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

大安法师  2022/08/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

第二章  归敬祈愿加持

请看愿偈:

稽首西方安乐国,

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

唯愿慈悲哀摄受。

【注文】

偈文初二句是归命,后二句是请加。

发愿之始必先归命于佛者,所以求证此心也。“稽首”者,礼佛之仪式,谓以头着地,稽留少顷而起,故名稽首,表敬之极也。“西方安乐国”,是依报;“接引众生大导师”,是正报。言“安乐国”者,无八苦,故名“安”;无三毒,故名“乐”;法王所统,名为“国”。

愿文开初是一首归命请加的偈颂,偈文的前两句是“归命”,稽首即归命之义;后两句是“请加”,即请求诸佛慈悲加持,令愿主顿开佛慧,所述愿文法义冥合佛意。

撰述发愿文的开始必须先归命于佛,目的是求佛印证愿主所述法义是否正确。“稽首”是礼佛的仪式,即五体投地,头磕在地面上,并稍作停留才抬起来(稽,停留意)。在古代的跪拜礼仪中,稽首表示至极的恭敬。

“西方安乐国”是依报,内含无尽的庄严。“接引众生大导师”是正报,特指西方教主阿弥陀佛。西方净土被称为安乐国,这个国土名称是根据其内在特质及功能而建立的:西方净土没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故称为“安”;西方净土没有贪瞋痴三毒烦恼,故名为“乐”。

然我等众生于此世间常在痛苦、恐惧之中,身心不安,又由于有三毒烦恼,患得患失,所以心缠忧愁。西方净土是阿弥陀法王所统,顺应我们世间的概念,就称之为“国”。但这个国与我们世间的国有本质上的不同。西方极乐世界既没有世俗的国王,也没有所谓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类机构,只有阿弥陀佛作为法王来统领,一切都为修道而施设,就将这称为“国”。

【注文】

言“接引”者,众生没在苦海,佛以智手接之令出,著于五欲,佛以种种乐事诱之令离,故曰接引。言“导师”者,导人以正道也。众生颠倒,以苦为乐,以邪为正,不知出要。佛为分别娑婆是苦,西方是乐,令起欣厌,发愿往生,故名导师。外道不知邪正,妄立宗徒,是师非导;声闻能出三界,不化众生,是导非师;菩萨能化众生,虽是导师,不名为大。唯有弥陀世尊乘大愿船,入生死海,不著此岸,不居彼岸,不住中流,而导众生到于彼岸。如是利益遍于十方,尽于三世,无暂休息,是故独称为“大导师”也。

“接引”,这是净土法门的一个核心概念,阿弥陀佛就称为接引佛;接引也是一切轮回众生内心中最深切的宗教需求,阿弥陀佛顺应众生这种内在需求,称性发“临终接引愿”(第十九愿)。众生在生死苦海中头出头没,靠自力无法泅渡登岸,阿弥陀佛便以智慧之手援接苦海漩澓中的众生,安置于大愿船上,令其径登极乐彼岸。这就是“接”的含义。“引”则有诱引义,有引导义,业力凡夫贪恋、执著色声香味触五尘之欲,阿弥陀佛就以西方净土的微妙五尘种种乐事,来诱引其离开娑婆秽土。二义相合,就称作“接引”。

“导师”意谓导众生以正道。我等众生因无明烦恼所覆蔽,所以都是迷惑颠倒的,所见的一切都并非事情的真相,由于有遍计所执性,生无量起颠倒见。比如这个世间很痛苦,但我们待久了,非但不觉得痛苦,反而还以苦为乐;这个世间很多哲学、外道宣扬的都是邪知邪见,然而我们听了却认为正确,以邪为正。

我们生生世世受五欲六尘熏染,遭受众苦,却生不起一念出离之心,就好比一个关在牢房里的人,开始还有些不适应种种限制自由的条规,后来却渐渐习惯了,最后竟然爱上这个不自由的牢狱。若宣布他可以出狱,获得自由,他还不想出狱,被奴役惯了反倒不适应自由了。正因为如此,也就感召不到出世间的正法,于是无法得知出离三界牢狱之法。如是颠倒众生,实在是可怜悯者!佛以悲悯心施设净土法门,就是为了救度这些迷惑颠倒的众生。释迦牟尼佛更是以大悲愿力惊入三界火宅,向我等一一开示真相:娑婆世界是痛苦的秽土,是火宅,是茅厕,是牢狱;西方极乐世界是安乐的净土,是清凉池,是大涅槃的常乐我净,是一切众生本具的性德,是一切众生的故乡风月。释尊为众生揭示这个浊恶世间的五恶、五痛、五烧,以折伏的方法令吾人生起厌离之心,又以慈悲梵音开示极乐世界无尽的依正庄严,用摄受的方法令我等生起欣求净土的心。只有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妙善心生起,才能发起往生净土的恳切之愿。由于佛能够引领众生出离三界火宅,念佛生彼乐邦,故称之为导师。

