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人法圆融才能够行于中道

净慧法师  2018/11/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人法圆融才能够行于中道

打七以来有不少人递了一些条子,提了一些问题,也谈了一些体会。总的来讲,在念佛那边,比较注重事相,事相方面有障碍,不能够圆融;在坐禅这边,又偏重于理的方面,与事相有时不能够圆融,各有侧重。

另外从总体的情况来讲,男众往往多侧重在理上,在事上不能够圆融,女众又在事上比较注重,事与事之间又有障碍。还有一种情况呢,文化层次较高的知识分子,往往在理上容易走入一种空洞的状态,文化层次比较低一点的人,修行比较认真的人,他在事上很注重,但是在佛理之间不能够彼此融会贯通。

学佛修行圆融很重要。圆融就是讲每件事物都有差别性和平等性,也就是说每个事物之间,都有其特殊性即个性,那就是差别性;又有它的一般性即共性,那就是平等性。个性与共性之间,差别性与平等性之间,往往不能够做到圆融。

圆就是要承认每一法都有差别性,融就是尽管各有差别性,但又有平等性;圆就是每个事物都应该在它本身的范围内法住法位,融就是每一个事物不是孤立的,相涉相即。

总的来说,我们学佛的人,要在两个方面做到圆融,一个是人,一个是法。

人与人之间,自与他之间,应该要圆融,就是要认同每一个人,有他的差别性,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够融。

圆融不是一个事物取代另一个事物,一个人取代另一个人,而是彼此相互尊重,然后才能够相互融那才叫圆,那才叫融。法与法,事和理,事与事之间也是这样,每一事每一法都有差别性,在承认其差别性的前提下来融,而不是以事来废理,也不是以理来废事。

这样你在理上认识得很透彻,从理上来讲一切法缘起无自性,一切法从本质上来讲是平等的。从本质上讲,佛与众生是平等的,烦恼与菩提是平等的,生死与涅槃是平等的,这毕竟是理上的事情。那么在事上,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要让烦恼即是菩提,“即”可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怎么样才能“即”得了呢?“即”不是当下等同,上根利智的人即可以当下等同,像我们这些薄地凡夫,即使你能够在见地上当下等同,但是七识里的妄想烦恼活了,一事当前,不是菩提在做主,还是烦恼在做主,你还是“即”不了。在理能等同,在事上就等同不了,生死与涅槃亦复如是,所以要承认事的差别性。

我们做功夫就是要在差别性上做功夫,平等性是见地,差别性是功夫,要把差别性和平等性真正地等同起来,这个过程还很长。

差别性就是我们众生和佛不同,平等性就佛与众生没什么不同,两者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实际上是圆融的,是圆融又有差别。消除众生与佛之间的差别性,就是我们用功修行的根本目标。

我们修行不能凭空捏造,不能说空,不能在空中建楼阁,一定要脚踏实地的来做。不脚踏实地的来用功就会成狂妄,一旦狂妄以后就不可救药了,他觉得没什么行可修,没什么戒可持,现在就是佛了,跟佛一样了,那样的人实在是不可救药。

我们在理上要明白,在事上要认真,这才真正叫圆融。圆融不是一个代替一个,不是一个吃掉一个,而是要在法住法位的前提下,相即相入。学了佛法的人应该是容易懂得这个道理,要说不好懂,什么叫“相即相入”,和天书一样。

所谓“相即相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一事和彼一事之间都有给对方提供存在、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完全孤立的事情,这就是缘起法最基本的道理。

从缘起法的角度来讲,一切事物都是相即相入,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水的成分同时也住着地、火、风,风的当中也同样有地、水、火,一个事物绝不会是孤立存在,不会是纯而又纯的,纯而又纯的事物是不会存在的。

