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2016/05/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人世间最无私的就是父母的爱,人世间最难以报答的就是父母的恩,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敬父母。

人来到世上,随着自己的长大,耳闻目睹父母脸庞从年轻变憔悴,头发从乌黑变白发,动作从敏捷变缓慢,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一个人如果晚年境遇凄凉苦楚,缺乏关心和瞻仰,那是晚年人生的最大的不幸,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可谓至理明言。

父母把宝贵的生命给予了我们,也总是将最好的留给了我们,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其实老人图得并不多 ,一句简单的问候:爸妈今天还好吧;一点小小的关心:给爸妈带点可口的食物。常回家看看,聊聊过去,说说现在,这是多么温馨的一件事啊!不管你走多远,飞多高,父母永远是你的航空母舰,不管你年龄多大,职位有多高,只要父母健在,在他们眼里永远我们都是没有长大的孩子,不是吗?

记住: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人生有两件事不能等,一是孝,二是善。

惟有孝行善行,自己的德行品行才能魅力你的人生。常回家看看父母,父母住在哪,就是我们的家,哪里就是我们永远的驿站纵使我们浪迹天涯海角,心却永远也走不出那个家,而且父母也定会驻守在家门口,对我们跷首以盼,常回家看看,即保持了亲情又体现了孝心,还延续无止无尽的爱;常回家看看,一份真情赢得父母更多的关爱, 这样点点孝心也教会子女做人的道理;最终受益的将是你自己。

每个人都需要关怀,常回家看看,就是对老人的关怀和爱,这无疑是一种人生修养,是一种敬老的美德;常回家看看,让年迈的父母感受你的赤子情怀。

父母是天下最伟大的人,为了儿女心甘情愿地付出一切,那么我们做儿女的有什么理由不孝敬父母呢?要记住父母是世界上对你最好的人。

古人说:如果一个人对父母无情,那他就是世界上最不可交的人。人们常说:养儿为防老,孩子长大成年后回报父母就应该是理所当然。每次从家里离开的时候,看看为我们送行的父母,都情不自尽地流下热泪。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我们也要懂得回报,多关心他们,没有时间去看,就打个电话问候,儿行千里母担忧啊,不要让他们太牵挂。

我爱我的父母,也爱天下所有的父母,祝愿父母们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晚年平安幸福。

朋友,爱情可以重新再寻觅,但生养我们的父母却只有一个。要倍加珍惜,倍加珍重。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可是现在有些人虽然有了自己的孩子,却把生他养他的父母抛到九宵云外了。现在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受的教育程度也提高了,但却有一大批人的素质下降了,人心都是肉长的,老人毕竟是老人,所受的教育程度、文化背景和年轻人不一样,所以就不能对老人说话和做事进行挑剔。人都有双重父母,做儿女的都有赡养的义务。

现实中有些人就不一视同仁,对自己的父母好,对对方的父母却是另一副面孔,试想,你对对方的父母不好,反过来对方对你的父母也是不好,你又有何感想呢?将心比心,再说了,你的孩子对你不好,你能接受吗?

我们也在培养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做为家长是不是应该在“孝”的方面给孩子做出榜样,榜样是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做的好,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可能将影响他(她)的一生,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今天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将来孩子就怎样对待我们。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生命意义在于尽本分,发挥良能

人人都要感恩,珍惜时间与空间,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

应不应该教育孩子向善

有位居士和我诉苦:她从小教育孩子要善良,要心存善念...

为何佛的恩德还超过父母的恩德

诸佛的恩德很难报答,他超过父母的恩德。那父母之恩对...

六道众生皆是父母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

素食是对儿童的最好投资

尼尔伯纳德博士,美国临床医学专家,美国责任医药内科...

菩萨戒的核心精神

《梵网经菩萨戒》谈到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菩萨戒的核...

横财不坚固

【原文】 杨槐亭前辈言,其乡有宦成归里者,闭门颐养,...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品下生

【经文】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qi)梵(fn)游化诸国,至广严城,...

【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

【注音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佛说疗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疮、青春痘等等) 佛说疗痔病咒: 怛(dan...

参禅与念佛有何区别

问: 参禅与念佛有何区别? 绍云老和尚答: 现在有些学...

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

信愿持名,就是我们这一部经典乃至净土法门的正宗,最...

怎样的状态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问: 法师您好!印祖一再强调我们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转变知见离开痛苦

(一)正知见 佛法指出了苦的事实,目的是要我们远离诸...

【佛教词典】解脱海

(譬喻)解脱之德,深广如海。华严经二曰:此智幢王解...

【佛教词典】涅哩底王

涅哩底,梵名 Nirrti。又作泥哩底王、祢哩底王。(一)于...

修学净土法门,解行都要一门深入

净土法门的修学,起先绝对不能看太多太杂,解和行一定...

多欲为苦,生死疲劳

《八大人觉经》上有句话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为什...

劫运下的悲惨世界

编者按:本文选自倓虚大师《影尘回忆录》第十八章之科...

玄奘大师

玄奘大师幼年时就聪慧好学,而且家学渊源,少年出家后...

不要羡慕神通和发财的事情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 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无忍境界常保欢喜

忍无可忍的问题症结在于自己不会忍耐,倘若对任何人事...

治疗面貌变丑的毛病

有一位雕刻家,小时候是个很好看的人,他一天天长大了...

在生命当中,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

破妄显真─妄想是很抽象的,我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大...

为什么要多念观音地藏两位菩萨的圣号

为什么在我们这个世间要多念观世音菩萨、念地藏王菩萨...

定境到了一定程度,这一切的障碍都不存在了

经典上讲: 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

圣严法师《祭祖》

祭祖是中国人孝道精神的表现,饮水思源、慎终追远是很...

什么是心地法门,该如何去修

问: 请尊敬的上宏下海法师开示,什么是心地法门,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