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控制愤怒情绪的策略

2012/04/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大多数愤怒管理计划都借助认知行为疗法的一些技巧来帮助人们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以下是一些有助于控制负面情绪的策略。

1、重新组织自己面临的状况。与其把每一次困难或者沮丧的经历看作个人遭受的侮辱,倒不如设想一个善意的解释。

2、找出一个建设性的解决办法应对手头的问题。拥有大约300名从业人员的全美愤怒管理协会董事会主席、心理学家里奇-法伊弗说,问问你自己:我现在需要怎么做才能保持平静?这样就会将注意力转移,从专注于考虑对方必须受到怎样的惩罚,转移到要怎样才能以一种良好的方式应对。

3、“愤怒日志”,监控导致自己愤怒的因素。学习辨认和避免触发愤怒的扳机。

4、愤怒情绪一般会逐级升化。学习从1(沮丧)到10(暴怒)评估自己的愤怒情绪。如果你能在3或者4的时候管住自己,就可以更加理性地考虑问题。

5、你感觉自己就要大发雷霆,那么不妨在爆发之前稍作停顿。宾夕法尼亚州露营山的心理学家波林-瓦林表示,过15分钟再开口,或者是过一个小时再发邮件。给自己多个选择。如果在一个小时之内这件事情变得不再那么重要的话,那么就让它过去吧。它不值得你为之生气。

6、自言自语的方式。瓦林博士表示,如果你总是在说这件事情是多么糟糕,让你自己感觉十足是个受害者的话,你就会变得更加愤怒。

7、认识眼下的状况。法伊弗博士说,人们常常会说,我就像我爸爸一样──我爸爸就很容易发火。你大可不必回到他们的童年时代,应对那时的状况。你只需要考虑现在如何有效地应对眼下的状况。

8、耗精力,不用拳头。当你的原脑感觉到危险的时候,它会发出“打或逃”的激素链。选择逃而非打,通过锻炼消耗掉多余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即便是一次轻快的散步也会有助于你平和情绪。

9、怒的成本。许多患有愤怒问题的人都会认为愤怒给予他们一定的优势,让他们具有优越感。芝加哥angermgmt.com网站的创始人里昂-英格拉姆表示,其实恰恰相反,你看起来就像个白痴。

最后的教训:更加关注生活中重要的事情,认识到大多数沮丧、困难以及受辱的遭遇都是微不足道、过眼烟云的事情。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不从小事来学忍辱,没法来成就大事的

忍耐是说忍辱和耐力,也可以说成安忍。我们在生活当中...

菩萨起瞋恚心,即成就百万障门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品第三十六 尔时,普贤菩萨摩...

消气歌

消气歌(一) 世间万般事,哪能尽如意,遇事要想开,...

怨怨不休息,无怨能胜怨

世尊有天对比丘们开示: 过去久远前,在此舍卫城有位国...

用智慧来化解脾气

根据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台湾地区的人民非常容易生气,...

无怒则无敌

在中国武术界中有句俗话:练拳不炼功,到老一场空。因...

嗔心打开地狱门

1、嗔心是堕落地狱之因。 2、嗔心一起,地狱门开。 ...

冷灰灰不冷

自古以来道家修炼人都把发火,气恨视为修炼者之大忌。...

佛说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

唯识二十论

唯识二十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注音版】佛说无量寿经

(印光大师校印本)...

占察善恶业报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出六根聚经中)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略说佛法大意

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故信...

「华严九心」说颜回

在佛法的修学中,寻找善知识并如理依止,成为入门一件...

为什么他能做到,而我做不到

为什么佛陀在讲六波罗蜜之前要讲这三种意乐?就是你作...

玉米的3大神奇功效

一、高血压及高血糖患者 玉米最早是产于南美洲的,当地...

【佛教词典】曼荼罗身

即从身而示现曼荼罗诸尊。密教胎藏界之法弟子受灌顶以...

【佛教词典】佛生日

(杂语)释迦如来诞生之日也。经论记佛生之月日有二月...

心微起恶念,即便忆佛,以佛力故,恶念自息

原文: 凡公临私养,历涉缘务,虽造次而常内心不忘于佛...

哪些钱财是不可以赚的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哪些行为又属于取财的非道呢...

圣严法师《在家信徒的三皈五戒》

作为一个在家的佛教信徒,和非信徒之所不同的,即是归...

青少年堕落犯罪的原因

我盼挽回青少年问题,著作《青少年的觉醒》这本书:主...

无力浮起,不妨下沉

前几天看《动物世界》,有这样一组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

人生三十年

在警卫森严、阴风凄凄的阎王殿上,阎罗王威武地高坐在...

办丧事不要用荤,否则会害了亡者

一九二四年,曾任两江总督的周玉山先生去世。他的儿子...

不是你想修行,就可以修行的

《阴骘文》,印光大师非常重视这篇文章,它讲到文昌帝...

把牛奶存在牛肚里

有一位养牛的人,他养的牛,乳汁特别多,他觉得自己养...

打坐不是参禅

慧能禅师见弟子整天打坐,便问道:你为什么终日打坐呢...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住」应作何理解

问: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的住作何理解?是否可以理解为...

佛教是如何看待离婚与自杀现象的

在戒律之中有著明确的规定,佛教徒不可以自杀,如果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