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命运的好坏是如何产生的

2011/08/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有人说:“胎儿一旦离开母体,呱呱落地之时,就注定了一生的命运。”所谓“一朝落地命安排。”相命学家就根据这个出生的时刻,作出种种命运预言。一生的幸运与不幸,就完全*命运的主宰所赐予。而世人的贫*富贵之间,往往相差太远,如此而论,命运之神的赐予,不是太不公平了吗?

运途阻滞的人,往往会仰问上苍:“为什么他人青云直上、东成西就;而我却如此多滞多磨?”

婚姻失意的人在辗转不寐之时;亦会反问自己:“为什么他人夫唱妇随、白头偕老,而我会遭受到抛弃?”

病魔缠身的人,在痛苦呻吟之际,或见到他人身壮力健之时,亦会暗中自问:“为什么他人健康长寿,而我却遭受疾苦之厄?”

甚至有人打开报纸,看到意外丧生的新闻,亦会在叹息之余,喃喃自问:“为什么他会遭到上天如此不幸的安排呢?”

诸如此类的问题,一般相命学家都会用阴阳五行来解释:“这是出生的八字命理某某运,某某部位的不好所致。”

但是,有没有人再深入地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生出来就会八字好,有人生出来就八字坏?命运的主宰真的这样不公平吗?”

要深入彻底地研究这种“宿命’的根本渊源,就必须明白佛学的“三世因果”。“三世因果”与“宿命”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宿命论”是以“因”和“果”的法则作为基础的。“三世因果”是唯一可以透过今世出生之前的时空,清楚地明了到一个很重要的循环过程——即是今世出生之前的“因”,与出生之后的“果’,这种“因”和“果”的循环往今后推而远之,形成“过去”(前世)——“现在”(今世)——“未来”(后世),如此三世的循环规律,而改善命运的唯一可行方法亦是以这个循环规律作为根本依据。

佛教的《因果经》有四句最具原则性的经文: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意思是说:你前生种了什么因,今生就会受到什么果。今生种了什么因,后世也会得到什么果。

《佛说净意优婆塞所问经》里,对因果循环有较详细的著述。以下摘录数段并译其大意来阐述种种因果的报应:

世有男子女人,心怀恶毒,持刀执杖,杀害生命,无悲悯心,不生惭愧,或自手杀,或教他人杀,同造恶业,同招苦报。待命终时,下堕地狱,受地狱苦刑,地狱报尽,纵得出生为人,亦寿命短促,或则生来多病无日无时能享安乐。由杀命之因,得短寿之果。

世有男子女人,心无恶毒,不持刀杖,不杀生命,具悲悯心,有大惭愧,待命终后,享天堂福,天堂报尽,来生人间,亦享长寿。由不杀命之因,得长寿之果。

世有男子女人,时用杖木瓦石掷打生物,或损伤触恼他人。待命终时,受地狱苦,地狱报尽,出生为人,诸多疾病缠身。由损伤恼害生物之因,得多病之果。

世有男子女人,常起忿恨嗔怒之心,生诸过失。待命终时,受地狱苦。地狱报尽,出生为人,相貌丑陋。由忿怒憎恨之因,得丑陋之果。

世有男子女人,若见他人得到利益,或听到他人有称意之事,即利用自己的方便阻碍他人,不令他得。待命终时,受地狱苦,地狱报尽,纵得出生为人,凡所求望,皆不如意,甚多阻滞。由阻碍他人利益之因,得运程阻滞之果。

世有男子女人,于他所应尊重者,而不尊重。所应恭敬者,而不恭敬。所应供养者,而不供养。常起傲慢自高之心。待命终时,受地狱苦。地狱报尽,纵得出生为人,亦生来下贱,不受尊贵。由傲慢自高之因,得下贱之果。

世有男子女人,于他人所应尊重者,即起尊重。所应恭敬者,即起恭敬,所应供养者,即乐于供养,不起傲慢自高之心。待命终后,享天堂福,天堂报尽,来生人间,亦受尊贵。由尊重恭敬他人之因,得受尊贵之果。

