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学做忍辱负重的出家人

圣严法师  2016/07/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学做忍辱负重的出家人

从行者身分而成为沙弥,有落发剃度的仪式,但落发并不等于升级或升等,而是象征将以前种种的得意、荣耀或失意、挫折,全部放下,也就是剃除对自我执着的烦恼,如自卑、自怜、自傲、自慢等。

一般人总是对种种得意、荣耀执着不舍,因而产生了自傲、自慢;对失意、挫折放不下,因而产生了自卑、怨恨;但是因缘生、因缘灭,世间的一切现象就如梦幻泡影,毕竟是空的,我们来三宝中求度,随佛出家,就应将这一切的荣辱得失彻底地抛弃,把自己当做初生的婴儿,重新来过。

如果不能将这个观念扭转,我们刚强难伏的性格以及根深柢固的习气则不易去除。而性格不改,烦恼将无穷无尽,纵然落发,也会为自己增添无限的困扰,为僧团带来负担。

我经常告诉前来请求剃度的人,现在的佛教缺少的是有道德、有修持、有悲愿的出家人。如果出家是为了寄生于佛教,偷安于佛门,用经忏佛事、化小缘,或者种种的善巧,来获得信徒的供养,这是在正与邪的狭缝中求生存,是佛教的败类,将会使佛教步向衰颓之路。

我们法鼓山僧团用尽心血,正积极地推动人间佛教,化俗导迷,净化社会、人心。如果我们自己烦恼很重、性格刚烈、冥顽不灵,将破坏佛教的形象,阻断信众学佛求法的道路。如果出家前的性格、思想、观念、行为并未因出家而得到化解,反将这些问题带入僧团,那么,僧团的形象、佛教的形象,将因你而受到伤害。

你们的师父拼命地在弘扬佛法,努力扭转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形象,以及提升社会人士对佛教的看法。因此,诸位进入僧团后,都应以师父的理念为理念,以常住的方向为方向;如果一出家就有自己的方向和想法,将与整个僧团背道而驰。既然不认同师父与僧团,又何须来此出家?这种人多一个,对佛教而言是多一分损失,因为带着棱角、带着刺,不但自害而且害人。

培养品德与悲愿

佛教需要的是有品德、有道心、有悲愿,以及有专业学问和能力的人才。基本的条件是品德和悲愿,如果出家后依旧保持在家人的习气,虽有专业的学问和能力,却不能放下得失人我之心,品德便无法提升,这种人对佛教整体而言反而没有益处。

所以,准备落发的人,一定要发大誓愿,要彻底地改变自己的性格,将过去的一切放下,多拜佛、忏悔、念佛、感恩,养成柔和善顺、忍辱负重的出家品德。所谓‘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要用智慧剑将荣耀心斩断,用悲愿火将得失心焚毁,不要让烦恼、习气残留在我们的身心,戕害我们的法身慧命。

千万不可以自卑或自傲,也不可以看此人不顺眼,瞧那人不满意;挑剔这、排斥那,对这个有意见,对那个有想法。样样看不顺眼,事事不合己意,这类的人增加之后,僧团将难以运作了。

出家人要‘心如明镜,身如抹布。’落发后都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出家人,因为还将身体和想法看得很重,执着身体,身上就有很多刺,执着想法,心中便有很多烦恼。若能如《楞严经》所说:‘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就能用忍辱负重的观念来调整自己,心无烦恼,所以像明镜无尘,身能忍辱,所以像抹布清除污垢。如果在落发之后,发现自己离开了道心,就自摸己头,既已落发出家,心生惭愧,立即念佛忏悔。

以退为进,以默为辩

你们的师公东初老人曾经问我,知不知道在家人和出家人有什么不一样?我说:‘出家人的身分和在家人不同,受了比丘戒是比丘,受沙弥戒是沙弥。’ 老人一直摇头说:‘你再说。’‘出家人不可以结婚、不可以存钱。’又摇头。我实在想不出来,只好请求老人开示。老人说:‘我们出家人是以退为进,以默为辩,以奉献为成就。’

因此,当我们面对他人的指责或批评时,不答辩,辩就是是非,要忍辱负重,而且还要积极地努力以达成奉献他人的目标。在因缘不许可的情况下,不得盲目地奉献,当以退为进,保持实力,留得青山有柴烧。虚以待之,并非一味地退而不进。

