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培养自己心灵的力量

净界法师  2013/12/1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培养自己心灵的力量

佛教对人生的解释,它主要依止的理论就是建立因缘观,说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那么为什么会有生命现象呢?就是说,宇宙万法本来是不存在的,《楞严经》说,本来是毕竟空的。那么为什么地球上会有这么多的生物呢?因为他过去生曾经依止他的心念创造了一个因缘,那么这个因缘现在成熟就现出了他目前的果报,他可能是一只蚂蚁,可能是一只狗或者是一个人等等,那么等到这个业力释放结束以后,他这个果报就消失掉了,所以我们的生命是由因缘来支持的。因为我们有无量无边的因缘,所以因缘的相续就造成我们有情众生的生命的相续了。

所以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在对因缘的观察,有两个不同的差别。如果从道理上来看,我们在观察因缘是分成过去,现在,未来这三块来分成两重因缘,就是过去跟现在,这是一重因缘,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这是一个因缘;第二个因缘就是今生跟来生,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又是一种因缘。所以从道理上来说,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体,都具足了这两种因缘。这个是从道理上观察,但是实际上从修行的角度,我们不这样看,因为这样看太复杂,

从修行的角度,佛陀在经论上的指导,就是一个修行有观照力的人,他把因缘不分成过去现在未来,他分成内外,就外因缘跟内因缘,什么叫外因缘呢?就是生命的结果,只要这个东西跟结果有关系的,都叫外因缘。比方说你会生长在什么样的家庭?你长大以后会跟谁结婚?你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你今生的成就有多大?只要跟生命的果实有关系跟结果有关系的,这个因缘只有一句话就可以解释,叫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因为当你看到外在的环境的时候,那是一片已经成熟的水果。可能这个水果有甜酸苦辣,但这个水果,只要你到了五十岁,这个水果都长得差不多了,很难改变了,这个水果已经成熟了。

所以佛教的思想,它的因缘观,他是先知命而认命,这个很重要。很多人一学佛就要改变命运,这个是错误的。佛教的第一个思想是先看到外在的结果,佛教都先讲结果,再讲过程,佛陀讲四谛苦集灭道也是先讲结果,就是说,我们面对我们今生的生命是先求认命,你才能够来顺受。你不认命你的心就躁动不安,你就会抗拒。

所以学佛人第一件事,你要接受命运,你不能抗拒命运,不管你同不同意,你满不满意,先接受它,你才能够利用你今生的资源去创造来生,如果你一直排斥今生,你就毁了你的来生,这就是借假修真的道理,所以当我们学佛以后第一个我们要接受今生,不管这个今生的生命体你满不满意,但是这是你唯一的希望,因为你要创造来生就从这个地方开始。

所以佛教的修学,当我们看到外面的很多很多的水果树的时候,充满酸甜苦辣的时候,第一件事情我们知道,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都是我过去的业所招感的,我没有二话先接受它,然后你才有希望,因为你才能够安定下来。所以佛教第一个思想不抗拒命运,佛教都是逆来顺受的,没有一个人抗拒命运的。那么当我们接受命运的时候,我们已经踏出了第一步,就是接受我们的过去,我们承认我们的过去。

第二个更重要是开创未来,这个就是你内因缘。外在的因缘是充满了果实,内在的因缘是一片的土地,都还没有开始种,你有很多发挥的空间,就是心灵的力量。外在是一种业力的主导,那是你做不了主的,但是你内心的世界在你死亡到来之前,你有无穷的希望。你可以把种子种下去,来生就马上受用得到。

所以我们现在一个人最大的盲点在哪里?身为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说我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去注意结果,这个错了,因为这个是不能改变的,我们只花了很少时间去经营我们的心地法门,这个是错误的,这个是错用心。所以这个人生就是一代一代的一直错下去。

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结果要放弃,我们只重视过程,因为过程是操之在我的,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人生,是你可以决定的。你今生的成败得失,这个是前生就决定了,当业力成熟的时候,当它形成水果的时候,一种果报的时候,你不能改变它。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修行者,他会慢慢的把心收回来,他知道这个水果已经成熟了,不能改变了,所以我开始要去创造我的来生,开始在心地上下功夫,开始培养自己心灵的力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心总是被烦恼围绕怎么办

问: 每天茶饭不思就是不开心,总是被烦恼围绕怎么办...

心灵的财富

宗教导师们总认为人类的幸福,并不在于感官上的满足与...

【推荐】佛珠掉了,佛心仍在

作为寺院的住持,也就是佛法的弘传者,身边总有一些弟子...

修心养性的九大疗法

对待生活多一份宽容和理解,我们的生命中就会多一些阳...

内心是最好的龙穴

佛教对于世间万象,都有深入的观察,了知天有天理,地...

心不要活得太表面,要能够更深层

我们在心中能够受持常住两个字,就能够远离三恶道。常...

真正的幸福,是心灵的富足

英国莱斯特大学在2006年公布「世界幸福地图」,台湾在...

【推荐】心地行为决定其相貌

譬如慈善有德之人,心地行为,悉皆正大光明,故其相貌...

【注音版】大方广佛华严经(81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晚课(暮时课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龟兹三...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不起分别心,是故当处最吉祥

若当下不分别,当为最吉祥。我持咒的时候,不起分别心...

思恩图报,青年本责

【原文】 吾人眼耳鼻舌、四肢百骸,皆由父母生养而来。...

莲池大师除夕日开示

【原文】 除日① 古人以除日当死日。盖一岁尽处,犹一...

乐于睡眠的二十种过失

《大宝积经》中,佛陀对弥勒佛说:应当观察喜欢睡觉的...

【佛教词典】有勇决法

【有勇决法】 p0545   瑜伽四十三卷十二页云:若所说...

【佛教词典】二种愚

【二种愚】 p0023   杂集论七卷十六页云:问如经中说...

圣严法师《在网络的虚幻中体验真实》

佛教是非常重视实验、实证和亲身体验的,是从生活与心...

用功办道这件事,心要细,胆要大,气要刚

你们听《楞严经讲义》,你们应该把这个讲义销归自心,...

【推荐】圆泽禅师的轮回故事

在唐朝时,有个居士李源,他父亲因为安史之乱,被杀了...

真正的大福德资粮是靠继承得来的

净土法门是大乘终极之门,确实大乘小乘不可同日而语。...

执我与离我

修法从身求者,犹如泥里淘金,煮黄沙求浆粥,无一法可...

圣严法师《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现代社会由于物质文明过度蓬勃、结构变化太快,造成人...

净宗大德彭际清居士

彭际清(1740~1796),名绍升,字允初,号尺木,又号...

学道之人,虑宜远,思宜近

虑宜远,思宜近。我们在做计划的时候,要有一个远大的...

打坐完有这两点需要注意

前面是讲调心调息,现在看调身。 然后微微动身,次动肩...

【推荐】临终前还的东西越多,走的时候就越轻松

切莫把十界的依他作本然。我们不要把十法界的因缘果报...

印顺法师:为在家居士说法

佛教的信徒,可以分为两大类,就是出家与在家的分别,...

乃至十念,也包含平时的信愿称名

乃至十念,一定要谈这种深信切愿的人,一定是念很多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