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陀的福报可以跟众生分享

净界法师  2023/09/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陀的福报可以跟众生分享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看弥陀是怎么发的愿。设我得佛,就是假设我得佛以后。当然阿弥陀佛发愿那个当下,这以下的愿,只是一种虚愿,但是这个愿,因为弥陀成佛了,所以这以下已经变成一个实愿,一种真实的愿力,那可不是一句话而已,那是一种真实的功德。他说在他方国土,就是极乐世界以外的国土。他的根机是谁呢?是诸菩萨众,就是发菩提心的菩萨,包括了凡夫菩萨,也包括了圣位菩萨,但是从经文来看,是偏重、加持凡位的菩萨。

这些菩萨做什么事呢?闻我名字。这个闻,古人解释叫闻持,就是说你听闻以后,你是有一点信心,而且是受持不失。不是说你听完,你平常心中佛号根本留不住的,你每一天有一定的佛号,肯定有一定的专注力、相续力。也就是说这个佛号在你的内心世界,有某种程度的相续,叫做闻持。一个你对它有信心;第二个,你对它有一种忆持力,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你经常在共修当中,或者定课当中,能够把佛号受持而不失。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以下讲它的功德,在一期生命结束以后,生尊贵家。所谓尊贵家,在古人的解释包括三种:第一个有权势;第二个有学问;第三个有财富,三种具足。那么你因为有权势、有财富、有学问,受到世人的恭敬、赞叹,就是生长在那种大富长者的家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古人解释说为什么阿弥陀佛要发这个愿呢?为什么需要福报大呢?因为在菩萨道当中,你福报大能够受人尊敬,有利于度化众生。如果我们修声闻法,你看声闻人阿罗汉,他穿得都很简单,但是我们所有的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肯定身上是挂璎珞的。在《佛说八大人觉经》上也讲到一个观念说:菩萨你不能让自己太贫穷。因为贫苦多怨,横结恶缘,你太贫穷人家看不起你,你很难弘扬佛法了,所以菩萨要福慧二足,因为你福报大,你讲话有摄受力了。那么你这种福报的力量,再加上你正法的智慧,这个法能够弘传出去了。当然你福报要用对地方了,你用于放逸那就不对了,是用福报来弘护正法。因为你福报大,你就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你宣扬佛法的时候,人家会容易听得进去,是这个意思。

在龙树菩萨说佛陀有二种功德:一者善根,二者福报。佛陀的善根是不能跟你分享的,你说你念佛以后,突然间阿弥陀佛把智慧送给你,不可能!智慧是不能输送的,比方说你对阿弥陀佛的信心,比方说你对阿弥陀佛的愿力,这个善根这一部分,只要跟佛法闻思有关系的东西,佛陀不能输送给你。但是佛陀的福报,可以跟众生分享,佛陀在因地,所修的波罗蜜善业力,他的福报可以跟大家分享的。那么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等于是分享弥陀的福报。你平常也没有做什么布施、持戒……但是你每天念佛,即便你没有求生净土,但是你信心具足,而且有一定的定课,来生生尊贵家。

这个地方的福报要简别一下,它跟世间的福报还是有所不同。在《楞严经》上说,我们一个人没有发菩提心,没有成就空正见的菩萨,修习善业力,由善业力所成就的福报,是一种轮回性的。什么叫轮回性呢?因为我们在修福报善业的时候,在布施、持戒的过程当中,我们心中是夹杂爱取烦恼。我们多少期望因为这样的善业,而去招感来世的安乐,对来世的安乐有所期待。这样子就构成印光大师说的善中有恶,因为爱取烦恼就是一种恶法。

那这有什么问题呢?就是说我用有所求的心、有所得的心,来修善业,来生变成一个大富长者,但是你因地当中,因为善中夹杂恶念,你肯定会放逸,因为你前生就把因种下去了。你一放逸,善根就退转,就造业了,到第三世就堕落到三恶道去,这是印光大师说的三世怨。就是说第一生造善,第二世的时候享受福报,但是放逸,第三生的时候堕落三恶道。印光大师说第三世的三恶道,其实是跟你第一世是有间接关系的,因为你修善的时候,夹杂着爱取。虽然说你第三世的堕落,是因为第二世的放逸引起的,但是你在因地的时候,第一世就种下去了。

