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教对物质生活的看法

2011/05/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陀为我们揭示了“一切皆苦”的实相,更告诉我们解决痛苦的根本方法。因此佛教并不是要大家吃苦的宗教,佛教是指示我们如何追求究竟常乐的宗教。有人以为佛教反对享,这完全误解了佛教,佛教的确是呵斥物欲,是反对过份耽迷于物质享受,过份沉沦物欲大海无法自拔,佛教并不是漠视物质生活,其实佛教是非常重视经济、物质生活的。

佛经上描写极乐世界的殊胜,马路岂仅用柏油铺的,而是用黄金铺地,纤尘不染;极乐世界的建筑岂仅是用钢筋砖瓦建筑的大楼而已,而是用七宝建成金碧辉煌的楼阁;极乐世界的设备岂仅是地毯、冷气而已,它讲究空气调节,每天都是微风吹动,自然温馨;极乐世界里面的音响设备,是“出和雅音”,连流水、花树、飞禽都在以音乐作佛事,它的八功德水比我们的自来水还要清凉,它不但可以解渴,并且还可充饥;佛国的出界是很富有的国土,那儿没有经济萎缩、没有通货膨胀等危机,没有能源缺乏,没有经营之苦。住在那里的众生享受最富庶,但却毫无贪著的经济生活。

佛教中有一些实践苦行的人,希望借着淡薄物欲来磨炼自己的意志,我们也不完全否定他的价值,但是在普通的社会里,适度地拥有物质文明的享受是合乎道德的。佛教虽然不否定经济生活的适度性,但是对于非法取得的财宝是不赞成的。举凡违背国法,譬如贩卖毒品、转卖人口的职业,或者违反佛法的不当工作,如屠宰、酒家、赌场的,都在禁止之列,也就是和佛教不杀,不盗、不妄语、不饮酒、不邪淫等根本大戒触逆的职业,佛教都不允许。佛教对于贪污舞弊的经济犯罪是反对的,对于诈欺背信的行为是不许的。除了上述各项之外,佛经上到处记载有七种不当之财不可苟得,所谓七种非财是:(1)窃取他物,(2)抵赖债务,(3)吞没寄存,(4)欺罔共财,(5)因便吞占:(6)借势苟得.(7)非法经营事业。譬如偷盗、走私、倒卖、囤积抬价、挪用公款等等都是非法的行为。求财要取之有道,非法求得的钱财,虽然眼前得到了,但是却种下了恶因,来世要加倍的受苦偿还。不如法的财宝,是不清净而罪恶的,是苦因而不是甜果,即使如法求得的钱财,也要用在有价值、有意义的地方.有钱是福德因缘所致,而懂得将钱用于合乎道德之处,更是需要高度的智慧。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把过失推给别人,这就是痛苦一再重演的原因

我告诉大家一个事实世间上没有一件事情是从外面来的,...

关闭六根能得到更精致的快乐

为什么思惟苦谛,观受是苦?用苦来调伏感受的刺激。你...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富商的快乐秘方

功利思想弥漫的社会,一切都在向钱看。人们往往以收入...

为何世俗的快乐会带动生死轮回的痛苦

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在内心的深处都有一种天生的本能...

人死后被问到的两个问题

卡特因为家庭拖累没有完成大学学业,没能实现当一个历...

【推荐】你是快乐的时间多,还是痛苦的时间多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足...

「快乐」其实无处不在的

最近在佑顺寺举行「八关斋戒共修法会」期间,进行了三...

【注音版】往生普佛仪规

往生普佛仪规...

【注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注音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修净业者应当具有这十种信心

一、信生必有死。(普天之下。从古至今。曾无一人逃得...

所谓的善恶,都不是本来面目

修行的第一个就是靠语言文字的佛法产生观照,所以叫做...

都说出家好,怎么个好法

佛说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鹄(鸿鹄)能远飞。 白衣虽...

治病的根本方法是要息灭贪嗔痴

你看报纸上面说,全世界大概有死亡人数里面占到15%都是...

【佛教词典】本果妙

为天台智顗大师解释妙法莲华经经题“妙”字时所立本门...

【佛教词典】山庵杂录

凡二卷。明代僧无愠编于洪武年间。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八...

虚云老和尚除夕普茶开示

诸位上座,今天又是腊月三十日了,大众都认为是过年。...

【佛学漫画】清明 生命之思

清明 生命之思...

玄奘大师最后魂归何处?

唐朝时,弥勒信仰盛行。玄奘大师晚年临终时,发愿往生...

惟贤长老:佛教对素食传统形成与发展影响

一、 素食是佛教的优良传统 素食与人体的健康有极密切...

生死凡夫有资格学楞严经吗

问: 我们生死凡夫有资格学《楞严》吗? 净界法师答:...

一句恶言堕粪池中虫

证严上人述说《贤愚经》故事叮咛大众,在凡夫地修行,...

当鸣不鸣

心里有鬼的人,不论讲话做事,都恐惶而不能自在,不能...

何谓「四重二谛」

第一重:以有为俗谛,以空为真谛。 第二重:说空说有皆...

学佛人的五种种性

在唯识学,它把我们每一个人--学佛人,分成五种种性:...

从工作中创造人生意义和喜悦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没有做和尚,说不定已经做了木匠...

一生行善但不知道阿弥陀佛,最后会往生吗

问: 如果一个人从不知道佛教,也不知道阿弥陀佛,却...

家里人跟我们对着干该怎么办

问: 家里人跟我们对着干该怎么办? 慧律法师答: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