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阳德享盛名,阴德天报之

净界法师  2024/04/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阳德享盛名,阴德天报之

『四、覆者,于自作罪,恐失利养名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谓覆藏者,后必悔恼不安稳故。』

第四个覆的体性,是『于自作罪』。说这个人会产生覆藏,是他先前已经造了罪业,可能是杀生、或者偷盗、邪淫、妄语,造了罪业之后,恐失利养名誉,不敢把这个罪业表达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大家知道之后,就会失去对他的供养与尊重。不想让自己既有的利养跟名誉失掉,怎么办呢?『隐藏为性』,只好把罪业给覆藏起来,就是把它遮盖起来,不让人知道。有什么作用呢?『能障不覆,悔恼为业。』这种行为当然会障碍我们发露,不发露有什么后果?『悔恼』,你会因为覆藏而心生后悔、懊恼。

『谓覆藏者,后必悔恼不安稳故』,因为你覆藏,使令你的罪业增加,等到得果报时,本金加利息,最后你会悔恼与不安稳。当这个罪业藏在你心里面,平常是弟子心不安,临终时心更不安。因为罪业的本质是扰动的,没有忏悔清净,平常不安,临终也是不安,所以是『悔恼不安稳故』。它的体性:『此以贪痴一分为体』,它的体性也是混合的,是贪和痴──『恐失财利名誉』是贪,『不惧当来苦果』是痴。为什么要覆藏呢?因为有所贪求,贪求名闻利养,恐怕失掉,所以才会这样做,这是有贪的成份;而你以为把它覆藏起来就没事,不知道罪业能感得恶的果报,你不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这就是愚痴。

佛陀在经典上教导我们:对于善法我们要覆藏,不论你成就什么功德──戒、禅定、般若波罗蜜功德,不要告诉别人。你要做善事,趁着三更半夜晚上的时候,偷偷把所有的厕所都洗得很干净,第二天没人知道是谁做的,这就是一般常说的:“阳德享盛名,阴德天报之”。如果你做了善事,大家都知道了,享盛名,大家都赞叹你,那你的福报也折损了。反之,做了善事你都不讲,这时候上天会来报答你。所以我们对于善法是覆藏、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有功德,谦虚一点、含蓄一点;但是对于恶法一定要发露,把心中的罪业表达出来,这样罪业的势力就会消减。

对于发露,小乘法的发露,一定要面对一个人,一个同梵行的;好比你受了五戒,就向受五戒者发露;受了菩萨戒,就向受菩萨戒者发露;你是一个比丘,向比丘发露。但是我看《瑜伽菩萨戒》,在大乘法中,它开缘向佛菩萨发露,因为以大乘的角度,认为佛菩萨并没有灭度,如果你觉得现前没有你可以发露的适当人,那你可以向佛菩萨发露。当然以大乘的角度,我们的本尊不只是一座佛像而已,祂是有明了性、没有灭度的;你至诚的向本尊发露,把你的罪业发露出来,在本尊面前,宣布立誓永不再造作,这样也能够构成发露。所以我们内心有罪业,一定要:忏悔则清净、忏悔则安乐。忏悔以后,才能生起二种力量:第一个清净的功能,第二个安乐的功德。所以应该以发露来对治这个覆藏。

『五、诳者,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此亦贪痴一分为体。』

『诳者,为获利养』,诳是怎么出现的呢?是为了要得到别人的财富,或者是得到别人的恭敬─利养跟名誉,因此而『矫现有德』。矫就是伪装,你本来没有这种功德,但是你想要得到利养跟名闻,怎么办呢?只好伪装,外表伪装成有道德的样子。那么『诡诈为性』,诡诈就是欺骗,就是说你实在没有这种功德,为了得到别人的财富、尊敬,就表现出这样的功德来,内心当中有欺骗、诡诈性。

『能障不诳,邪命为业。』以这样诡诈的心情,就会生起五种邪命。所谓邪命,律上说:是以不如法的方式,去获得利养;就是不用正当的方法来维持生命。在律典上安立了五种邪命:

