,无一老者。老而不纳,益知寿考之无补,反不如夭死。

愿今当代,各遵佛语,绍隆祖位,安抚老病,常住有无,随宜供给。无使愚昧专权灭裂,致招来世短促之报,切宜加察。

《禅林宝训》

【演莲法师译文】

高庵善悟禅师在《劝安老病僧文》中说:贫道曾阅读大藏经教,仔细揣摩佛的本意,佛原不许少壮比丘安然坐享无功之食,以免生懒惰之心,起人我贡高之见。因此规定每天早晨,佛及弟子们都要亲自持钵入城邑聚落乞食,于施主不择贵贱,于自己心无高下,意欲使得福者无论贫富贵贱一切人都能平等溥济,这是佛陀住世时的行持。

及至后来建立丛林,称为常住,在古德的本意,原是为老病比丘及不能外出行乞的比丘所设,并不是让年轻体壮的比丘住在丛林中安坐而食。这种以乞食资身的制度,在佛陀灭度后的正法时期一直都是这样的。到了像法时期,中国禅林虽然没有废除乞食这一制度,但形式上已有所改变了,就是推举有才能的人充当这种职务,称为化主,把化缘所得的财物利养聚积于常住,以便广纳大众,故此便中止了比丘各自每天出外行乞的这种规矩。

最近听说有好几座寺院的住持,不明因果,居然不肯收留老病僧人,这不但违背了佛祖旨意,而且也削弱了古制法门。试问如果老病僧人不可以住在寺院里,那么自己将来老了,准备到什么地方去安身?更不回过来想一想,常住所积集的财物原是为谁人收置的?作为住持,理当推究该存怎么样的心念才能契合佛陀的悲心?又理当推究该怎么样行事才能契合佛陀的行愿?

当年佛陀住世的时候,施主经常请僧受供,佛陀有时不赴施主之请,自己留在精舍中,到各僧房巡视,看望老病比丘,一一向他们致以亲切的慰问,而且亲自帮他们做各种事,并劝勉诸比丘,应该互相恭敬,互相关怀,随顺方便照顾老病比丘,不可以对老病者怀有嗔怒厌嫌的心理。这些都是调御师统理大众为后世留下最好的榜样啊。

反观现今丛林中的住持,往往恣意滥用常住的财物,供给自己一身的享受,或取常住的财物去结交权贵,乞求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对待老病比丘,却要把他们赶出山门,弃之不管,把原是僧众共有的财物据为己有,连一丝毫的佛心佛行都没有,真是可悲亦复可怜啊。

古德曾说:老僧乃是佛门中不可缺少的典范榜样。而今禅林住众中,一百人中不见一个老僧。出家人活到老了,丛林中既不肯收留,想到老无所靠,即使能够活到高寿又有什么好处,反不如早一天死了还省心。

但愿当今丛林中的住持,能够遵崇佛的教诫,既为绍隆祖教,也为尽自己的本位,宜当安抚老病僧人,根据常住现有的资产情况,适当提供给他们生活上的所需。千万不可以怀着愚昧的心理,专权弄势而灭裂道法,致使来世招感短命夭寿的果报,切宜留心省察啊。

【注释】

①招提:梵语招斗提舍,意译为四方,四方僧,四方僧房。即指来自四方之僧众,均可止宿之房舍。故为僧团所共有之物,可供大众共同使用者,即称为招提僧物,或四方僧物。又据《翻译名义集》载:北魏太武帝于始光元年(424年)造立伽蓝,称为招提。世人遂以招提为寺院之别称。

②精舍:亦为寺院之别称。意为精炼修行者之居舍。释尊在世时,各地建有精舍,其中以王舍城竹林精舍与舍卫国祇园(祇洹)精舍,较为有名。后人曾将佛陀所常驻锡说法的五处精舍,称为“五精舍”。此五处即:(1)舍卫城的给孤独园(祇园精舍);(2)王舍城的灵鹫山精舍;(3)王舍城附近的竹林精舍;(4)毗舍离猕猴池的大林精舍;(5)庵罗树精舍。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为大众服务应该要有慈悲心

不管执事(执事是指在僧中做事,服务大众的人)也好,...

要有大学文凭才能学佛出家吗

曾看过一些帖子,上面是汇集了各种高学历高文凭的出家...

虚云老和尚:此一领大衣,我是拼命争回的

经云: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

佛弟子应如何正确看待疾病

问: 佛弟子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疾病? 慧律法师答: 不...

四大不调在身体上的表现

一者四大增损病相:若地大增者,则肿结沉重,身体枯瘠...

神医耆婆未请槃特比丘的因缘

昔日,佛陀在罗阅城的迦兰陀竹园说法度众。一天,神医...

明月夫人度夫出家

槃提国王名叫优达,在迦叶佛的时候,他便出家修道,现...

苦难轮回不堪 心灵深处探求解脱

在人生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念心」,也就是观念要...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十小咒注音版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生命感悟法语系列

生命感悟之一 佛陀教我们,好好运用今生为死亡早做准...

为什么学佛后会遇到不如意的事

最近有一些同修来信,发贴,诉说在念诵《地藏菩萨本愿...

药王菩萨以良药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

《圆觉经》云: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

首愚法师关于修行的开示

一、持咒 修行路上要找到跟自己相应的法门很不容易,...

【佛教词典】善方便经

(经名)善方便陀罗尼经之略名。...

【佛教词典】正念诵

(术语)五种念诵中之三摩地念诵也。言行者住于定心,...

日发一愿,日行一善,日忏一悔

古人教导我们:每天都要三省我身。 为什么要三省,就是...

家庭为何不和睦

平时,不少在家学佛的居士向师父诉说烦恼:自己很想精...

持诵观音两度复明,感念佛恩遁入空门

本文是万如法师出家前的亲身经历,选自福建莆田广化寺...

动物们为何流泪(图)

动物有与人类一样对爱、快乐和悲伤的感受吗?动物是否...

【推荐】《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白话文

(曾琦云 译注) 《印光大师说净土》译注的印光大师的...

【推荐】佛陀开了两帖修学空性的药

佛陀在讲迹门的时候说开显佛慧,并不是理想化地要我们...

极乐世界以意为食,为何还要上大供

问: 《无量寿经》说极乐世界意以为食,那为何还要上大...

你很会念佛,但不一定就能往生

当你提起佛号的时候,我们只能够说你很会念佛,但是不...

善于醒觉,不要沉迷

当我们看到活生生的一个人,从他意识清楚的说话,到变...

慈悲的力量

提婆达多虽已随佛出家,仍不改嫉妒及喜好名闻利养的恶...

助念时家属杀猪办席,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问: 请法师开示,亡者的家属请求助念,在助念中途,...

马郎观音的传说

我们知道有一个观世音菩萨像,画的叫马郎妇,这个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