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莫做十种奇怪的学佛人

2016/09/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莫做十种奇怪的学佛人

1、贪心学佛,心常望报

有的人学佛的目的、动机和行为只有一个,就是求这个、求那个,求保佑升官发财、考上学校、事事顺利等等。尤其一些人,抱着和佛菩萨做生意的心情,今天烧一柱香,请佛菩萨帮我,完成一项心愿,明天供几个水果,求佛菩萨保佑我什么什么,否则就是佛菩萨不灵等等。

2、瞋心学佛,好詈世人

有的人不学佛还好,一学佛就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这也是罪过,那也是罪过,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或者只看到人性,和社会的阴暗面,或者片面地说世道,越来越坏,人心不古等等。这些人在生活工作中,往往不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容易与周围的人发生矛盾,忘记了菩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

3、痴心学佛,迷信盲从

有的人学佛,很容易有迷信、轻信、盲从、依赖、偏执甚至狂热等心理。依法不依人,是学佛四依四不依之一。但是一些人由于自己缺乏,知见和分辨、判断力,又不清楚自己的根机,也不能广学博究佛教义理,因此,很容易随大流,盲目跟风,尤其容易对某某知名大师迷信盲从,有时比较偏激甚至走极端,而且对自己的偏差往往不自觉。

所谓四依与四不依,即: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了义经,说示究竟显了之义之经典也。不了义经,谓隐覆实义,而为方便之说,不明了开显法性实义经典。

4、慢心学佛,心不皈依

有的人学佛,从根本上还存有我慢。在心底里没有诚心归依佛、法、僧三宝。有的人连简单的,三归依誓愿也不发。有的人误解佛教为偶像崇拜,或所谓面子上放不下,不愿意拜佛、顶礼。至于禅宗高僧,比如丹霞烧佛、呵祖骂佛等等,和上述慢心学佛,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5、疑心学佛,心存犹疑

有的人学佛,对佛法、佛经半信半疑,缺乏信心。往往以个人的世俗知见为标准,去理解佛法、佛经,结果是这也不真实,那也不可能。不仅心存犹疑,而且难免在心底里不自觉地谤佛、谤法。信(信心)、解(理解)、行(实行)、证(体证),是学佛修行的四个阶段。无信心,则其他无从谈起。当然可以在具体问题上发起疑情,这是学佛参禅的途径,与疑心学佛是两码事。

6、边见学佛,执有执无

有的人学佛容易产生边见。所谓边见或恶见、不正见,意思差不多,一般有两种,也就是执着于两边,所以称为边见:一是断见(执无、执空),一是常见(执有)。有的人一学佛,就是什么都是空,对生活、工作也很消极悲观。

这是断灭空,是对佛教“空”的观念的误解。有的人一学佛,就是一心想进入极乐世界。净土被他们在心里,将之理解为天堂,永远享福,或者片面地将轮回,理解为灵魂永远不死,这也都是对佛教的误解。

以上六种偏差,是从佛教所说的六烦恼而言。所谓六烦恼即: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等六种根本烦恼。

7、杂乱学佛,心无适主

有的人学佛比较杂乱,究其根源,一是知见不够,对佛教义理缺乏理解,对自己的根器也不清楚,一是定力不够,不能真正静下心来参究佛理,更谈不上实修实证、做功夫。

见到禅宗,觉得禅宗好;见到净宗,觉得净宗好;见到密宗,又觉得密宗好,什么都想学,但什么又都没有认真去学。

对学理也一样,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学佛要真的有受用,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法门,并一门深入。另外,杂乱学佛与广学博究不是一回事。

8、散漫学佛,不能精进

有的人学佛比较散漫,散漫与杂乱不同的地方是,杂乱是找不到门路,而散乱则是提不起状态,精神上懈怠、松弛、放逸,没有“如少水鱼”“如救头燃”的迫切要求,因此平时学佛,只凭一时兴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宁愿把时间花在无益的嬉戏之中,也不精勤向道,白白浪费光阴,所谓:得人身空过……如宝投水。

普贤警众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9、泥而不化,如犬逐块

有的人学佛泥而不化,不知圆融、灵活地理解和运用佛法。在上述四依与四不依中,如果说痴心学佛、迷信盲从的人容易出现依人不依法的偏差,那么,泥而不化、如犬逐块的人则容易出现其他三种偏差,即依不了义经、依语、依识。

