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寒门佛子成就六祖慧能祖师路

2012/05/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寒门佛子成就六祖慧能祖师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谁曾想就是这短短的四句偈竟成为禅宗中国化革命的标志,是禅宗进入成熟阶段的开始。

公元656年前后,唐朝武则天时代的某日清晨,一位身着灰色的打满补丁,却清洗洁净衣衫的青年,肩挑一副柴担,匆匆行走在乡间小道上。由于青年身材瘦小,这原本并不算多的两捆柴禾,使得这位尚且年少的青年步履显得有些沉重。或许的确是累了,或许是这里已经成为一个习惯的休息之地,这位青年便在他往返路过的一个宅子前将柴担放下。这时,宅子里传来诵经的声音,经文是《金刚经》中的一节,其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句子传入这位青年耳中之后,让这位青年浑身上下、里里外外产生了强烈感应。这朗诵经文的声音或许已被这青年听过无数遍,但往日也许没大听清楚,也许是疲于生计,而充耳未闻。今天不知怎么了,这两句经文就使得这位青年以其惊人的感受性接受下来了。就是这一天,青年便立即打问何处可以学习此经,也同样在这一天,这位青年的命运即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立志出家。

这位青年便是后来被称为禅宗六祖的惠能。

惠能生于广东省新兴县的新州,俗姓卢,三岁时其父因病去逝,其后的岁月便与母亲相依为命。由于家境贫寒,生活困苦,靠卖柴、贩菜谋生,因而不敢奢谈读书。

但就是这位相貌平平,目不识丁的男子,却是一位禅门才子。

这位青年虽有出家之志,但一件难以解决的事情此时正困扰着他,那就是家中的老母无所依养。志向已定,决心已下,怎么办?于是青年便更加辛勤的劳作,他要为年迈的母亲积攒下足够日后独自生活的费用。同时开始亲近当地的佛师,参学佛法。直到24岁时,在智远和尚的劝诲下,来到东山禅院,投身平素向往已久的五祖弘忍大师门下。

这位卢青年是幸运的。弘忍大师不愧为一代宗师,除了具有渊博的佛法理论和宗法成果,他还慧眼识英才。

初次相见,弘忍大师便劈头就问:

“你从何处,为何而来?”

答:“我是岭南的庶民百姓,拜您为师是为了成佛,别无所求。”

又问:“岭南卑贱的山猿,居然还想成佛?”

青年随即答道:“人固有东西,佛性无南北。”

弘忍闻言,觉得这个青年脱俗不凡,是自己多年来寻求的慧才,便欣然应允他留下来,并将他领到舂米小屋。

当时,集聚在五祖弘忍门下的修行者,多达七八百人,如此众多修行者的生活自然得靠修行者们自我保障。也许是为了考察这位青年修法的决心和毅力,也许是所有进入禅门寺院的修行者必不可少的日课,卢青年被安排到舂米作坊。这之后,他便专心致志,不畏艰辛,日复一日,劳作不息。由于身体瘦小,无法将舂米的木杵压起,他便找来石块,将其系于腰间,以便增加重量。众多修行者和僧侣,见这位青年如此勤奋,着实佩服,且感慨致深。就这样,卢青年在舂米作坊一干就是大半年。

这时的五祖弘忍大师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自感生命的余日不多,正着手考虑挑选嗣法的六祖,以便在在世之时将继承衣钵之人敲定。五祖的挑选方法是让七百余弟子将各自修行所悟的“境界”成偈示众,这颇与当代从竞聘者论文质量的高低来挑选人才的方式相同。

五祖的旨意下达后,有志者不乏其人,他们苦思极虑作偈示众,其中最优秀的是寺内首座、名为神秀的高徒,众僧都认为他是六祖的当然人选。他作的偈被贴到了墙上: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净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每个人的身心本来都是清清净净的,是沾染了烦恼的尘埃而踏入光怪陆离的世界。所以必须要常常拂拭身心的污秽。这首偈发表后,人们都以为神秀将会嗣法而为六祖,寺内僧众,甚至小和尚也唱诵起他的偈来。舂米卢青年听到小和尚哼唱的偈语,不以为然,于是也口唱一偈,并求人书于纸上张贴,这便是我们开篇提到的那首。偈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其中“本来无一物”是具有代表性的名句,大意是说,世上本来不存在任何实物,以般若(至高无上的智慧)大智看来,莫说污染,就是一尘一埃都不存在的。

五祖弘忍大师闻偈后,翌日独自悄然来到舂米作坊,目睹卢青年身系石头舂米的模样,无限感慨:“热心求道之人,乃忘我者也。”于是问道:“米舂好了吗?”这是暗中试问“已经悟道了吗?”青年答道:“米早已舂完,只是尚未筛过。”意思是虽已得悟,但还没有整理妥当。五祖随即吩咐青年当晚前来卧榻之处。

当晚子时,五祖向青年宣讲了《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青年对自身之悟有了绝对的自信,喜形于色。五祖见状,欣慰地叮嘱青年:

“即使通读万卷经书,若不能认识自身,也是没有任何益处的。一旦识得本心而开悟,即可称佛。”说完便把“衣”和“钵”(即袈裟和法器)授予青年。

由于青年既没有出家,又没有坐过禅,这样就成了五祖的嗣法,其他僧众自然是难以信服的。为了青年的安全,也为了日后好生护法,在五祖弘忍大师的安排下,青年便肩负行囊,携带五祖传授的衣钵,星夜上路了。

青年没有辜负五祖的重托,在其后的岁月里他隐遁修持,闭门研究佛法,直到十五年后,才落发登坛,正式出家,并取法名惠能。这便是禅宗六祖惠能最初求法弘道的艰难历程。

“禅”就是“禅定”的简称。“禅”这个字实际上是从梵文的“禅那”这词音翻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思维修”或“静虑”,属于菩萨行六度中的一度,指的是一种修行方法。

从现代意义上来理解,“禅”应该是一种“冥想”,并用“冥想”的方法达到入定的境界。而实际上,“禅”的内容是很难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必须去亲身体证。

六祖惠能与其师兄神秀的禅宗思想在那个时代各占据着一方领地。时称神秀为北宗,慧能为南宗,有“南能北秀”之说。神秀一系宗《楞伽》为渐门,主张渐修主义,强调自低处渐次向高层境界修行。惠能一系宗《般若》为顿门,讲顿悟即佛,身即是佛。

在其后的禅宗发展过程中,南宗大盛而北宗随即衰落。究其原因较为复杂,但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所以长盛宏远,最根本的原因,应是南宗很好地把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有学者评论说:是惠能中国化了印度佛教,山林化了都市佛教,生活化了玄学佛教,实用化了义理佛教。惠能极力主张禅宗大众化,平民化,世俗化,“人人皆有佛性”的观点。并指出:“般若”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禅其实就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在修行者的喜怒哀乐中去修、去参、去行。修习佛法的关键之处在于明心见性,修行并不一定都要出家,在家信众同样可以修行。这种修行思想不但迎合了上层统治者和士大夫的需要,而且也受到下层广大信教群众的普遍欢迎和推崇。这就是禅宗得以在中国迅速传播、广泛发展的重要因素。

时至今日,慧能所创立的顿门禅宗,已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他那富有哲理和智慧的思想始终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因而至今仍在佛学研究和佛门信众中传承,并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从凡夫转变为圣人

五停心观中的因缘观,即观察一切法皆因缘生、因缘灭。...

宽容、善良、淡泊、乐观——南京吉慧长老访谈录

本刊记者: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能给我们慈悲开示。早在1...

【推荐】十劫的善根才换来今生往生的资粮

唐代有一位怀玉禅师,他就是念《阿弥陀经》念了30万遍...

弘一大师自述出家的因缘

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

禅师不读经

后唐庄宗皇帝在皇宫内设斋供养众僧。看见僧人们全在看...

因《楞严经》开悟的六位大禅师

1、唐玄沙师备禅师 《景德传灯录》卷十八记载,玄沙备...

宗门下言心意识,就是心知起念、分别一切

根、尘、识俱遣,心、意、识全忘;十方坐断,不通圣、...

参禅悟道要真见自性

你们到禅堂里来是干什么的呢?为了开悟的嘛,为了找本...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谁是你的添柴人

一天,一个男孩从监狱里参观回来,他问爷爷:为什么监...

迷信咒语的人

有一个愚痴的人,每天都闷闷不乐!邻居看他这么不快乐...

至诚称念观音圣号化解冲突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有云:若三千大千国...

施善与尊严

纽约位于寒带,所以冬天常有大风雪,扑面的雪花不但令...

【佛教词典】三小劫

三小劫者,就现在之第九小劫,而言过去未来之二小劫也...

【佛教词典】二种不相离

【二种不相离】 p0031   瑜伽三卷二页云:又不相离有...

是谁在流转三界

我们讲到五蕴的主人,藕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他曾经...

畜生道众生能直接超度往生净土吗

问: 畜生道众生能直接超度往生净土吗?还是需要来生投...

禁止杀生可获十种功德

《大方等大集经》:休息杀生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一...

【推荐】把苦恼的根源找出来

【所言俗务纠缠,无法摆脱者,正当纠缠时,但能不随所...

悲心利他报佛恩

一日,琉璃王出兵讨伐舍卫国,将释迦族人埋在与腋齐高...

先修空观来破执着

在《楞严经》的思想模式,就是空假中三观。你遇到任何...

学净土法门应以哪些经论著作为主

问: 学习念佛法门,应以哪些经论著作为主? 大安法师...

【推荐】真正能带到来生的有多少

关于出离心,我们要知道到底离开什么,很多人修出离心...

晚年要是受了病苦,一定要忍耐下来

问: 如果已知道身体已经败坏严重,虽不是立即会死亡,...

为什么净土宗特别强调发愿

仗阿弥陀佛慈悲愿力了生死之易,易在什么地方?不一定...

只要生起邪淫念头,就已经犯了淫恶之罪

【原文】 黄书云云。邪淫者。凡属他人之妻女。我以邪心...

观世音菩萨名号的由来

我们看辛五,耳根圆通。这个是在本经当中最重要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