世有男子女人,其心悭吝,不愿以金钱物质救济他人之穷困,亦不愿施赠医药给贫病之人。或常起贪心,占用他人财物。待命终后,受地狱苦,地狱报尽,纵得为人,亦贫穷困乏。由悭吝贪心之因,得贫穷之果。

世有男子女人,心不悭吝,常以金钱衣物救济他人,或常以医药施赠贫病,不起贪心,不占用他人财物。待命终后,享天堂福,天堂报尽,来生人间,富贵自在。由不悭不贪之因,得富贵之果。

以上是摘译经文的数段大意而已。由此可知,善恶因果报应的原理,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杀害生命者短寿,贪心悭吝者贫穷。不尊重他人,所得的果报是下贱。损伤了生物,得到的是多病。阻碍了他人的利益,自己得到的是阻滞。因果的报应是很公平的,而且都自作自受。

此外,因果报应的循环规律尚有很多复杂的部分,例如冤冤相报是复仇性的循环,答恩谢德是报恩性的循环等等。更有不少循环是“现世报”,今世所作的善或恶,今世就报应。亦有些隔二三世之后才报应的循环。这要视各人原有的积善或积恶之多少来定。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禅斌法师:算命的果报

世人不相信因果,却热衷于算命求签。话说有需求就有市...

三世因果,有时候我们看不出来

「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

进寺院没拜佛是否要负因果

问: 皈依后进寺院必须要礼拜每一位佛吗?若没拜是否...

舍利弗侍者的宿世因果

我们相信了佛法的人,也就是相信善恶果报,相信了善恶...

挖空心思勉强得到,实际上不是好事

如果命中没有,而挖空心思勉强得到的东西,实际上不是...

「善恶报应」对身体的影响

说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候一...

临终障碍重重,平时念佛是否白费了呢

问: 有同修吃斋念佛多年,一直辛勤为道场服务,然临终...

【推荐】因地发心的不同,便感召了不同的果报

所以一般受戒学律,听教看经,参宗坐禅。这个是讲到我...

百喻经

百喻经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

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序 后秦释道朗撰 大般涅槃经者,盖是法身之...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学佛要怎么学

第一是严守戒律,让自己外在的行为和内在的心念都清净...

在高科技社会,为什么佛教能够获得广泛的信仰

和平和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两大课题。 所谓和...

佛教的社会责任

由发心中去承担责任 经常对信徒们说要发心,但是很少要...

整个《法华经》譬喻品就讲这两件事

这个地方是第一个,火宅喻。其实火宅喻是包括了两个部...

【佛教词典】茶汤会

(行事)以茶汤开筵也。俗以茶会谓为茶汤。松源岳禅师...

【佛教词典】诸识界系

诸识界系。    一、于八识中鼻舌二识。唯在欲界,不...

净界法师:十念必生愿

我们看第十八愿的:十念必生。前面的消除灾障、增长福...

文殊菩萨化身乞丐,两次救助虚云老和尚

虚云禅师(1840~1959),传法曹洞,兼嗣临济,中兴云...

忖已功德,量彼来处

现在有许多人不信因果,那有什么希奇呢?现在教育不同...

在爱情中成长

《四十二章经》云: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

【佛教图片】六祖惠能大师画传

1、惠能大师(公元638年—公元713年),中国禅宗六祖,...

最轻松的方式还是诚实

鲁宗道是北宋大臣,在他住处旁有个著名的仁和酒店,店...

圣严法师《净土在人间》

大家一向认为,净土一定是指佛的世界或是佛国,例如,...

【佛学漫画】八正道

能在日常的生活中真正践行善法,才是为自己铺设的最佳...

「忍」的重要性

从佛教的角度来讲,忍是一种度化众生的法门,具有深刻...

时刻戒慎虔诚,造福人间

时间分秒流逝,人生每一天,都是唯一的一天;每一秒钟...

十善业道之不偷盗

《地藏经》云:「若遇盗窃者,说贫穷苦楚报。」 世间上...

久病不念佛,生日变忌日

【原文】 一僧瘵疾经年,久惫枕席,众知必死,而彼无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