具体说,即:执着于佛的方便之说,不明佛法究竟实义;执着于佛的个别文字、语言,不明佛法根本宗旨;或者不明佛法的真智慧,以人间情识为依,喜欢以凡情俗智,去度量佛法。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人的偏差,也就是佛教经常说的“如标月指”,只见指头而不见指头所指的月亮;亦如禅宗所说:如犬逐块,狗只知去追逐土块、石块而不去追逐扔土块、石块的人。

10、纯为学术,买椟还珠。

有的人学佛纯为学术,买椟还珠。这与上述泥而不化,如犬逐块颇有一些类似处,都有点本末倒置。不同的是,这些人往往是一些做学问的学者。

他们的偏差,主要不是执着于佛法的,字面意义而不知圆融,而是执着于以世智辩聪观念,去对佛法进行批判、考据,对佛法的修行道,却不能身体力行。

不可否认,他们的工作有不少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佛教学者中有的人对佛教义理,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他们中还有的人对佛法有真知实证,则另当别论。

但是,如果仅仅着眼佛教幽玄精微的义理,或一些纯学术的考据、批判,于佛法的核心即:佛教的修行道却缺乏信解行证,不能以除烦恼、求解脱、了生死为学佛的根本目的,则又无异于:买椟还珠。

因为不管怎样,佛法不是拿来做学术的文字、理论,而是有助于获得生命之究竟解脱的法门,真正的佛法,可以明见,非时常真,来观可征,引导得果。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星云大师《论鬼的形象》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今天是本次佛学讲座的最后...

十二因缘法

十二因缘法大家要了解一下,这是佛法的常识。它阐释三...

大乘八宗

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以后,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翻...

烧香是价格越高越好吗

有同学问,烧香是价格越高越好吗?当然不是。我们学习...

44位博士谈佛教

1、复旦大学常德博士: 有时一看周围之人那种根本不懂...

为什么学佛后会遇到不如意的事

最近有一些同修来信,发贴,诉说在念诵《地藏菩萨本愿...

文珠法师《人间佛教与现代青年》

佛教是属于人间的,因为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是降...

在家学佛逆缘多,该如何对待和处理

问: 在家学佛逆缘多,怎么对待和处理才如理如法?如...

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

【注音版】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以和为贵有什么好处呢

「和」是一个极富正能量的字眼。有关「和」的词汇非常...

吃肉让体味难闻易患癌

到底饮食有怎样的力量,竟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和身体。如...

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无念,许多修行人很熟悉这个词,但并不确定什么才是无...

【推荐】人人只知有强冤家,而不知有软冤家

佛法不是送人情的,不同世间法,可以作人情送。古人云...

【佛教词典】根本陀罗尼

(术语)具名无量寿如来根本陀罗尼,又称阿弥陀大陀罗...

【佛教词典】韦伯

(Weber, Albrecht Friedrich; 1825~1901)德国印度学...

炒熟的芝麻种子

《百喻经》里有一段譬喻:有位农夫听说芝麻的营养价值...

想度一切苦厄,就要五蕴皆空

想要来生得聪明智慧,就要多看经、多拜佛、多打坐,没...

顿悟后就能成佛吗

有一个刚剃度不久的小沙弥,问老禅师:一个禅者顿悟之...

死尽偷心,方能出尘

死尽偷心,它真的也是一个境界,是一个技术活,是需要...

婚外恋产生的究其根源

受西方性自由思潮的影响,包二奶、养情人、纳妾等有损...

禅与净土殊途同归

疏文: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意盖如是。是则禅宗、净土...

糜子仲为善得福

三国时代,东海朐县有一位名叫糜子仲的人,他的祖先世...

不贪非义之财,终感得一家骨肉团圆

明代时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东门外有一户人家,兄弟三人,...

财禄乃前世布施而来,非强力之所能求

人世间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

为何专说极乐世界?因为这个法门殊胜

容易跟特别难,这两者是绝对相反的。有的说很难,有的...

生死心切,将一句话头看到底

昔者有一学人参南泉老人,问:如何是道?曰:平常心是...

慧律法师:学佛并非都要出家

谈到出世,连带就会说到出家。好多人都误以为信仰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