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发愿与发誓

圣严法师  2014/07/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发愿与发誓

佛教徒常常“发愿”,一般人则常常“发誓”,那么发愿与发誓的意思到底相不相同?

“誓”和“愿”都是一种希望、一种承诺,譬如说青年男女互订终身,男孩说非她不娶,女孩说非君不嫁,这是山盟海誓,可以说发誓,也可以说许愿。有时,誓、愿两字也会连在一起用,称为“誓愿”,像是在中国隋朝时,天台宗的慧思禅师曾写过一篇《发誓愿文》,也有人称《立誓愿文》,内容就是在说明他要如何修行,如何使自己的身心清净,并且发愿尽形寿推广佛法。

发愿都是发好愿,但“发誓”不一定都是发好的誓言,譬如有的人发誓说,某某人那么坏,这一生如果不把他杀了,我誓不为人;或是,如果这一生杀不了他,那我下一生即使做鬼,也不放过他。还有人发誓要自杀,抱着必死的决心,即使被救起来,还是会再自杀。这些发的都是毒誓、恶誓。另外,有的人为了要完成理想,也不管这个目标多么困难,或根本没有达成的希望,就发誓说,我不成功便成仁,如果做不到,那我也不用活了。虽然他的目的是好的,但他发誓的内容却过于偏激,这也是一种恶誓。

因此,恶誓、毒誓就和发愿不同了,不论是发愿还是许愿,所想的一定都是好愿,所以,誓和愿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

不过,许愿对一般人来说,不外是希望发财、升官、考试及格,或者是希望完成某一个私人的心愿。这些虽然也是愿,但都是小愿,是自私自利的愿。

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佛教徒,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就像地藏菩萨的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还有药师佛的十二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这些都是为众生、为他人、为无尽期的未来,所许下的一个大愿。

凡是大乘的佛教徒,因为希望能学习佛菩萨精神,所以都会发“四弘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弘誓愿是学佛基本的愿,是以度众生为目的,因为要度众生就要先断自己的烦恼,所以想要度众生、断烦恼,就要修学佛法;度众生是慈悲,断烦恼是智慧,慈悲和智慧究竟完成的时候,就是成佛。成佛的愿是广大的,与个人为了成就自己而许下的愿,完全不同。

誓与愿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发誓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而发愿一定是好的。我们一般人发的誓多是毒誓、恶誓,发的愿则多是自私的小愿。如果仅仅是发小愿、自私自利的愿,你得到的利益不仅是暂时的,而且是非常微小的。我希望诸位能够发菩萨的愿、发成佛的愿、发度众生的誓、发利益他人的誓,为了成就他人,一定要先成长自己,最后获得最多利益的一定是你自己。

为什么要发愿?

我们每一个人来到世间,都是为了完成两大任务:一是为了偿债与收帐而受苦受乐;二是为了还愿与发愿而尽心尽力。

我们在过去的无量世中,造作了很多恶业及少许善业,所以今生受报,虽然有乐有苦,通常是苦多乐少。我们在过去的无量世中,许过不少的善愿,所以今生有许多机会让我们还愿。然而不论如何艰难困扰,还愿是慈悲和智慧的实践,也是自动自发、乐在其中的修行。

还愿与受报都要面临苦难,但还愿时的受苦受难,是慈悲喜舍的菩萨心行,不同于受报时的有苦有难,是愁怨恐惧的烦恼障碍。

受报是被动的、等待的,所以有许多期待与忧惧。而愁怨恐惧是来自于人不断贪求的习性,总觉得一定有一个比现在更好的东西,如果得不到就烦恼不已;可是一旦得到时,却又恐惧失去,或者再度落入追求的轮回中。而发愿是一种把握当下、不计得失的奉献付出,是一种直下承担,所以你的心不会总是在衡量自我利益中犹疑挣扎、上下起伏,而是甘愿的、平稳的欢喜承担。

因此,发愿不但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更可以说是生命的方向。很多人以为生命的方向是要朝向赚钱、当大官或多读几个博士才有价值,其实让自己的身心能够安定健康,让社会大众能够平安幸福,才是人生的大方向。

