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往生的根本靠的是什么

大安法师  2015/12/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往生的根本靠的是什么

下面有一段蕅益大师非常独到的见地,就是站在我们凡夫众生的层面来解释这个经文。我把这段《要解》念一下,非常重要。“复次,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称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段话我们可能常常看过,但是它深邃的义理我们不一定能了解。这段话你仔细的去思惟,实在是把净土宗核心、不共的特点展示得非常深邃。如果我们对这段话有一定了解的话,那么净土法门的信心就扎得更深了。

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也有我们众生的因素在里面。那么众生的因素是不是靠我们的力量呢?不是。后面会谈到: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怎么去理解?我们众生的“多善根之因”不是来自于我们,是来自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他成就之后无条件的恩赐给我们,作为我们众生多善根之因;阿弥陀佛无量劫积功累德的六度万行,作为我们众生多福德之缘。这个善根、福德都是来自佛的一面,一定要了解这个道理。我们一般理解多善根福德因缘,总是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去做:“哦!要多善根福德因缘才能往生。我多种点善根,多修点福报,我才能往生。”这是通途佛法的道理,不是净土法门的特点。

我原来看到这个,真的感慨蕅益大师太了不起了!因为我们中国的修行人——大陆的,宗门、教下绝大多数都是站在自力修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建立他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而蕅益大师有一个重大的转换:让我们站在佛的那一边去看待,去建立信愿,去建立我们修行的准则,去找到我们解脱轮回的正确道路。那么这样的一种观念是惊心动魄的,是前所未有的。阿弥陀佛把他的大愿、大行恩赐给众生,来庄严四种净土。

也把他的大愿、大行来凝聚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六字功德全具,所以你只要信愿执持这个名号,就能把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这种净土庄严,转化为我们众生的四土庄严。全摄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来变成我们众生的大愿大行。所以就使我们在每一句念佛当中,也能够“圆净四土”——圆融、圆满的清净极乐的净土,“圆见三身”——阿弥陀佛的法、报、化三身,“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而且成就如此功德庄严,特别谈到“而皆是已成”。“皆是已成”,这是什么意思?都是已经成就的。这就表明是“已经”,不是当下成就,也不是未来成就。大家注意,这是阿弥陀佛在无量劫以来发了大愿,建立大行,他早已成就了。现在我们只要信愿称名,是把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庄严变成我们的庄严。

只是一个转换,不是要我们再来进行六度万行去庄严,也不是未来我要六度万行去庄严。这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净土法门称“以果地觉,作因地心”?阿弥陀佛把果地上的功德全体作为我们众生因地修行的功德,就是靠这个名号的信愿执持来转换。这种转换的依据是由于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父母,他所积累的一切财富要无条件的给他的子女。只要建立这种亲缘的继承关系,你当下就成就了。所以不是现在,不是未来:不是要等待我现在去成就,也不要等待我未来去成就。就好像你有一个大富的老爸,他已经给你赚了很多钱,就等着你来继承了。就好像一个开国皇帝把天下打好了,打下的天下等着太子去登基继承而已,是这么一个关系。那么你说,这样的一种思想是不是惊心动魄的?我们在宗门、教下哪能听到这么一种思想啊?而恰恰难信就难信在这个地方啊!

这就是阿弥陀佛所成就的种种庄严作为“增上本质”。这里进一步就阐释着:阿弥陀佛跟我们众生的关系是一体的关系。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庄严,来给我们众生作增上本质境。这本质境就等于是阿弥陀佛成就的大圆镜智,它有增上的力量、增上缘的力量,然后给我们。那么我们凡夫众生就依托着这样增上的本质境,来带起、变起我们众生心中的种种庄严。这个“带起”有挟带的意思,有变带的意思。“挟带”就是把我们在真妄合和的阿赖耶识里面的佛性的种子、佛性的力量,透过阿弥陀佛给的本质境挟带起来了。

那么挟带的过程也是我们自性的唯识所现,就是变起了我们佛法界的相分。那么在这样的一个转换过程当中,带起众生自性的庄严。阿弥陀佛成就的果地上功德如果像“六即佛”讲的 “究竟即佛”的话,它带起我们自心的庄严,就好像我们的正因佛性——理即佛。“理即佛”是在因地,“究竟即佛”在果地,用果地上的功德带起我们正因佛性的庄严。这样就是:阿弥陀佛全体本质境的庄严,乃是我们众生带质境的庄严。这就是“全佛即生”了,“全他即自”啊!

看这个“全他即自”。这是净土宗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个概念我们要常常思惟。什么叫“全他即自”?我们先要了解什么叫“自”。“自”,可能我们会理解为自性。这是从我们本有的性德来讲:自性、自体。如果从我们的生命现象来说,就叫自己。有一个自体,必然有一个客体;有一个正因的自性,必然就有一个圆满的果觉。好,现在这个“全他即自”,我们更多会理解为:阿弥陀佛是相对于我们的自性来说的一个“他”。那阿弥陀佛这个“他”,也是我们众生心中的一个 “他”。佛是什么?佛是我们众生心中的佛,他离不开我们的心:也是唯心所现,也是交相互渗。我们常常会说“阿弥陀佛是我心中的佛”,那么我们这些众生同时也是阿弥陀佛心中的众生。是不是啊?