第一诈现异象:诈,就是诡诈,故意现出一些奇特的相貌。律宗提出了二种相貌:第一个不食五谷,好比吃饭的时候,你不吃饭,就只喝开水、水果,长时间都是这样不食人间烟火。第二个卧刺投炭,睡觉时你不睡在床铺上。睡在那里呢?睡在有刺的荆棘上,或是整个身体躺在燥热的炭堆里。当然,你把色身破坏了,内心的烦恼还是不能破坏;内心的烦恼是要用四念住来对治,不是用炭啊、刺啊能够对治的,这就是我们讲无益的苦行。这二种都是属于诈现异象,故意现出一些很特殊的相貌,目的是为了让信徒看到,对你心生恭敬、供养。

第二自说功德。你看到信徒,不为他开示佛法,尽是赞叹自己的功德──我这个身、口、意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波罗蜜的功德,有种种的功德。因为你这样自我赞叹,信徒就会供养你了。自己宣说自己的功德。

第三占相吉凶。我们比丘的责任是“以法为师,以法师人”,但是你不是。去做什么事呢?为人家算命卜卦,众生就供养你,这也是邪命。

第四高声现威。你看到信徒的时候,故意讲话很大声、现威势,人家看到你讲话大声,对你有敬畏,就供养你。

第五说所得利。是说你看到信徒就说:某人前几天供养我多少钱,又供养我什么东西…,称赞自己所得到的利养。其实是在暗示对方,你也应该这样供养我才对呀。宣说自己所得到的利养,这也是一种邪命。

律宗列出了这五种邪命,当然这五种邪命的生起,主要就是“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这是诳所表现出来的五种相貌。也就是:实际上你没有这些功德,但是你故意表现这样的相貌。当然,这样的诳不能维持太久,终究会被发现的,我们要摄受众生,还是要有真实的戒定慧功德。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果报的轻重取决于心

虽然果报现前有前后时间上的差异,但是它不离开一个原...

修法前应当先修忏悔

《占察善恶业报经》里面说: 「应知善男子!」应该知道...

这样忏悔三次,因缘就会改变

成就一个安全稳定的功德,这个事情也是非常重要。我们...

如何忏悔才能让罪业清净

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也都犯过错。我们自身缺点很多...

佛教的三种忏悔方法

忏悔,在佛教来说,是有方法的;也唯有讲究方法;依靠...

厨师的忏悔:宁死也绝不再杀生

我是一个厨师,从业二十余年来杀生无数,如今学佛,深...

这个世间上的罪业,是可以改变的

我讲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是出在智者大师的传记里面...

改恶行善,罪自消灭

若人有过,自解知非,如果自己做了错事,肯承认错误,...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走出忧郁与痛苦的四个步骤

据说,过去有一位高僧在学法的时候曾经向他的师父请教...

60岁法师17年献血累计8200毫升

8月8日上午,身着僧服的光孝寺首座释戒成法师神清气爽...

【推荐】念佛法门的重点在于感应道交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

天意与人为

简单的区分:天意是前世的因,人为是今生的努力。 前...

【佛教词典】劳怨

(术语)魔来劳我,我为为怨,故云劳怨。维摩经方便品...

【佛教词典】皮衣

(衣服)僧衣之异名。盖取悉多太子入山时,着鹿皮衣之...

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

看护病者,八福中第一福田

人在患病时往往力不从心、身心苦痛,特别需要关怀照料...

在不晓得不明白上求个究竟,就是疑情

道,本来没有东、西、南、北,亦没有你、我之分别,直...

为什么修道人会着魔

为什么修道人会着魔? 「贪求冥感」。 在修行当中的时...

【佛学漫画】布施

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什么东西真正的属于我们,所以说...

真正的大道不需要任何神通与炫奇

有一次,南泉普愿禅师偶然到达一个村庄,不料见到庄主...

佛牙舍利落户台湾 星云大师建馆供奉

中华佛光文化网台湾讯 根据佛教经典记载,佛陀涅槃后...

汝年已衰老,当断爱欲了生脱死

近来身体想已大好矣。汝年已衰老,儿孙甚多,当以家事...

棒喝透出华严五教

宋朝徽宗皇帝的时候,有一位丞相把各宗各派的长老都请...

分毫不差因果账

佛教提出四根本戒,若是犯了四根本戒,无论出家在家都...

向阎罗王献财

佛陀曾对弟子说一段故事--一位自私、暴戾无道的国王...

为什么要求生西方而不求生东方

问: 请问法师,东方净土和西方净土有何差别?为什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