学佛千万要记住,不能在法与法之间、事与理之间、自与他之间,起种种的执著障碍,不是强调到事一边,就是强调到理边,总不能圆融无碍。

强调事一边去了,供了十尊菩萨,我烧了一支香,这一支香究竟供给哪一尊菩萨呢?心里有了疑问,在心里面得不到平衡。他竟然以一个凡夫的见解去衡量佛,以为这一支香供了阿弥陀佛了,就没有供药师佛,供给药师佛了,释迦佛又没有。他竟然这样看问题,他不知道佛佛平等,法法无碍。

偏执在理上的人,既然我与佛同,既然在究竟的理上,佛和众生都是个假名而已,那么还有什么佛可拜呢?就不用拜佛了。这也是一种偏执,这个东西非常害人,所以说“宁可执有见如须弥山,不可执空见如芥子许”。因为你执空见如芥子许,你就断了善根,断了善根,那就不可救药。

今天讲圆融,要从人方面自他圆融,要从法方面理事圆融,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修行不至于偏在哪一边,而能够行于中道。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四大本空无有我,一身自重不干人

我们都知道,修行人首要的条件就是要看得开、放得下,...

业障并不是障碍我们的关键

其实我们不能怪业力给我们痛苦,业力它只做了一件事情...

禅的最高境界是不着相

禅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著相。所谓不著相就是看空世间一切...

我们的执着不同,就带动了不同的人生

从五蕴当中的执着,你可以把人分成三种人:第一种人是...

人生在世那叫业力的释放

一个人,落入因缘法的时候,会产生我、法二执。我、法...

高僧大德对夫妻情爱的开示

一般守五戒的佛教徒,尤其是净宗的同修们,一定会深自...

婚姻的美满之法

有一个女众结婚十年,她觉得生活一向挺安逸,挺好的,...

这三个加在一起,人生就无解了

第二念以后,就落入了分别变,我们看看这个怎么从「因...

佛说疗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疮、青春痘等等) 佛说疗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卷上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

晚课(暮时课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龟兹三...

龙舒增广净土文

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

修慧要有深厚的福德因缘作基础

学佛就是向佛学习,学习佛是如何觉悟的。佛就是觉,《...

怎样使自己的气息调柔

在禅修当中,每天要注意的一件事就是怎样使自己的气息...

命运并非不可改变,关键是用对方法

我们天天在此禅修、静坐,目的就是为了要改变自己。修...

禅是清凉自在的享受

禅是清凉自在的享受,是超越一切对立的圆满,是脱离生...

【佛教词典】世俗正见及世俗正智

【世俗正见及世俗正智】 p0516 发智论七卷十三页云:云...

【佛教词典】中立

(?~1115)北宋僧。明州鄞县人,俗姓陈。赐号“明智...

吃肉无异于间接杀生与慢性自杀

小时侯,我于沿海乡镇长大,伙食中,虽少肉,却多鱼。...

寺院过堂仪轨及意义

在斋堂里,不可在中堂走动,保持安静,关闭手机,端身...

五戒表解

杀戒 释名 断命曰杀,有情曰生。...

想要长相庄严,就要多诵大悲咒

诵大悲神咒功德不可思议。那天有人问师父一个问题,说...

印光大师在报国寺闭关的故事

面对佛教衰微、人伦败坏,天灾人祸频繁,人民水深火热...

习气少一分,即工夫进一分

原文: 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习气少一分,即工...

「向上看」认清自己的目标

有一位水手,第一次出海时就遇到了可怕的风暴。年轻的...

真正的慈悲是没有分别心的

从前,一个名字叫长安的人住在印度的一个小村落中,长...

对现在的三宝很失望,保证你来生会更失望

我们现在的时代是什么?叫减劫,诸位知道吗?我们的劫...

为解脱而行布施

《大庄严论经》中马鸣菩萨提到,布施,应当是为了得解...

用宽容和爱心去化解怨恨

一家公司的老板正在气头上,他对公司经理大声呵斥。...

一美元的智慧

你懂得禅的智慧,任何时候你都可以用,随时随地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