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生命中的三大福田

寂静法师  2016/01/1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生命中的三大福田

财富来自于哪里?来自于给予。当我们恭喜别人发财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自己也发财了。当我们不欢喜的时候,给予别人一点欢喜,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就变得欢喜了。用佛法说财富就是从福田中诞生的,“福田”一词,在传统文化中就是指德,在物理学中就是指能量。佛法中常常说到福田,福田的意思就是像田地一样会生长出福报,比如,财富就是从福田中生出来的。佛法谈到了生命中有三大福田:

第一大福田,就是报恩福田。父母就是我们的大福田,如果我们没有福田,就好像农民想收获苹果却没有田地一样。所以一定要有田,田的意思就是生长万物,地的意思就是承载万物。我们这颗心又叫心田,也叫心地。因此看一个人有没有福,就要看他对父母孝不孝顺。父母就是我们的根,就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如果我们把生命的源头堵住了,就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不是有没有福德的问题,而是整个生命都将没有。

《地藏经》中说道,“若遇悖逆父母者,说天地灾杀报”。其实不是天地灾杀报,而是自己灾杀自己。天地,指的就是自然规律。就像一棵树没有了根就会死掉一样,看起来是因为太阳把它晒死的,其实是因为它自己没有根吸收不了水分干死的。所以孝道在我们生命中十分重要,我们宁愿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去感恩父母。

我们生命中所得到的一切,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去感恩父母。比如我们教孩子吃到好的食物时,第一个感恩谁?不是先感恩食物,也不是先感恩农民,要先感恩嘴巴,没有嘴巴怎么能吃到食物呢,那嘴巴从哪里来?从父母那里。我们身上每一块肉都跟父母有关系。比如,我们坐一辆高级的车感觉非常舒服,但是没有父母哪里来的屁股,没有屁股怎么能坐在好车上呢? 再比如,有些女性每天照镜子觉得自己长得很漂亮,但是没有父母她们怎么能漂亮呢?

没有父母,我们怎么会有福报呢?没有父母一切都会消失,但是我们往往把我们的根忘记了。就像没有根的树会长得很空洞,根扎得深的树会长得很茂盛。我们有了根才会有福报,根越深福报才会越多。所以我们要常常意念自己的父母,当发工资、发奖金、生意红火的时候,我们要第一个想到父母。

第二大福田,就是功德福田。功德指的是圣贤,我们要礼敬一切圣贤,学习他们的一切规律、真理和智慧,这样做就会产生一种功德。因为在佛法中讲道,圣贤就是功德。当我们跟功德大的人连接之后,功德就会传递过来。

就像高压线一样,当我们搭一根线连接过去的时候,如果它有一万伏的电压,传过来就是一万伏电压。佛、法、僧,还有圣贤大德,就像是发电站,我们要多去供养、连接。所谓的供养不是传统的供养——给钱给物,当然这样也没用错,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他们的思想传播和发扬,这才是最好的供养。

第三大福田,就是慈悲福田。慈悲福田又叫做贫穷福田,我们要升起慈悲心,去帮助那些贫困苦难的人。比如,国家有地震之类的灾难,我们就要为那些灾区的人做一点什么。再比如,过年的时候,看看我们的周围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人,就去帮助他。

如果我们的公司赚了一千万,就可以用二十万去关怀左邻右舍效益不好的公司,这会积累非常大的福报。其实,很多人对财富没有觉醒,赚钱到底要干什么?他们认为是累积数目。其实钱是拿来产生作用的,比如,手机是用来打电话的,不是用来保存二十年的。生命也不是要长生不老活一万年,如果活一万年不起作用,就白活了一场。

比如,我们不买一万块的LV包,把钱施舍给社会上贫穷的人,这就是舍钱,这就是发财。一万块,买一个包就没有了,我们只能拿包炫耀下,但之后还会空虚,感受不到高级的幸福。再高贵的奢侈品对生命不会造成改变,就好像给蚂蚁的窝弄鳄鱼皮镶钻石,蚂蚁还是蚂蚁。而当我们布施的时候,就会有富有的感觉。我们一定要记住富有的感觉,因为贫穷的感觉是对生命最大的伤害。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寂静法师文章列表

培福修福的十个法门

第一、孝亲 百善孝为先,所以孝亲为修福第一要务,人...

【推荐】人的福报,来自仁厚包容付出

人的福报,来自仁厚包容付出。慈航法师是民国时人,他...

比罗陀守德招福

佛陀时代,有一位名叫修陀罗的长者,拥有无数的财富,...

得人身感天福的行为规范

人天福有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

佛教有「夫妻相克」的说法吗

古代民间女子若是婚姻不好,尤其是夫死再嫁、寡居等,...

【推荐】只要你愿意念佛,你就不需要修福报了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

佛门里的财神爷

人们求财富,大都会去拜财神爷。那么,财神爷是何圣何...

天天都在等福报,那你永远是苦难者

为什么说诸菩萨不受福德呢?要知道,诸菩萨众是自觉觉...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大般...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人生因选择而精彩

有人说,人生就是由一个又一个选择组成。的确,我们每...

遇到问题先要消除自我意识

接下来就谈到真妄的问题了。善恶是基础,真妄的问题就...

珍惜暇满人身

一、暇满的体性 暇是闲暇。脱离了八种无暇,就是所谓的...

有修行跟没修行的人,差别在哪里呢

持戒也是一样,你经常忆念你的戒体。因此当你受完戒之...

【佛教词典】不善学沙门

【不善学沙门】 p0330 瑜伽八十卷十二页云:复次云何不...

【佛教词典】住相

【住相】 p0659   大毗婆沙论三十九卷五页云:问:诸...

【佛学漫画】四重恩

能在无恩处,依然感受到生命恩典的人,无论遭受多大的...

今生忍耐,报尽即生西方

那些在修行路上曾有过的障碍,其实没什么大不了,我发...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

慈悲的复仇

禅海从前是一位武士的儿子,一次到江户游玩,做了一位...

很恐惧死亡,该怎么办

问: 妹妹身体不好,总恐惧死亡怎么办?为什么她放不...

人如群牛

在《法句譬喻经》中有这样一个公案:往昔佛陀曾在王舍...

南海普陀山灵感故事三则

普陀山自从开山以来,已有一千多年,从没有听说过什么...

圣严法师:为什么恋爱有时会变成由爱生恨

问: 有人谈恋爱如胶似漆,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

三种情形来判定业的轻重

藏教的思想认为,现象界的这些差别主要是业力。万般皆...

《古文观止》中的十大人生启迪

《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历...

对别人产生反感厌恶,是我们过去的恶业所感召

外在的境界都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折射。佛教中说,依报随...

处理和化解烦恼的方法

古代禅师提到对治烦恼时,常用断和转这两个字。我们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