所以在《楞严经》上说,我们凡夫修善叫轮回性的,善中有恶,恶中有善。你刚开始造善的时候,夹杂恶念,你也没发觉;那第二世的时候,肯定会放逸;放逸的时候第三生,就堕落到三恶道;在三恶道的时候,你起惭愧心——恶中有善,因为你多少有善根,就起惭愧心,起惭愧心开始又修善,又从三恶道出来;三恶道出来以后,又开始修善,修善的时候又夹杂爱取,又开始放逸,又开始堕落,堕落以后起惭愧心……变成一种循环,人天三恶道的循环。我们以有所得心来修学,就是在人天三恶道里面,不断的轮回,叫轮回性的善业。我们没办法做出一个完全百分之百清净的善业,不可能!因为我们的菩提心跟空正见不具足。所以凡夫所修的善业,叫轮回性的善业,有三世怨的这个危机。

这个是约着我们业力成就的,那念佛成就的就不同了,当你是忆佛念佛所成就的福报,这个就不是轮回性,叫做菩提性,因为那是弥陀本愿摄受的,那这个福报是完全清净的,你得果报的时候不会放逸。《楞严经》很重视因地的发心,你用什么心态来做事,你的结果是肯定不同的。《楞严经》说:你用沙去煮,煮得很久,叫热沙;你用米去煮,变成饭。

所以在佛教当中,修善业是一回事,你的心态是很重要了,你心态的准备。这个地方的福德,它的意思并不是我们善业所成就的那种福德,而是因为闻持阿弥陀佛的名号所成就的,所以这个福报是清净的,是随顺于菩提的。也就是说你在福报现前的时候,你会用福报继续去积功累德,去增上的,这个叫做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这个福报是弥陀本愿摄受的福报,不是我们一般所修的善业那种轮回性的福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生命中的三大福田

财富来自于哪里?来自于给予。当我们恭喜别人发财的时...

修持药师法门得五种福报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追求着五福。所谓的五福是哪五种呢...

菩萨戒的四种广大殊胜

一、由种种无量学处广大故;二、由摄受无量福德广大故...

活着的水

仪山禅师有一天洗澡,水太热了,就呼唤一位年轻的弟子...

六大根本烦恼牵引着我们轮回

我们讲业障通常包括了三大类,哪三大类?就是烦恼障、...

深心誓出爱欲海,念佛顿断生死流

人身难得而易失,三途时长而苦重。 深心誓出爱欲海,念...

六字大明咒持诵功德表

咒字功德 梵文咒字 藏文咒字 ...

仰信三宝,自感僧福

佛在人专,故又行实;末代人滥,形服为上。外生物信,...

佛说疗痔病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

净土五经日诵集要(净宗早晚课)

序 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净...

如何判断妄想是善是恶

问: 请问法师,既然我们都是妄想妄念,我怎么知道哪...

不往生到极乐世界,只有祸害没有利益

佛陀又叫舍利弗尊者说道,我看到只要一心念佛,就可以...

单持佛号力量小,兼持咒语力量大,这是怎么回事

问: 顶礼法师,也有一种说法,单持佛号力量小,兼持咒...

观音圣号功德无量,命终也能往生净土

观世音菩萨圣号功德 《楞严经》: 观世音菩萨云:由我...

【佛教词典】不苦不乐受

梵语 aduhkhāsukha-vedanā,巴利语 adukkhāsukha-v...

【佛教词典】杂修

为“专修”之对称。为往生极乐净土而专修称名一行,称...

以纯孝之心念佛的婆罗门女

佛像能引发人的善根。当时有个婆罗门女在瞻仰顶礼觉华...

《六祖坛经》与生活禅

时间过得很快,七天的生活禅夏令营,今天就要结束了。...

为何要受持「不杀生」戒

说起五戒大家并不会感到陌生,五戒是中国大乘佛教中最...

哪种类型的人婚姻痛苦较多

问: 请问,哪种类型的人婚姻痛苦较多? 了幻法师答:...

诫心外求法

只求心不外驰,念念与佛号相应。若或心起杂念,即时摄...

净界法师:修净土的人不要想着你造的善业

这个颠倒的有情众生,对于「摄藏此识」,这个第八识的...

无论离合,婚姻都是一场修行

关于如何处理家庭伦理关系,佛陀在《善生经》中把在家...

抽烟的人可以往生吗

问: 抽烟的人可以往生吗 大安法师答: 抽烟是一种不...

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

空有双照,悲智双运成就菩提心。 前面的业果叫作有相行...

这种境界并非功夫,而是一种可怕的幻妄相

这个用功人啊,说起来也明白,功夫到了什么地方了。这...

圣严法师《安定人心责无旁贷》

现在我们要救世界、要救人类的未来,只有三个条件:一...

以至诚念佛为正事,别存见佛见境界之心

所说的甚深利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应当在往生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