我们在受报及还愿的今生中,如果能少造恶业、多发悲愿,便是福智双行、自利利人,如此既能提升自我的人品,也能净化人间的社会。这便是我们为什么要发愿的最主要原因。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环境,如果以物质生活的条件而言,比起二十世纪的前期,已经富足了数倍,可是我们大家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平安和幸福,甚至也找不到生命的安全感及生活的安定力。这是因为人心浮动不安,社会价值观混淆不清,大家盲目地追求财富、成功、名望、权势,甚至追求放纵的快乐,以致自己和环境发生矛盾冲突,内心也失去了平衡。许多人都主张和平,却在高喊和平口号的同时,暗地里制造冲突及战争。因此,我们处在这充满矛盾的时代,更应该要透过发愿来安定自己与世界。

以我个人来说,因少小失学,深知教育的重要,所以曾说:“今天不办教育,佛教就没有明天。”因此,我兴办了像佛研所这样的佛教高等教育单位。而现在我更要说:“不办以心灵环保为重点的教育,不用等到明天,世间的大灾难已在接连着出现了!”所以,我继而发愿兴办法鼓大学。然而兴办一所大学所需的资源很多,难免会遇到许多现实的阻碍,但因为我有愿心,所以能够一一跨越,并寻求因缘来助成。

因此,希望大家不但自己要发愿,也要劝勉他人发愿,不论是一人满一愿,还是多人满一愿,愿愿都是为给自己一个难得的机会,愿愿都是为后代子孙留下一个大好的希望,愿愿都是为我们的未来播种无量的福田,愿愿都是圆满救人救世的无尽大愿。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圣号的成就来自于佛的愿力

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诸佛与众生的互动不是单方面的,...

圣严法师《如何发大愿》

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满怀理想壮志,期待自己的人生要...

忏悔的真实义是什么

梵云忏摩,此翻悔往,有言忏悔,梵华双举。准《业疏》...

沙弥转龙身的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各位有缘,大家吉祥。 我们今天在道场白...

文殊菩萨十大愿

一、若有一切众生,所生三界,或我作他作,随缘受化。...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不起贪计身见愿

第十 不起贪计身见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

「如狼守斋」的故事

佛陀一开始用中道的实相,对我们一个烦恼粗重的人来说...

《地藏经》教导我们修行的方法

很多道友出家受戒或住几年佛学院之后,经常生起这么个...

吉祥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祗陀园给孤独精舍。时已深夜...

观无量寿佛经疏

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印光法师 人生世间,祸福吉...

【注音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印光大师校印本)...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不要老回头看过去的痛苦

要谈心理的健康。要想心理健康,就要从心调整对环境的...

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

自序 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

念佛与持咒有何不同

念佛与持咒,本来源于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净土教法及...

圣严法师:智慧不起烦恼

不要以为开悟才是智慧,智慧是头脑冷静,是理智、理性...

【佛教词典】识浪

(譬喻)心体之真如,譬如海,诸识之缘动,譬如波浪。...

【佛教词典】夕座

(仪式)讲经一日有朝夕二座。夕之讲座云夕座。...

大安法师:经常做恶梦怎么办

问: 请问法师,弟子经常做恶梦、怪梦,不知该怎么办...

世间的一切成就都是无常的

我一生看过许许多多纷纷扰扰的事情。这么多年轻人死了...

赞美是暗室中的一只蜡烛

一、无声的教育:老禅师的育人技巧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

【推荐】从小养成的行为举止会影响未来的命运

从小养成得体的行为举止,对一个人而言至关重要,因为...

弘一大师《经典法语集》

1.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2.有才而性缓...

妙莲法师:想当法师先念佛

印光祖师常劝导人,出了家若是想当法师,那就要先好好...

梦参老和尚:向佛陀学习

诸位善友,我们分别大概有三年了吧!还记得从上回讲,...

四季中的饮食养生

如果我们懂得正确地吃,能够保持身体健康,人与大自然...

人不成功有五个原因

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那就请看看以下五点...

布袋和尚

五代後梁开平年间(907~911年),四明奉化(浙江省)...

大悲咒修法简规

一、祈请 顶礼十方常住三宝(上香后三拜) 二、忏悔 往...

入禅之门第二讲:达摩禅法

如果说禅真正有门可入,那个门也仅仅是个方便,禅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