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断烦恼的时候,不能错损菩提

净界法师  2023/04/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断烦恼的时候,不能错损菩提

修行要靠见闻觉知,你要靠见去缘佛像,要靠闻的功能去听音声,听梵呗,听佛说法,乃至于第六意识的了知,我们依止见闻嗅尝觉知,来修学一切的法门。那我们的目的干什么呢?要能够契合如来的常乐我净的大般涅槃。你学佛的目的不是只是追求人天的生灭果报,而是追求一种圆满的佛果菩提。那怎么办呢?你要先远离生死的根本。

什么叫生死的根本呢?就是攀缘心,心有所住。你必须要依止不生灭心,才能够圆满,不生灭的圆满湛然的这种心性,才能够成就。所以第一个,你要先依止不生灭心这是第一点;第二个当你把心带回家以后,要做什么事呢?以湛旋其虚妄灭生。湛就是湛然不动,依止这个湛然不生灭的一个心性来旋转,这个关键在这个旋字。当我们把心带回家的时候,不是大事已办,妄想它亦不断的干扰你,所以开始调伏。

楞严经讲调伏,是讲旋转。这个旋转就是转识成智,把妄想转成真如,使令这个生灭虚妄的心,不再生起,恢复我们本有的清净觉性,才能够成就本来光明、本来觉悟的不生灭心,来当作我们因地的发心,然后才能够圆成不生灭的果地功德。古德提出重点两个字:第一个“依”,首先你要依止不生灭心来修学;第二个“旋”,你要能够旋转妄想,把这个妄想转成真如,依止不生灭心来转妄想。

我们的修学中,你的因地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说清楚一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烦恼,但是你用什么方式来对治烦恼,这影响到你未来的果证。你用对立的方式,当烦恼现前,用很强烈的方式把它断灭,那你这样子的话,就是声闻人的对治方法,偏空的思想。大乘的思想是认为“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只是一念心颠倒而变成妄想,妄想不是让你去断的,妄想你要去感化它的!

楞严经的意思,是你要进入你内心的世界,先找到你的真实的真如,然后坐下来跟你的妄想沟通。这个转识成智,这个是转,而不是断。大乘佛法的妄想、烦恼是用沟通的方式来转变它。因为它的本性是清净的,它只是一念的妄动,产生一种虚妄的假相而已。就像这个水泡,水泡你可以把它转变成水,其不变的湿性不失。所以要清楚你面对烦恼的方式,是用什么样的态度,这会影响你未来的种性。

古德说,声闻人在断烦恼的时候,他用很激烈的方式来消灭烦恼,结果他菩提心也发不起来,错损菩提。因为烦恼的性就是真如的性,错损菩提!你看阿罗汉修到最后就是没感觉了,阿罗汉修到最后是想受灭无为,没有感觉,没有想法。那这个人就完了,这不是一个有情众生。所以唯识学上说,严格来说阿罗汉入了灭尽定,已经不是一个有情众生了。就是有情修成无情,那就跟一个石头差不多了。但是我们看佛陀成佛以后,他是无量的大悲,“月映千江,百界作佛”,到十方世界去做种种的示现,因为佛陀在断烦恼的时候,没有伤害到他明了的觉性。

所以我们在断烦恼的时候,你千万不要造成后遗症。我们有病,就应该吃药,但这个药把病治好以后,不能伤到你身体的元气。因此你的善巧就变得很重要。断烦恼每一个人都会,问题是你用什么方式?大乘的佛弟子眼光放远一点,你不只是断烦恼,你的目的是要成佛。你在断烦恼的时候,你要保存它的觉性。

那该怎么办呢?我们现在讲最圆满断烦恼的方法,速度快又没有后遗症的,第一个你先把心带回家。遇到烦恼活动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贪烦恼在干扰你的时候,不是提佛号,先安住一念心性。你告诉你自己:本来没有烦恼,那只是一个因缘的假相在动。

等你安住一念心性的时候,再提佛号,然后再用止观的方式跟烦恼沟通,说这个是虚妄的,那只是过去的一念妄动,这是一种过失相。你不断的用佛法跟它沟通,这个妄想自然消灭掉,因为它不真实的。所以当这样我们断烦恼以后,就是佛法所说恢复本来面目,恢复你原来的觉性,这个意思。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如何放下烦恼

问: 如何放下烦恼? 正如法师答: 人生在世,烦恼总是...

慧律法师《断除四烦恼》

一、四烦恼 二、建立正确心态 三、结语 一、四烦恼 ...

思考方式决定你快乐或烦恼

有时候我想:人为什么会生气?其实人生气的时候往往是...

请不要预支烦恼

飞机正在白云之上翱翔。机舱内,空姐微笑着给乘客送食...

梦参老和尚:生病的时如何发菩提心

吃饭是佛法,上厕所是佛法,在菩提心的观照下,干什么...

没有价值的东西要放在心里做什么

要怎么修忍辱?(为什么会觉得那是种侮辱、压力?) 有...

如何对治烦恼

问: 人们都会有烦恼,有时烦恼到不得了,该怎么对治...

【推荐】嗔心会伤害你的菩提心根本

在我们的菩萨道,你的根本是菩提心,而对菩提心最大伤...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序 后秦释道朗撰 大般涅槃经者,盖是法身之...

梵网经

梵网经序 夫宗本湛然,理不可易,是以妙穷于玄原之境...

【注音版】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首楞严王三昧对治的重点

《楞严经》前面的三卷经文,佛陀等于是讲到了大乘佛法...

【推荐】对净土宗人的勉励

净土宗的人,我想我提出三点跟大家互勉, 第一个,你最...

老子论幸福

幸福是人现实中的一种生活富足状态,又是人内心的满足...

不把佛法作人情

而菩萨为利养故。应答不答。倒说经律。文字无前无后。...

【佛教词典】大三灾坏劫相

大三灾坏劫之相,谓能坏初二三禅,递次增上,至三禅止...

【佛教词典】陪胪

(一)梵名 Bhairava。又作陪啰嚩、陪罗缚。意译可畏、...

净土法门,圆收圆超一切法门

《解》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

沉默的美好

已是许久没有读书了,只因心总被琐碎的烦恼充溢,没有...

圣严法师《珍惜因缘》

从禅的立场来解释,生命是时间加上空间的活动,在时间...

知命认命,是改命的前提

佛教的思想是因缘观,先知命而后认命。很多人一学佛就...

善导大师--临睡观念佛法

净土人,凡欲入观及临睡时,一心合掌,正面西向,若坐...

有修行了,自然会有人护持你

以前去太平岩寺听课,有个比丘尼法师开示,他说他常常...

身体力行的明惠法师

古时,深山的一座寺院里,有位明惠法师,品德与道业都...

佛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用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用得好的,哪有那么快?今天用不...

吃素的几种方式

根据个人的条件、学佛程度和决心的不同,信佛人吃素多...

为何要强调专修

建立信心之后,再看第二种是就行立信,就是在修行上建...

虚云老和尚自述三年朝山及失足堕江的经历

安徽马鞍山小九华寺,离寺不远处乃采石矶,当时虚云老...

星云大师《佛教的生命学》

各位嘉宾、各位佛教的护法信徙们,大家晚安!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