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说一丈不如行一寸

圣严法师  2011/12/0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人有二耳、二眼、一口、双手、双脚,此中道理:是要人多听、多看、少说话、多做事。修行贵在身体力行,说一丈不如行一寸。

多增一分真我

一切的修行法门,如坐禅、念佛等,都是为了收摄心念。“修行”,主要是多改掉一分假我,多增加一分真我。

从自我做起

想拥有一个清净的社会并不难,但需先从无数个“我”与“你”开始做起。想要求整体的美,也必须从个体开始;有无数个美的个体,才会有大整体的真善美。同样的,响往生活在菩萨的世界,自己就必须先学习做菩萨。

修德

修德——是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累积而成,并抱持恒久心,于平常的言行举止中不离佛法的教育;如此,才是真正的学佛修德。

知羞耻

一个人只要有惭愧羞耻心,自然不敢做丧理败德的事情。所以,修行学佛一定要有惭愧心,知羞耻。

诚于内,形于外

一个人的修养如何衡量?应是存诚于内,而形之于外。等人接物、言谈举止……,一切行动都充分表现内在的修养。

救世先救心

要救世必须先救心,心成则身端行正;要家庭和睦,必须先从个人的修养开始做起,然后再以一个和睦的家庭去教化、影响其他的家庭,则家家和睦,社会安祥和乐。

深思熟虑每句话

时时刻刻注意自己所说的话,每一句话都要深思熟虑,是否合情、合理、合法?是否能利益众生,开导人心,使人开解烦恼?

问心无愧

修行要抱持一个原则与信念——为佛教、为众生,行为要光明正大,再大的委屈与打击也要忍受,凡事做到问心无愧的地步。

入群磨练

人的习性不同,各如其面。修行必须走入人群,和不同习性的人互相磨练、适应,并圆融共处、和睦相待。

最坚强的人

行忍辱的人,是一个最坚强的人,任何人与事都击不倒他;能忍,才能成就天下大事。

不毁谤同道

修行除了自度之外,还要度人;时时刻刻培养善根(智慧)、慈悲(福德),绝对不侵犯、毁谤他人,尤其不侵犯、毁谤同道。

不伤害别人

人往往为了爱自己而损害别人,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养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不去伤害别人。

彼此感恩、行善

社会是群体的,只有一个人好或只有一个人向善还不够;希望拥有一个好家庭、好社会,就必须人人行善、彼此感恩。

个人是社会的起源

社会形态源自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源自于个人的修养。若能先培养好个人修养,进而料理好家庭,社会秩序自然能渐上轨道。

何谓修行?

所谓修行,即“修”心养性,端正“行”为,常存惭愧心勤勉精进。如修学而不精进,不知反省自己,就是没有惭愧心;心无惭愧者,行为必然不端,遑论修心养性?

福至心灵

有就有福,有福心就灵,是谓“福至心灵”。

不要小心眼

为人处事要小心、细心,但不要“小心眼”!

步入解脱门

平常多调伏自己的心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若能降伏“忧烦”的魔军,看淡世间的利欲,得时不贪着,失时无挂碍,这才是步入解脱门。

时时尊重他人

若想在世间成就事业,一定要先成就自己的品德;要成就品德,必须先从“随时随地尊重他人”的基础做起。

练心

人生在世,常会接触复杂的人事;所谓“修行”,就是要藉复杂的“人与事”来练心。

不散播是非

无意间的散播是非,虽然没有伤害别人的身体,但是却毁坏别人的名誉形象,这种罪过比伤害别人的身体还严重。

启发自我觉性

修行,得靠自己精进地启发自我灵明的觉性,不能期待不劳而获的成果。

以众人为重

学佛要注重道与理,关心人及事。能以众人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日常人事中自我磨练,以毅力、勇气突破障碍,才是真正学佛的精神。