那这样,阿弥陀佛跟我们凡夫众生就产生了非常亲切的关联:是互相渗入的、互相渗透的。就好像摩尼珠的光和另外一个摩尼珠的光,这两个光是可以相互摄入的。不仅我跟阿弥陀佛是这样的,一切众生也是这个样子的。一切众生都在阿弥陀佛心中,阿弥陀佛也在一切众生心中。那么既然是在心中,它是建立在一种平等不二的体性当中。借助着这个信愿称名的中介,就可以进行一种转化。这种转化是非常重要的。透过信愿称名,把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功德转化为自己的功德,这就是全他即自。

为什么非常重视信愿?信愿是转化的一个先决前提。没有信愿和这个名号的中介,你是转化不了的:佛是佛,自己还是自己。那只有靠自己吧,只有靠自己修行。这个大海我要游过去,只有靠我的游泳技术,但殊不知就有一条船。你能不能上这条船?上这条船,不需要你去游泳。说实在话,全他即自,你建立这个理念。净土法门为什么全凭佛力往生,全凭佛力成佛?把你的自力真的是放在一个很次要的地位。它难信就难信在这个地方。

我们一上来修行就想:“我要怎么样……我要修行,我要怎么样……”但是这个时代的众生处在五浊恶世。为什么净土法门在这个时代最当机?这个时代的众生能修什么?你能修到什么福德、智慧,什么禅定?你只有对自力的怯弱、通身的业力,有一个清醒、决定的放弃,才能够全力的靠倒在阿弥陀佛那边。你能进行这么一种信仰的转化就成功了,你就登上了这条船了。你就“全他即自”了。这个“全他即自”没有丝毫的保留,还不是说“我非要修到什么水平不可才能够得成就”。

不需要你的水平,你只要用信愿转化,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化为自己的功德,你就成功了。所以“全他即自”的核心就要求全体的舍自——舍去自己,归他——归到阿弥陀佛那边去。所以我们常常讲念佛就像落水呼唤弥陀的救度,蕅益大师曾经有一个偈子谈到。他的示现非常慈悲:应该说蕅益大师是一个上根利智之人,但他常常示现生病。五十六岁生病——两次大病,快死了,平时参禅的道力都用不上了,唯有呼唤弥陀的救度,这种“称名不异儿号乳,忏罪何殊囚伏辜”啊!称念弥陀就好像一个婴儿呼唤他的母亲哺乳一样啊!一个婴儿呼唤母亲的时候,这个婴儿是没有力量的。没有力量,他才呼唤他的母亲。如果不是一个婴儿,是一个青少年,很有力量,他对母亲的力量就可能放在一边了。所以对一个真正的净业行人来说,要把自己看作像婴儿般的没有力量、怯弱,才能去靠母亲。靠母亲靠得上啊!这就是全他即自,如果建立这样的知见、心态。这就是站在众生份上来理解的“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四十八大愿——(第12愿)光明遍照十方

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

印祖因念佛痊愈眼疾,而对净土起信

印光大师出生六个月大的时候曾经患过比较严重的眼病,...

虽属惑业凡夫,亦可承佛慈力带业往生

观汝所说,足知汝虽看《文钞》、《嘉言录》,依旧绝不...

妙莲老和尚《念弥陀圣号的利益》

一句弥陀具足无量光寿 为什么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呢?小...

参禅与念佛法门是异是同

或问蕅益子曰:参禅、教观与念佛法门,同耶?异耶? 答...

印光大师:临终舟楫(白话文)

佛制亡僧焚化,原本是为了令其离开分段生死的虚假形体...

信佛力的同时,也要注重信自力

前面从大乘通途佛法的角度阐述了信心的内涵及其功能作...

星云大师见闻的一则念佛感应故事

当我执笔写此文时,心中涌起无限的惭愧,我应该向诸佛...

【注音版】慈悲药师宝忏

慈悲药师宝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

【注音版】华严经净行品

(印光大师校印本)...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风、寒、热病,为患轻微。心有三病,患祸深...

开店遇到敲诈该怎么办

问: 弟子是淘宝开小店的,时常遇到碰瓷的、敲诈的买...

「无禅无净土」会怎么样

第四个偈子: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

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去忏悔业障

我们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罪业生死凡夫。莲池大师...

大安法师:佛像、念珠、法器如何开光

问: 弟子想恭请佛像到自家佛堂供奉,怎样请才比较如...

【佛教词典】蜜伽阇

梵名 Mrgajā。系释尊尚为悉达太子时所娶三位夫人之一...

【佛教词典】所归依

【所归依】 p0737   大毗婆沙论三十四卷十页云:问:...

不明经意是否能诵经

问: 请问,我想每天诵念一部经:《普贤行愿品》或《...

常持诵《心经》,身心皆可发生改变

在佛家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

漫谈日常修行

我们禅宗的根本法门的教外别传,直指人心,明心见性,...

昌臻法师《净土法门是末法众生的对症良药》

佛所说的一切法门,都能了生死,证菩提,法法平等,无...

站在本来就没有业障的角度来忏悔业障

安住真如 这一点最重要了!修行人先求安住,才有资格谈...

由感受来牵动,这就是颠倒想

《首楞严王三昧》它所破的当然是烦恼。我们刚刚讲过烦...

顺境时用精进法,逆境时用忍辱法

我们看下面的九跟十,讲到果地的功德。 九、安忍内外诸...

佛欢喜日的由来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是民间祭祀祖先的日子。而这...

圣严法师《修行佛法不出福慧二门》

六度万行 即是福慧二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法布施以劝修净土为最胜

有些做弘法利生、劝进行者工作的人,他常有个观念:一...

跺脚念佛与念「弥陀佛」如法吗

问: 有许多居士以腿不弯曲、类似蹦的形式来几天几夜地...

随喜是修福德资粮

这随喜是很重要。菩萨为什么要有随喜的心呢?因为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