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要用哪种思考模式来离开娑婆世界呢

净界法师  2022/07/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要用哪种思考模式来离开娑婆世界呢

在《法华经》的思想,天台教观有三种方法离开三界,会有三种不同的结果,我简单说明一下:

第一种,离开三界是从无常离开的。你离开三界的理由是三界我受够了,给我太大的压力,太痛苦了,从无常而契入空性。

第二种,离开三界是从因缘。因为三界就是假的东西,它没有真实性,所以我没有必要去攀缘三界,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它是跟因缘借来,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我就把三界给放下了,因缘性空而离开三界。

第三种,是从心性。因为本来就没有三界,何期自性,本来清净,既然本来就没有三界,我干嘛要攀缘呢?就离开三界了。

三种观法,这三种思考模式会影响到你后面的路怎么走。当然,诸位注意!不是绝对的,它也可以兼修,但是你要注意你的安住,就是你经常的主修很重要,注意你的根本法门。

在天台的思想,它的权实二法也不是那么绝对。比方说,你的根本法门,你之所以放弃三界,是因为认定心性里面本来就没有三界,那是自己多事,一念攀缘,自己找麻烦找来的,所以一念的回光返照,当体放下,从心性的观察而离开三界,你的主修是这个。

但是你针对某种粗重的烦恼,从对治义你也引用《阿含经》的思想来加以对治,这个是可以的。但是你很清楚,修这个法时,只修其法而不产生执着,不产生法执,这是可以的。你在没有执着的角度拿藏教的法当一时的对治,这个不会影响到你的种性。

但是,如果你是一昧执取从苦谛这样一路修上来,那你的种性就变成这样了,你一定会先到偏空涅槃去,待一段很长时间。

在法华思想是:你是坐什么车子离开三界的,你用什么思考模式让你离开娑婆世界,这会影响到你后面的路是很快成佛,还是你必须要产生一些延迟,产生一些障碍,然后再成佛,这很关键!

有位禅师,他读《法华经》上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这句话是摆明了讲空性,三界本来是空的,寂灭相。他就向他的上师提出一个疑问: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那为什么我有眼耳鼻舌身意呢?我有生命存在,我可以吃饭,还有山河大地的活动,这是怎么来的呢?

他师父说:去去去,我不与汝道,我不跟你讲。禅宗是不跟你讲话,让你自己去体悟。它认为我跟你讲了以后,塞住你的悟门,你就不想去思考了,禅宗认为不能告诉你答案。我们显教的东西,答案讲太多了,禅宗它不告诉你答案,你就要自己去找。

那么这个人,他从冬天开始打坐,到了春天,打坐时突然间一念之间相应了,他就跟师父说:我懂了!他也讲一个偈颂,他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春到百花开,黄莺鸣柳上。

这个人不简单!他从寂灭相悟到了妙有。他说诸法虽然寂灭相,但是春天到了的因缘,温暖的因缘让百花开了,让黄莺开始活动了。这个人有大乘善根,他在空性里面悟到不空。所以种性就很重要了。

你看净土宗,我们讲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为什么后面还要加一句话回入娑婆度有情?诸位!这句话非常重要!诸位!请你注意你现在开始所发的愿,一定影响到你未来的因缘。

愿如果发错了,要马上改,因为时间久了,它在你心中会产生一个痕迹。你现在觉得无所谓,反正不就是离开娑婆世界吗?诸位!那是千差万别啊!离开娑婆世界以后,你后面的成佛之道怎么走呢?所以,为什么因地要圆满就在这里。

就是说,因为你不断地用错误的思想、愿力让你离开了三界,但是你这种错误的思想,却烙下一个错误的痕迹。诸位!法执比烦恼障还难对治,因为它没有对错,它是影响到你的胸量格局。

它不像烦恼障很粗重,每一个人都可以知道它的躁动性,它的过失相,法执它没什么过失,但是你发错以后,胸量狭小个性卑劣,怎么讲你都听不进去,那惨了!你成就功德庄严就很难了。

也就是说,成佛,我们现在必须要做两件事:第一个远离过失;第二个成就功德。但是你这个过失是怎么远离的很关键。你用一种很极度的、断灭的角度去远离过失,你后面成就功德就很难了。

所以,你最好刚开始起步成佛的时候,就走对道路,一次到位。不要说我走错了,然后再来回小向大,你这不是折腾吗?而且你再走回来,那是一条非常辛苦的道路。

所以研究《法华经》的人就是说,既然是同样的精神体力,同样的拜佛,同样的念佛,你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把愿发好?你也没什么损失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常不轻菩萨

这位菩萨遇见比丘、比丘尼,或者遇见优婆塞、优婆夷时...

投生到施主家

宗门下常常有些公案。比如宋代的草堂青禅师。草堂青禅...

凡学佛法,必须先要为了生死

凡学佛法,必须先要为了生死。今之在家居士,稍聪明者...

吾人之身体,不但今生关系密切,还会影响来世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法说:得人身如爪上泥,失人身...

跳脱爱欲轮回苦

佛陀在罗阅祇耆阇崛山弘化之时,国内有一位名尸利踬的...

作恶一日有余,行善千日不足

你要下辈子保持人身,你得修中品的十善业道,你得要持...

念佛人为什么要修习出离心

我们先谈一谈念佛的人为什么要修习出离心,如果不修习...

发起菩提心的两个因缘

菩提心有本质上的差别跟作用上的差别,在本质上的差别...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卷第一 布施度无极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闻如是...

【注音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生处转熟,熟处转生」怎样理解

问: 修行就是要生处转熟、熟处转生,这句话要怎样去...

教授写给新入大学女儿的9条忠告

开学季,大一新生们满怀憧憬地步入大学校门。然而大学...

无住生心与日常生活

金刚经中有云:「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无我相、人...

第六意识是怎么去创造法尘的

我们看第六段,明意与法即藏性。 这个意是内处,意根;...

【佛教词典】难行静虑

【难行静虑】 p1444 瑜伽四十三卷二页云:云何菩萨难行...

【佛教词典】众生爱乐十由

即一切众生受如来普摄而得诸乐之十种原因。据新华严经...

出家人托钵乞食的含义与由来

乞食,又称为托钵、分卫、行乞,是比丘为资养自己色身...

把人身用在满足贪欲、积聚财富上,实在是太不值

对现代人来说,贪欲贯穿着一生,大量的时间都花在满足...

在修行的道路上,一定要老老实实,不要去惑众骗人

『方便妄语』:就是种种显异方便借鬼神的力量,或借外...

善自调身心,具诸功德力

调心,改变人生的好习惯 古德云:君子慎所习。 良习,...

药师法门的妙义

在这极忙碌社会里,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有事业、职业...

现在虽很强健,但要做死了想

现在虽很强健,就要做就要死了想。 那个意思是,虽然咱...

凡夫的六根就是轮回的根源

人有六根,有六尘,有六识,这是我们身心的一种组合。...

【推荐】星云大师《改变命运的方法》

习惯、迷信、感情、权势、欲望、业力虽然能控制我们的...

珍惜在娑婆世界修行的善缘

华光开敷遍身如来身边有两位小菩萨,一位叫美音菩萨,...

星云大师《为心慌意乱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垂慈听我求救的心声,请您怜愍...

婚外情的六种结局

如果能够早一点智慧地想一想它的结局,也许人世间的许...

往生西方,如出粪坑监牢,何可怕死

我们在世间,犹如蛆在粪坑里,囚在监牢里,苦得了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