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分粥的启示

宽运法师  2014/06/0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分粥的启示

自从佛陀创教后,僧团逐渐形成独特的组织和制度,传入中国之后,东晋.道安大师制定了中国佛教第一部僧制亦是清规的《僧尼轨范》;到了唐代又有百丈怀海禅师创立了《百丈清规》,于是丛林便有了在日常生活、修持、行事准则与语言表达上,可兹依循的禮仪规范。

中国的僧团因此走向制度化、合理化的僧伽生活。例如明定四十八单职事,各司其职,使得寺务运作组织化、系统化;又订定各种修持行仪、日用轨范等,使得僧众具足威仪,心不放逸,身不踰矩。尤其设立住持一职,領众熏修,综理寺务,丛林规模于焉建立。可惜《百丈清规》一书历经时代更迭,今已散佚。现行通用的《敕修百丈清规》,是元代江西百丈山住持德辉大师奉敕重新编修的。

在融和原始戒律与现实生活而制定的清规之下,千百年來,佛门中人以典雅的丛林语言与行止待人接物,一直维持着僧团的清净与和谐。由此可见,制度、禮仪与规范之重要。而僧团内的僧人,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互相影响,互相启发,教人反省,值得深思;就好像以下的例子:

觉严老法师最近接纳了五个年轻弟子,他们来自各地,出身也不尽相同,习惯、爱好、性格差异也很大。这五个弟子自从进入佛门剃度为僧后,修行念经还算是认真、虔诚的,但自私自利的旧习依然没有根除,比如好占小便宜,斤斤计较,唯利是图等,常常因为一点小事争吵不休,尤其是在吃饭、分菜的问题上,更是矛盾重重;由于当时寺内经济困难,粮食甚少,蔬菜也不多,往往因为谁分得多一点、谁分得少一点而起争执,闹得不可开交。

于是觉严老法师便把五个弟子唤来,慎重地对他们说:「你们因为吃饭的问题常常争执,不但破坏僧团的和合,而且浪费很多的时间,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从今日开始,你们自己想想有什么好方法来分粥,令到大家都觉得是最好、最公平的,以后我们就以这个方法来实行。」

五位年轻比丘一起议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先试行第一种方案:选出一人担任分粥工作。没过几天,发现这位分粥法师碗里的粥比其他四人多出很多,大家都认为他不公平,于是就换了另一位法师来分,其结果也和第一位法师一样——他自己的粥最多。这个方法显然是行不通了,唯有停用。

大家只得推出第二种方案:五人轮流分粥,每人负责一天;以为这样就每人都有分粥的权利,人人都平等了。可是,每天只有一个法师吃得挺饱,其他四个皆不满意,所以这个方案很快也被取消了。

于是,第三种方案诞生了:大家推选一个最老实、最厚道的法师主持分粥。头两天还算公平合理,分粥均匀,人人的碗都一样满,大家挺高兴的;但是好景不常,没过几天,发现平时和他关系最友好的法师碗里的粥较多,而他自己的粥也多;因此,这个方案也是不行的,只好再次被推翻,重新寻找更好的方案。

第四个方案应运而生:一个人分粥,一个人监督。开始时很顺利,分粥平等,皆大欢喜。三天之后就露馅了——分粥的法师与监督的法师意见分歧,先是吵架,接着恶骂,最后动手打起来,就连粥勺子也当做武器抡起来了,结果头破了、流血了,锅里的粥都撒了,大家都喝不上,五个法师饿肚子了!

无奈之下,又想出了第五个方案: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要求分粥者分完给别人最后才分给自己。分完粥后,就会发现——这五碗粥是一样多的,不存在谁多谁少的弊端了。这种方法分粥,人人认可,大家都感觉到:公开、公平、透明,没有偏差,没有意见,没有私弊;而且开始反省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寺院的粮食很多时候都得依靠十方来供养,如果心存自私的想法,所谓「三心未了,滴水难消」,又怎对不得起师父、对得起斋主?从此大家也就少计较、多做事,一团和气了。

世人、世事就是这样,凡事先考虑别人才考虑自己,把别人放在前面,把自己放在最后面──把「自我」放低、放下,自然能逐渐减轻甚至是消除自私、自利的想法和做法,如此,所有的纷争、分歧自然也就消失,不但僧团内可行,社会团体、组织里亦复如是;有了既定的方案、规范,就能使人人循规蹈矩,有所遵循,避免矛盾,免生是非。小至一个家庭,一个小区,一家企业;大到一县、一市、一省,甚至一个国家,有了合理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自然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从而达致和平世界、和谐社会的最高目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宽运法师文章列表

肉身之躯,扼缚痈疮

要常常观照自己这个身体,这是五欲享受的主人。这个身...

随缘度化、无我、法布施

信佛,种福田了生死,这叫自了。三宝弟子,信佛,不仅...

白昼举烛

古时候有一位梵志,通达多种经典,很有学识,是位颇具...

心存敬重,不轻未学

心存敬重不轻未学 人通常自命不凡,也因为自以为不平...

我慢高山,法水不入

在修学佛法上,我们常说:我慢高山,法水不入。 这正是...

究竟是谁在烦恼

我常说: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没有事。这是说,如...

如何靠自己?健全自己?

一般人都是心向外求,一心只希望别人帮我,只要求国家...

虚云老和尚《皮袋歌》

皮袋歌。歌皮袋。空劫之前难名状。威音过后成挂碍。三...

右绕佛塔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大般...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大势至菩萨所修念佛三昧之内涵

我们看壬七,势至观根大。这个根大跟前面的根大是不大...

佛陀是如何来统理大众的

处众能伏说,远离二杂染,无护无忘失,摄御众归礼。 这...

沈家桢居士《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方法及证悟过程》

第一段 观世音菩萨宏愿解脱一切众生的痛苦。自古以来...

不要小看这五分钟、十分钟,三年下去就不得了

在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出一个观念,它说初学者修学...

【佛教词典】法师十德

(名数)华严经十地品中第九善慧地之菩萨,修行一切功...

【佛教词典】灯笼

(物名)佛在世时僧房燃灯之具也。后为佛前之供具。毗...

是珍珠终归会发光

有一个自认为在学修方面都是全才的小和尚,到各地寺院...

心量越大的人,越能成就大事

我们要在生活当中体验什么是发菩提心。自己真正发了菩...

一位女居士写给女儿的信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的愿望。在如今以分...

修行人要放得下丢的开

不管他人说长说短,说是说非,用功得有主宰,有主宰有...

情执是苦恼的原因

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人类所...

不能离开事相来谈事外之理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句经文当下令我...

谈「苦」

许多人不了解佛教,认为佛教太重言苦,把人生说得苦不...

打坐的基本方法

打坐时首先要选择僻静的地方,远离愦闹和纷扰,在家可...

菩萨有七事利乐一切众生

谓菩萨为利乐一切众生,示现于世间,而做善友,劝发诱...

三世因果,有时候我们看不出来

「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

心里放不下是自己没有智慧

心是人的主宰,具有很大的力量,所以,我们应该随时随...

香积厨中出高僧

禅宗历代祖师都主张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皆是修行,而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