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为何要强调专修

大安法师  2019/12/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为何要强调专修

建立信心之后,再看第二种是“就行立信”,就是在修行上建立信心。

当我们选择了净土一法之后,那怎么在修行上落实?在修行上又有两种:一种是正行,一种是杂行。这也具有善导大师的一个特点,他非常强调专修。什么叫正行呢?就是要专门依据净土经典来修行,这叫正行。

那隋唐之际时就是净土三经,现在经过扩大,就叫净土五经。依据净土五经修行,就叫正行。那具体落实在身口意三业上,天亲菩萨在《往生论》建立五念门,也就具有着正行的内涵。身口意,身业礼拜门,就专门礼拜阿弥陀佛;口业赞叹,就专门来称念弥陀名号;意业观想,就专门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再加上作愿门,你把前面的修行功德发愿求生净土;回向门,就是回向净土,还要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再回来度众生。

善导大师谈专修、正行跟这个是精神理念是相通的。比如要读诵,就一心专门读诵这个《观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这是指他的口业,口业赞叹门。你要意业,就一心专门专注的是思想、观察、忆念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庄严,这是指意业。如果身业,要顶礼就一心专门顶礼阿弥陀佛。如果要口称,就一心专门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如果要赞叹供养,就一心专门赞叹供养阿弥陀佛。

这也提出五种,使我们的心就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产生密切的关联,心不要散,不能说今天念这个名号,明天念那个名号,再后天再持一个什么咒。好像佛菩萨很多,一一都要念到,一一都要供养到,如果缺漏一个还担心是不是怕得罪哪位菩萨。

佛菩萨都是来度我们的,悲心不会跟我们过不去,大家都能一心来念阿弥陀佛,每位佛菩萨都会高兴,所以一定要专。这个专,你这个行持就正了。

《观经四帖疏·九品往生章》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临终时会有两种力量浮出水面

净土宗念佛法门最重要的特色,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

印顺法师:念佛法门三特征

念佛(称念阿弥陀佛)法门,有三种特征:一、他增上,二...

古人发心出家必矢志参学,因为有此三件觉悟

古人发心出家,必矢志参学。由痛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只要好好念佛,在哪都一样

那年春天,我与几位师兄到东林寺拜见大安法师,法师正...

暂念弥陀圣号,便胜百年布施功德

为什么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因为在这娑婆世界修行,...

闭住你的嘴,看住你的心,修好你的法

现在很多人学佛,往往流于形式,喜欢聚会、赶法会,自...

净土宗三祖承远大师画传

一、祖籍绵竹 学道成都 承远大师(公元712802年),四...

极乐世界的池水庄严

我们看最后一段,庄严的第三段,池水庄严。 戊一、总标...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注音版】延生普佛仪规

延生普佛仪规...

五逆罪都能往生,我们为什么不能呢

恶女人、动物、五逆十恶的人都能往生,为什么我们不能...

奉行惜福节俭的生活

古往今来有很多道德君子,给我们做了惜福的好榜样。特...

息心贞信之士

息心,就是把追求世间五欲六尘的那个心止息了,隔断尘...

失去自我立场与观点这样可取吗

问: 我是一位忠实的佛教信仰者,自认为能想开、放下...

【佛教词典】秽身

(术语)谓凡夫之身,污秽不净也。观经玄义分曰:舍此...

【佛教词典】诃利鸡罗国

梵名 Harikela。约当今缅甸国之阿拉干(Arakan)地方。...

修到什么程度才可受菩萨戒

问: 有些学佛多年的居士,不敢受菩萨戒,自认为不够...

用佛的慈悲智慧来包容别人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小和尚讲故事。这...

愿生净土者,必须要发菩提心

刚才所讲的引导力,这个是从圣道的角度来讲的。我们再...

宁守道贫贱而死,不为无道富贵而生

《六度集经》原文 昔者菩萨时为凡夫。博学佛经,深解罪...

释提桓因的忍辱

有一天,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对比丘们开示:很久...

圣安法师口述: 跟随虚云老和尚的日子

我俗名李荣,法号圣安,属牛。十五岁时跟随虚云和尚,...

佛讲般若的十个原因

初教兴者,依《大智度论》云:如须弥山王,非无因缘、...

大如虚空,小如极微

细菌,看似一小簇,里面可能就有万千的细菌;蚂蚁,一...

行愿法师《虚拟犯罪不可为 自净其意利社会》

近来,网上流行杀人、偷菜的游戏,人们就虚拟网络游戏...

不要折损孩子的福

今人多无知,不孝父母,不敬长辈,唯独溺爱子孙。从小...

临终一念在净土,则必定往生净土

【原文】 净土传云: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乘大愿...

冒充出家人之果报

如若是为了能受人信施、或为便于利用人的善心和对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