世间法中也有些可以作师的,但这些人 “是师非导”。比如外道并不真正了解邪正是非,但也能够建立某个宗派或某种哲学体系,并广收徒众,宣讲自己的那套理论和教义。虽然他们能言善辩,自成逻辑体系,从名义上来说也可以被称为师,但是仍不能称为“导”,因为其所构建的理论、教义等并不能引导众生趋向解脱正道,仍然滞留在三界轮回之中。声闻则“是导非师”。他们自己能够出离三界,了脱分段生死,因其有能力导众生出离三界,所以可以被称为“导”。

但声闻并不是“师”,因为他们只是求自己得解脱,并没有发起教化、普度众生的大心。进一步而言,菩萨虽然有慈悲心,也发了教化、普度众生之心,可以称作导师,但由于尚在因地,无明烦恼还未断尽,福德、智慧亦未究竟圆满,不能广度一切众生,所以不能被称为“大”。

唯有阿弥陀如来乘着四十八愿的大愿船,入十方无尽生死之海,不著烦恼此岸,不居涅槃彼岸,亦不住中道之流,而恒驶大愿船,不疲不厌无间断地运度十方众生出离苦海。阿弥陀佛的大愿是从般若空性、中道了义中生起的,无住、无念、无相、无作。虽然无住,但是又随众生的需求而住;虽然无心,却以众生的心为心;虽然无相,又能显现种种形象度众生;虽然无作,由慈善根力,法尔大作度生佛事。

由此,阿弥陀佛就能导引九法界众生从生死的此岸抵达解脱的彼岸。而且这样的利益“遍于十方,尽于三世”,不是仅在一个刹土,而是横遍十方无量无边微尘数的刹土,不仅于现在时,乃于过去与未来无尽劫数,悲心甚切,无有间断,无疲无厌,广度十方三世一切沉沦苦海的众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唯独阿弥陀佛才能称为“大导师”。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汇三乘五性,同归净域

汇三乘五性,同归净域。导上圣下凡,共证真常。 净土法...

没有众生,一切菩萨不能成佛

一切菩萨成佛,他的依据就是众生。没有众生,一切菩萨...

只要遇到了净土法门,就没有空过的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昙...

不要攀缘,要远离名利,老实念佛

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若梦,魔...

用几十年的苦难,换取永远的解脱

人生的晚景是凄凉的,不管你是鳏寡孤独,还是子孙满堂...

昌臻法师《重温印光祖师偈语的体会》

一、学佛的目的,是真为生死。了生死的捷径,是念佛求...

三种层次的念佛人

我们可以这样讲,从一种愿力来取代业力的角度,我们可...

为众生为三宝做事,哪会耽误你的往生呢

如果德亮法师不能往生,大概我也没什么希望了。是吧?...

文殊菩萨心咒

文殊菩萨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谛d...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佛陀让众生知苦乐法,走解脱之路

我等众生骄慢、刚愎自用、愚痴颠倒还自以为是。佛陀有...

法布施里面最大的功德

用净土法门来劝勉众生,这是法布施里面最大的,于是功...

如何才能控制梦境

问: 弟子在受戒后,晚上做梦杀了一条缠在自己身上的...

学习净土经论要老实 要做钝功夫

我们在净土经论的学习当中,要老实。怎么样老实呢?比...

【佛教词典】五具足

五种供佛的器具,即花瓶一双,蜡烛台一对,香炉一个。...

【佛教词典】草疏

(杂名)禅林所用之疏,多为四六体,有时为散文。是谓...

净界法师:三皈五戒开示

阿弥陀佛,请放掌。我们简单讲几句话,因为待会不能过...

【佛学漫画】我有明珠一颗

我有明珠一颗...

诵地藏经与念佛

你让我看看你的修学日记,我浏览了一下。从字里行间流...

芒鞋布衣

有一次,世尊从舍卫城到吠舍离,在路上他看到一些弟子...

临欲终时,阿弥陀佛往此人所令其得见

【原文】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当为汝演说西方安乐世界...

地藏菩萨的无量无边功德

地藏王菩萨是八大菩萨之一,也是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如来...

父母在家,如同活佛在堂上

孝顺不能等!父母在家中,就如同活佛在堂上;如果连眼...

宾头卢颇罗堕尊者的故事

宾头卢,此云不动,名也。颇罗堕,此云利根,姓也。别...

想学《楞严经》,要先放下这些

你要想学《楞严经》,放下识心,放下一切执著。就像一...

工作很忙,如何定早晚课

问: 弟子在医院工作,很忙。请开示:如何定早晚课? ...

从十个方面说明过午不食的利益

第一个方面,人体新陈代谢是凌晨四点钟开始就加速,一...

星云大师《无常的可贵》

人是宗教的动物,人生只要有生死问题,就一定要信仰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