苦修

苦修,是清心少欲、磨练吃苦的心志。

放弃忧愁惶恐

人一旦生活在忧愁惶恐中,就很容易丧失自信心而陷入怯懦与逃避的深渊。

不谈神通怪力

除了对人与事必段信实外,讲经说法也要合情合理,不可谈神通怪力、从动人心的言论;如此,才能提高正信的智识水准,引导众生走向善道。

修学三要

修学者三要:一、要有赤子之心——直心是道场。二、要有骆驼的耐力——工作时,要有骆驼般的耐劳和耐力。三、要有狮子的勇猛——努力精进如狮子的威猛。

同参

同参,是同修间彼此相互切磋、去除习气,唯存清净佛心的意思。

同道

同道,是指同修间若有错误的行为,可彼此更正、相互惕厉之意。

圣人无梦

古人说:“圣人无梦”,是形容圣人并不把梦当一回事,精神不执着于梦境,不理会梦中事,每天睡醒之后就面对现实的生活。

修行修心

修行人的心境,要如“鸟过白云,鱼跃水面”般——空中无迹,水面无痕;不为消逝事物而烦恼,心境安然而自在。

戒、定、慧三学

戒是不起心动念,守住本分,戒掉一切名闻利养的贪念;“定”是遇到任何困境,都能守持志节、临危不乱;“慧”是能运心转境,于平静中突破重重困难。

四重德行

修行者为完成“德行”,日常生活不可离“四重”,即“言重、行重、貌重、厚重”。

“言理”即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鼓励人心向上,并解开众生的心结;所以“言重”则“有法”。

“行重”即行仪庄重,举止有节;是故“行重”则“有德”。

“貌重”即待人接物能刚柔并济,令人欢喜亲近又不致轻浮,亦即孔子所说:“温而厉,威而不猛。”涵有“温、良、恭、俭、让”之威德;故言“貌重”则“温威并重”。

“厚重”即心宽意厚,善解人意,常怀欢喜心,乐于利益人群;所以“厚重”则“人人皆欢喜”。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证严法师文章列表

四念处观

佛陀刚成道证果时,独自在优楼频螺聚落尼连河边的菩提...

积极主动的去行善积德

大家留心世间,常可以发现有的人,福报来临的时候,挡...

五个【不要紧】与十个【无论如何】

五个【不要紧】: 如果您的微笑得不到回应,不要紧;...

星云大师《求法的态度》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是本年度新生训练,我要向...

宁舍身命也不能做的四事

宁舍身命,不谤正法;宁舍身命,不谤圣贤。宁舍身命,...

虚云老和尚:参禅要旨

一、参禅的先决条件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

慧律法师《熏染佛心》

念佛人身心性命完全归付于弥陀。 也就是说,人是非常...

星云大师《开源节流》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千古不易的致富秘诀,那就是「开源...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爱人者人恒爱之

人们常问:天堂、地狱在哪里?就在人间! 如果每一个...

证严法师:心田不长无明草

△ 欢喜心是一种涵养,能令周围的人都有如沐春风的喜...

微细的「五蕴」作用

学佛要用心了解「色、受、想、行、识」五蕴,因为,我...

证严法师:不说是非难

在日常生活中,有两种表达彼此感受的方式,那就是「声...

【佛教词典】非正灭法

【非正灭法】 p0713   品类足论六卷九页云:非正灭法...

【佛教词典】无分别影像所缘作意

【无分别影像所缘作意】 p1094 瑜伽十一卷十六页云:无...

达摩大师「四道行」的人生哲理

达摩大师来中国以后,为了教育其弟子创立了达摩禅,还...

谁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

佛经上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位善生长者,他要将世界上...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本经的修行重点在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它是一种...

修净土法门获得真正的长生不老

世人想求长生,殊不知修净土法门正能获得长生不老。 昙...

修习净土法门的方法论是什么

问: 修习净土法门的方法论是什么? 大安法师答: 方法...

没有吃素可以念咒吗

问: 我没有吃净口素,但念咒的时候,念净口业真言可以...

画好自己的底线

有一位武术大师隐居于山林中。听到他的名声,人们都千...

忏悔的力量

《佛遗教经》中说: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

圣严法师《感动是化敌为友最好的方法》

在我所提倡的「心五四」运动中,「四感」是与人相处时...

积不善之家

上个月,有位沾了点远亲的老人找到我家中,请我们为他...

【佛学漫画】不着相

【佛学漫画】不着相...

怎样做到临命终往生有把握

问: 怎样才能做到临命终往生有把握? 慧律法师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