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惟贤长老《如何树立中国佛教的公众形象》

惟贤长老  2011/08/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关于如何树立中国佛教的公众形象,我觉得包括个人与集体的问题,下面我讲三点。

一、佛教徒个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相当重要。

内强素质,什么素质?应该有正信、正见、正念、正思维,去除邪念、杂念、妄念,保持正直纯一,合乎八正道。在声闻乘来讲,保持内心清净;在菩萨乘来讲,保持象佛一样的广大、正直、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应该有这么一颗心、这么样的一个内在素质。有此信心,有此正见,我们就可以树立大无畏的精神,就可以百折不回,直往菩提道上走,最后完成佛果。

外树形象,什么形象?在佛教来讲,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中国佛教协会提出“僧装、素食、独身”,是对一个出家人在形象上最起码的要求。要去除一些不良习惯、一切不好的习气。一个出家人,包括一个四众弟子,都不能够像普通人一样抽烟、喝酒、吃肉、打牌。这关系到形象和修养的问题。要严肃道风,保持纯洁。不管行住坐卧,都要注意威仪,保持安静、严肃、慈悲、庄严,要行如风,坐如钟,睡如弓,住如松。佛教徒的形象是庄重严肃、有智慧的,就能够经冬不凋,能够在梵行、苦行中往菩提道上走,所以形象很重要。

二、佛教集体的三项建设至关重要。

现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中心就是道德,道德就包括大智慧、大慈悲,通俗一点就是“仁爱理智”,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

僧团是个集体组织,在“以戒为师”这个旗帜之下,必须要实现六和僧团,才能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其中最重要的包括信仰建设、道风建设、学风建设。

信仰建设是首要。作为一名佛教徒,应该信仰三宝的功德、信仰佛法真理、信仰业报真实。这个信仰不建立,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不是学佛者,而只是一个搞研究的佛学者。这是有区别的。所以大家应该具备信仰建设。

有信仰才有道风,《华严经》讲,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成唯识论》中说:“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

能够信,内心清净,努力向善,这就是善根,善心所。以此就有道念。这个道是什么呢?菩提之道,包括戒定慧三学、八正道;修菩萨行,就包括四无量心、四摄六度。有信仰就能建立道心,同时在集体生活中,早晚上殿、过堂、参禅念佛、半月诵戒,就能够过得很好。这就有了道风。

第三是学风建设,办佛学院,培养人才,很要紧。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必须要有人啊!太虚大师讲,佛法弘扬本在僧。人才,僧人是主要,必须加强培养人才,从德方面,从学方面,使他能够做到德学具备。

在僧团组织中,进行信仰建设、道风建设、学风建设这三种建设,是相当重要的,不能分离。

三、与时俱进,贯彻落实人间佛教精神

树立中国佛教的公众形象,从个人方面来讲,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集体方面来讲,要进行信仰建设、道风建设、学风建设这三种建设。如何贯彻落实呢?必须要与时俱进,实行太虚大师提出的人生佛教、以后由赵朴初老居士结合新时代阐扬出来的人间佛教。

人生佛教就是在完成人格的基础上,修学菩萨行,为国家人民做好事,举办文化教育、公益慈善、环保等工作。

赵朴老提出的人间佛教就是一个思想、三个传统。一个思想,就是要爱社会主义社会,要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也就是要爱国爱教。三个传统,一个是农禅结合的优良传统,劳动、坐禅、修行相结合,做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第二个传统是学术研究,就是要把佛教过去披上的外衣——迷信消极的外衣去掉,研究发扬佛教真理,通达三藏十二部教典,做到二谛融通,把佛法真理传播出去,恢复佛教的本来面目。第三个加强国际友谊,我们就要学历史上的法显法师、玄奘法师、鉴真法师,他们在与斯里兰卡、印度、日本的文化交流中,做出了很大贡献,增强了国际友谊。现在来讲,我们还应该扩大,不光是亚洲,就是在欧洲、美洲、澳洲、非洲,都应该扩大交流影响,使佛法传播到全世界,净化全世界,实现世界和平,消灭战争,消灭灾难,这是我们庄严神圣的任务!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可以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就可以发扬菩萨道的精神!

当今,我们必须要学习太虚大师提倡的人生佛教精神。太虚大师在世时,曾在南普陀寺任住持,在闽南佛学院当院长若干年,后来,又在重庆办汉藏教理院。我在汉院读书六年,亲近大师十多年,太虚大师的确很伟大。他一方面继承优良传统,一方面适应时代,提出建设人生佛教。这个真理很伟大,过去应该这样,现在应该这样,将来还应该这样。能够如此,佛教就可以发挥力量,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就可以尽我们的力量,维护世界和平,消灭战争。

今天我在这个会上感受很大,我讲的话主要是对于佛教徒,特别是对于青年同学的一个愿望、一个鼓励,希望大家共同努力!谢谢大家,并祝大家身体健康,六时吉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西方三圣的形象

念佛法门虽分实相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持名念...

观世音菩萨的形象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翻译于东晋,公元四世纪初,是鸠...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

【注音版】佛说出家功德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

阿弥陀经要解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

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和求加持

什么叫加持?加持就是说,加是加被,持是任持。加被是...

南怀瑾:禅宗的棒喝

讲到禅宗,往往使人联想到棒喝,好像禅宗与棒喝,是不...

诵持大悲咒的功德利益

大悲咒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千手千眼观世...

宽容是一剂良药

古代有一老禅师,夜晚出房门巡夜时,发现墙脚有一把椅...

【佛教词典】七种二谛

(术语)天台有真俗二谛,藏通别圆四教之四种与别接通...

【佛教词典】羊毛尘

【羊毛尘】 p0635   如色之分齐中说。   二解 积...

【佛学漫画】地藏菩萨的故事——两个国王

地藏菩萨的故事——两个国王...

苦乐勿忘念佛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谓心平,就是心清净,心清...

病是众生之良药

【原文】 世人以病为苦,而先德云:病者众生之良药。夫...

学佛人的人际交往21法

我们接触到的人可以分为:富贵者、贫苦者、初交者、久...

随各人施心大小,所感得饭菜不同

外在六尘是讲依报的环境。看六尘这当中有六段:色、声...

圣严法师《我正在学习》

当你在做义工时,得到的不一定都是赞美,很可能也会听...

许止净居士与印光大师的因缘

许止净(1876 1938),本名业笏,字子晋,号止净,止净...

真正修行的人应该做什么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

这才是真正的布施

我们所有的凡夫啊,都是有妄想、分别和执着。我们都有...

在轮回里,我们只是一个过于投入的演员

一个年轻的戏子跟着师傅学艺,并到处演出,也参与演了...

知苦才能离苦

无论小乘或大乘佛法,都是以苦谛为根本, 如佛经里面讲...

当嗔恨心即将生起时

当嗔恨心即将生起时,不妨先问问自己,对方引起我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