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各宗要略:天台宗

界诠法师  2020/11/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各宗要略:天台宗

一、学统

北齐慧文禅师,读《大智度论》悟一心三观。南岳慧思承此一心三观,并依《法华经》的义旨构成诸法实相论,遂为此宗主要思想。陈时智者依此理居天台山,组成他的学说系统,为天台宗。此后相继有灌顶、智威、玄朗、湛然、道邃。道邃将法传日本,为日本天台宗之始祖。

二、判教

此宗判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五时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华严为显示;阿含为诱引;方等为弹呵;般若为淘汰;法华涅槃为归实,此是五时渐次。

八教分化仪、化法二种。化仪是指佛化导众生之仪式和方法,即顿、渐、秘密、不定为化仪四教。化法是五时说法的教理内容浅深不同,即藏、通、别、圆为化法四教。

三、教义

此宗中心思想为诸法实相论。万法千差万别的事相,皆是显示法性真如的本相。以一念三千和圆融三谛说明之。

1、一念三千

十法界(六凡四圣)中每一法界都具足其余九界,为互界,每界具足十如是)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为百界千如,而千如中各有三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五蕴世间),为三千世间。此三千诸法,但在一念心中之所具,故名一念三千。

2、三谛圆融

三谛圆融又称一心三观。在修三观之前,先修三止,

(一)体真止:体真空,止妄相;

(二)方便随缘止:随缘历境,安心俗谛;

(三)息二边分别止:双寂空有。

三谛即空、假、中谛。本宗对万象以三谛来说明,观一切现象皆假为世俗谛,现象本体即空为真谛,虽假而空,但有妙用,作如是观为中道谛。

依此三谛修三观能断三惑(见思、尘沙、无明)成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证三德(法身、般若、解脱)

在行果上,从凡至佛有六种位次:

(一)理即佛:众生皆具佛性;

(二)名字即佛:闻三谛之妙理于名字中了达一切法皆佛法;

(三)观行即佛:依名字起观行,言行一致;

(四)相似即佛:观慧转明,相似见道;

(五)分证即佛:观慧增盛,破无明见佛性理;

(六)究竟即佛:断无明显法身。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界诠法师文章列表

天台宗的基本架构

天台宗创立于陈、隋之交,兴盛于唐、宋之际,是汉传佛...

要用哪种思考模式来离开娑婆世界呢

在《法华经》的思想,天台教观有三种方法离开三界,会...

一心三观是天台宗最好的武功秘籍

这个一心三观是天台宗最好的武功秘籍。诸位!你想想看...

藏教修行位次——名字即佛

二、名字即佛。 名字即者,学名字也。知一切法,从因缘...

天台八教丨顿教

天台教法,主要有化法、化仪两大类的教化方式。藏、通...

天台八教丨五时八教的名称由来

说到天台宗,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名词应该就是五时八教,...

天台宗传法仪轨

一、迎师 传法时至,鸣钟三下。诸师及观礼随喜者齐集法...

净土念佛与天台止观相成

佛法自汉流入震旦,前后所明,共为十大宗,欲求其洞彻...

悲华经

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

楞严咒注音版

楞严咒注音版...

天台三止三观

止观定义 止者梵语奢摩他,观者梵语毗钵舍那。此奢摩他...

法华经记载的21位大阿罗汉

1、阿若憍陈如: 他是佛最先度的五比丘之一。佛在菩提...

三法印

第一法印是诸行无常。 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连续两个刹那...

三十三观音

杨柳观音 又称药王观音。左手结施无畏印,右手持杨柳...

【佛教词典】不净说法

又名邪命说法,不论说正法或邪法,其心邪,皆名不净说...

【佛教词典】守请

(杂语)犹言内报。敕修清规曰:粥罗行者守请新人至寝...

化导二乘行人回小向大,发意往生

四、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者,良以乍得我空,即生耽滞...

古代禅师教化弟子的方法

古代的禅师在教化弟子时,当弟子产生妄想,失去正念的...

社交场合所忌讳的27个习惯

每个人都出生在不同的家庭,在不同的生活环境成长,有...

一函遍复讲记

这篇普遍答复信众的信函,语言虽然拙朴,意义都是依据...

佛学常见辞汇(十三画)

【乱心】 散乱的心。 【乱善】 乱心所做的善事。 【...

为什么要修无分别智

这个地方等于是有人提问,说,因缘观能够产生增上的功...

修行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造我们的业力

在祖师大德的判教当中,把我们整个大乘的成佛之道分成...

大安法师:八万四千法门只须净土一法就可以吗

问: 藏传净土法门,特别强调往生事因,明观福田 积资...

已当浊世,正入斗诤,后之又后

已当浊世者,人寿二万岁时,即入劫浊。释迦出时,人寿...

心力?业力?自然力

平日生活安逸的人们,难以体会人生之苦;总是当无常发...

烦恼太重,是你想太多了

我们看第三段的烦恼浊。烦恼浊是由想阴引生的。想的意...

佛陀照顾老病比丘

佛陀在世时,他慈悲爱护一切众生,贫困的、病苦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