出家人是以退为进,以默为辩,有道心、悲愿心。道心是时常反省自己有没有骄慢心、自卑心。有些人常为了自己的学历不高而自卑,有些人则为了身体上的残缺而自卑,有些人是为了年纪大而自卑。自卑的人全身带刺,害怕自己的弱点被人捉住;而学历高、能力强的人易生骄慢,自以为有道心,或比别人还会修行。这都是在家人的心态,会破坏我们的道心,若有这样的心态,要知惭愧、忏悔。

若自认为有道心,为常住服务多一些、贡献多一些,指责别人能力差,没有付出,老是计较为什么自己要做这么多,为什么别人就可以做那么少,如此骄慢心一起,反而失去了道心,不能平衡。要知道,自己做得好、做得多是应该的,别人少做或做不好,也许是他的体力、智力不胜任之故,要多体谅、多包容。若他来请教,一定要告诉他,自己是如何做的,他可以参考看看,但不一定非照我们的模式做。

学做忍辱负重的出家人

最后,再以数语勉励大家,当努力学习做一个忍辱负重的出家人:

(一)不跟别人比,道心自增长。

(二)互相勉励,不可看不起别人。

(三)不可自卑于学历低、身体弱、智力不足等。

(四)不可闲谈。

(五)心念系在恒课上,如持咒、持佛菩萨名号。任何空档都要持咒、念佛,不要间断,如此自然能够消灾除障、去烦恼。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什么人与佛有缘

李明从小到大一直很顺利,上学时候成绩优秀,升学就业...

佛教的「挂单」是什么意思

挂单是指我国汉传佛教寺院中有一些已受过具足戒的比丘...

这是一种骗术,为何仍有人受骗上当

【原文】 或问:烧炼①之诓骗,莫不知之,而恒中之者,...

明学长老:出家人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本

作为出家人,如来家业的荷担者,不管如何适应社会,发...

切莫随便呵毁僧伽

僧众这么多,当然龙蛇混杂,有圣僧也有凡僧,有持戒清...

出家人托钵乞食的含义与由来

乞食,又称为托钵、分卫、行乞,是比丘为资养自己色身...

丛林寺院清规大全

一、何为丛林? 丛林,指僧众聚居的寺院,尤指禅宗寺院...

飘去的是云 留下的是天——如瑞法师的故事

1981年,24岁的如瑞削发为尼,继承通愿老法师的遗愿。...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圣严法师《建设人间净土》

要使我们所处的世界变成净土,需要靠大家的努力。不管...

逆境要忍,顺境更要忍

现代人往往火气很大,因此整个社会总是弥漫著一股暴戾...

圣严法师《悲智双运破除烦恼》

有一次我去爬山,遇见有人带著一只狗,狗看到我这个老...

圣严法师《心事重重有谁知》

(一)外在的事 现在,先讲外在的事中是不是跟自己有...

【佛教词典】顺喻

顺,随顺;喻,譬喻。即随顺世谛,自小而大,次第作喻...

【佛教词典】发愿

(术语)发起誓愿也。阿弥陀经曰: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临终时听闻到佛号,就一定不堕三恶道吗

问: 《地藏经》中说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若天若人,若男...

慧律法师《保持24小时念佛的秘诀》

经常有信徒告诉我,他们在念佛的时候,会产生两种现象...

藏头白、海头黑

问: 有位出家人问马祖禅师一个佛法上的问题,马祖说...

【佛学漫画】从不信不念到深信往生

从不信不念到深信往生,她经历了什么?...

【推荐】同样是布施,但所得果报却不同

佛教的基本思想,是建立在诸法因缘生,因缘生就是说,...

太虚大师:佛学的人生道德

佛学的人生道德,即是从佛教的立场和观点出发,略说人...

天眼通宿命通,真有这回事吗

问: 师父,我遇到一个疑团,大家一些学佛的去往生,...

什么是参话头

世尊说法四十余年,显说密说,言教已有三藏十二部之多...

知道某出家僧人是破戒(破见)之人,能不能单独顶礼供养

问: 在寺院中,如果我们知道某些出家僧人是破戒之人...

佛门泰斗本焕老和尚圆寂

一代宗师逝矣 慈悲精神永存 当代佛门泰斗本焕长老圆寂...

荣辱不惊的老子

过去的圣人多生于乱世,所以,他们会成为圣人。比如老...

【推荐】在净土法门里你要生起三种信心

每一个法门的修行都是以信心为根本,站在净土法门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