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住持佛法 律为共学

界诠法师  2024/05/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住持佛法 律为共学

佛法大要,总为戒定慧三学;法海浩瀚,无出经、律、论三藏。通而为言,经、律、论各有诠释戒、定、慧三学;别而分之,经解定学,律释戒学,论诠慧学。

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又称“三增上学”,是修学佛法所必须依循的次第,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由慧而得解脱。欲知三学,当习三藏。古时称博通三藏者为“三藏法师”,或有通经为经师,通论为论师,解律为律师。通经并非不通论和律,解律亦非不通经论,经论所诠,定慧法门;律所明者,戒学法门。

佛法在印度,无论学经或学论,必当学律。有专擅律部的律师,未有专学律典而成为“律宗”。从部派佛教看,所分裂为部派的,皆是在戒律上产生异议,于是每个部派各自有诵习的律典。大乘学人,必在小乘部派中出家受戒。无论大乘、小乘,若显、若密,都应学戒、持戒。由此可知,戒、定、慧三学是能学大小乘佛法最主要的方法和步骤。

佛弟子之所以分为七众,是由于各自所受的戒法不同,而有七众的差异。在家二众,在皈戒上分为三种:三皈、五戒、八戒;出家五众,戒为三位,沙弥(沙弥尼)受十戒法,式叉(十戒外)学六法,比丘及比丘尼(受体相同、戒相有别)秉具足戒。七众中,任何一众都有持守的戒相,故戒是共学。

当今,人们常叹:教门不振,戒律松弛。其原因何在?就是佛弟子们对戒律的尊重与遵守不够严谨。佛教兴衰在人,若能深崇律制,佛法必兴;浅识不学,教门定衰!佛垂灭度,教诲弟子“以戒为师”。戒是佛制,尊重戒律,即是尊重佛陀。

《华严经》云:“戒是无上菩提本”。三乘皆以戒为基,戒法不得离宗派而独立;中国各宗祖师对所宗的教义和戒律的弘扬,各有偏重而已,并非弃戒而不学。

至于后来宗派门人,除了遵仪受戒取得资格外,将学戒、持戒、弘戒视为与己不相干涉,或成为专宗学律者的事了,戒学自然被“崇”为“律宗”了。律应该恢复其本,称之为“戒学”,为三学之首,为修学佛法通道的不变之次第——由戒得定,由定发慧。

《四分戒本》云:“如过去诸佛,及以未来者,现在诸世尊,皆共尊敬戒。”

《遗教经》云:“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

《涅槃经·梵行品》云:“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

戒律是住持佛法的根本保障,佛门的庄严在于戒律的尊严;戒律衰微,教门自然不振。《善见律》云:“毗尼藏者,佛法寿命;毗尼若住,佛法亦住。”《十诵律》云:“佛法几时住世(优波离三问,初问过去佛法,次问未来,三问今佛)?佛答言:随清净比丘说戒法不坏,名法住世,乃至三世佛亦尔。”由此证知,健全律制,严净僧品,方可(以期)达到正教之久住。

佛制戒本意,为摄僧而至令正法久住,声闻律制是住持佛法的命脉。进学大乘菩萨的大乘学士,皆系受七众律仪而转趣大乘的。大乘人依然尊崇声闻的出家律仪,三聚净戒的摄律仪戒,自然包括小乘的出家律仪,出家菩萨不舍比丘律仪。有大乘学人,执意大乘空理,以贬持戒为著相。

其实,要使三业清净,不容过非,方能定静慧明,不堕尘欲。若欲不堕尘欲,必先当清净戒行。戒虽为事相,但为修定慧之方便。因我等毕竟是生活在事相世界,若执理废事,又如何分别诸法之相?又如何引导众生渐次修证?

本来,事理业惑,是相对而言,义无偏学。若是执事废理,则有昧于道,不异凡流;执理忘事,却入道无门。佛教不执一法,亦不舍一法。所以住持佛法,由尊重戒律,便能生善利他;个人修行,由事向理,定慧等持,便能断惑自利。

如此,三学次第而修,自利利他,功德圆成。弘扬律仪,光大佛门仪则,定慧具足,而证悟佛法。若行不依律,善法不生,举止语默,不免与俗同流;若但执戒相,不修定慧,不但不能体道,也只是人天福报而已。唯有三学具修,才能具足圆满。

《南山律学教程》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界诠法师文章列表

「有主物」在律上分成哪三类

有主物,在律上分成三类: 第一个,是三宝物。 三宝物...

修药师法门为什么能让戒律清净

我们要明白两个问题,这样子对第五大愿就更容易理解。...

怎样才能做到持戒清净

问: 怎样才能做到持戒清净? 净界法师答: 自责汝心...

略说四种僧物

第三就是僧物。先在名相上进行以一些介绍,然后再谈用...

犯戒造业的四种原因

佛讲了四种造业或犯戒的原因: 一个是不明理,然后犯戒...

杀生戒解说

杀生戒:不杀生戒。生是有情生命,杀是用各种器具,断...

净界法师:菩萨戒修学法要

当我们发心要行菩萨道,开始在生命当中来积集福德、智...

昌臻法师《以戒为师》

结夏安居是佛陀传下来的,利用夏季三个月时间,不外出...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提起佛号,你也提起佛号,他也提起...

谈做早晚功课

佛的程序是信、解、行、证。信了以后,即使理解不深,...

如何自己在家浴佛

四月初八,为释迦牟尼佛降诞之日,寺院多举行浴佛法会...

有效沟通的15条原则

一、讲出来 尤其是坦白的讲出来你内心的感受、感情、...

【佛教词典】蕴

(术语)梵名塞建陀Skandha,旧译曰阴。阴覆之义,谓色...

【佛教词典】种子依

【种子依】 p1259 成唯识论四卷八页云:初种子依、有作...

不识自心,尽名邪行

洪州黄檗希运禅师。又云: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汝...

被贪欲的念头所系缚

过去,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摩诃迦旃延尊者住在...

法性本来空寂,但是因果丝毫不爽

你的眼根去接触佛像的时候,产生一个识,一个明了性。...

理解观世音菩萨的四个要点

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与他的慈悲威德深入亚洲人心目中,他...

父母之恩,昊天罔极

有一位研究力学的教授常常跟学生讲述一个道理高空物体...

吃腊八粥选料有讲究

1月5号是腊月初八,不少人还保留着喝腊八粥的习俗。如...

人生七苦

第一苦:生 作为七苦之首的生,就是活着。生乃是所有...

天下大恩莫过父母,父母而在,堂前活佛也

天下大恩,莫过父母。父母而在,堂前活佛也。父母而没...

改命永远从孝顺供养父母开始

改命,永远是从孝顺供养父母开始的。佛说:什么是戒,...

身陷惑网者,必囚生死狱——不思维无常的过患

云何犹不知,身陷惑网者,必囚生死狱,正入死神口。 此...

猎人闻法得道

昔日,佛陀在摩竭国甘黎园中城北石室窟中说法。当时有...

现在很多人为什么不肯听经

那么当我们在听闻佛法的时候,最好的心态就是把自己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