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手机的利与弊

2018/03/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手机的利与弊

随着高端手机的发展,由手机带来的隐患也渐浮于水面,成为社会的忧患,如手机带给儿童眼睛的危害;手机让人变得冷漠;手机令色-情泛滥;儿童沉迷手机导致户外活动减少,等等。那么,手机的利弊及其影响如何呢?这是当下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这要从两方面来切入,一则自利,一则利他。

手机的海量储存使我们查询资料及共享资源变得十分便利,但从商店软件下载次数来看,娱乐、聊天软件的下载名列前茅。一打开网页,海量讯息来袭,于是乎时间便在点触中大量流失。拿到手机,真正用于修学办道的很少,因为我们很容易被外境所转,手机里充满大量不良讯息,令我们心念散乱,增长俗情世法。没有奢摩他的摄持,眼根接触色境,便是妄心活跃的时候。然吾人不自知却还以为手机易于查阅典籍,闻法见善。请问放下手机,我们的心念是否还清净安定?是否对念念增长的恶业生忏悔心?是否滋长了菩提心?

每个出家人都迫切渴望了脱生死,然而时光易度,岁月无常,所以珍惜每一刻的当下尤为重要,因为修行是一场无尽的累积,手机易占用我们精进的时间。贪恋手机一次两次并不可怕,但由贪玩手机引起的种种有漏,染污心所的无间相生,却在我们识海投下不善的种子,种子一旦成熟,将形成巨大习气。人怀贪染,则不见道,所以我们必将堕落。凡夫无始劫来,无明造作,种种颠倒,恶业相续,正是我们在娑婆中轮回的根源,而我们出家便是要与过去的恶业来番倒行逆施的较量,了脱生死下番功夫谈何容易?

佛陀时代以戒律采保护弟子,制戒令其远离切世间娱乐嬉戏,世间俗事。应以法为乐,在阿兰若处诵经思维。将闻慧转成心行的智慧,以戒香为铠甲,拒绝声色五尘的入侵。修行者应如龟,遇到违缘立马把五根缩到壳里以保护自己。而手机里头的诱惑实在太多,容易使人处于麻木的状态,令我们忘记身处火宅,使我们的心力失去洞察力,失去对苦果的忧惧。特别是年轻的学僧,出家不久,道力薄弱,手机在我们身边究竟是善缘还是违缘,不言而喻。

从另外一方面来讲,手机是互联网的代表,日新月异的传媒技术让世界联系更加紧密。借此契机,合理利用互联网,传播佛教已成为一种趋势。因为佛教要繁荣必要顺应世法,不能与时代脱轨,故中国的佛教要兴盛定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通。虽然绝大数人对佛教的认知依然停留在深山老林老和尚,及老妪迷信念佛的老旧错觉中,这种认识使得佛教的生命潜力受到抑制,而佛教这艘大船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备受大批年轻知识分子的瞩目。以不变随缘的方式用新兴媒体把传统佛教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作出许多颇具活力与崭新的作品,用现代人所喜爱的手机来传播佛教法音,让消极、低迷的佛教摇身变得亲切、生动而有趣。佛教深刻的教义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使得佛教的生命力在变通与固守中更具魅力,所以从佛教传播的角度来看,网络手机功不可没。

凡事物必具两面性,既对立又统一,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结果,这正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手机像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你合理利用它,那它就是传播佛法及自身学修增上的有利武器。相反,如果你成为手机的傀儡,则是伤害你法身慧命的匕首。手机事件让我意识到,看问题须打破惯性思维的限定,而具有理性思维后,如何做显然更重要。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在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受到什么样的熏习

你要想成道,想断烦恼;你想精进,想多念念佛、多拜佛...

依止无明烦恼来修学,都不能成就圣道

我们对于因缘所生法,在《楞严经》讲到两种根本:一个...

宇宙万法惟独是我们一念心所显现

这个宇宙万法,惟独是我们一念心所显现,这个观念很重...

修行人不与俗人混

佛在法句经里面说,不与俗人混,不与僧相杂。出家无欲...

凡夫性情不定,遇正则正遇邪则邪

不定性者,除正邪外所余有情,遇圣入圣遇邪入邪,名不...

远离尘劳定心禅修

佛法说人生有八苦,其中五阴炽盛苦,五阴即色、受、想...

荷花与污泥

出污泥而不染是荷花的四品质之一。也是荷花最动人的地...

众生心若有垢,法身则不现故

【又问曰。若诸佛有自然业。能现一切处。利益众生。一...

【注音版】晚课蒙山施食仪

晚课蒙山施食仪...

【注音版】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

【注音版】佛说梵网经

佛说梵网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念佛三昧,无上真法

念佛一法,虽然我们有种种的认知,满怀的欢喜,无尽的...

人生七种无形的财富

人生有许多无形的财富。大部分的人都只知道追求物质财...

业报有四个根本的原则

第一个是,业果是决定的。你造了善业的话,你感的果是...

福报越大越危险,还是要欣求极乐

没福报容易个性偏激 布施是一个福报,跟佛道其实没有直...

【佛教词典】慈水

(譬喻)慈悲之心,能使人滋荣,故譬之以水,曰慈水。...

【佛教词典】一实境界

(术语)悟一实之境界也。占察经下曰:一实境界者,谓...

修学楞严咒有十妙

(一)妙清净:至心持咒,身口意三业就能清净,诚意诵...

喜贪美色美味,当修如是观法

如经中说,修定的人要离欲及恶法。离欲即指离开五欲。...

文珠法师《楞严经七处破妄十番显见》

一、前言 楞严经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经典,佛...

为何名为观世音

观世音菩萨过去修什么法门,现在得名为观世音呢?具有...

生命中的贪欲苦

有一个美丽得让人感到心酸的故事: 在物质条件极度匮...

学佛得遇善知识是最大的福报

过去有个人,患了下腹的疾病,求医治疗。医生告诉他:...

如何才能使自己活得快乐

有三个愁容满面的信徒,去请教无德禅师,如何才能使自...

日落西山忆故乡,急需检点办资粮

佛法教导我们:人要自己掌握命运、掌握生死,就是避免...

一切皆舍,了脱生死

现在佛教在世界上,大体都在弘法、宣传,虽然很普遍,...

迦旃延尊者为婆罗门除瞋

昔日,摩诃迦旃延尊者住在古印度阿磐提国的湿摩陀江边...

慧律法师《茅蓬语录》

古有「立功、立德、立言」之说。立功者,造福家国、嘉...

圣严法师《放下的幸福》情绪管理智慧

简体版序:放下自己也放下别人 当恼人的情绪来袭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