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证严法师:心田不长无明草

证严法师  2011/01/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 欢喜心是一种涵养,能令周围的人都有如沐春风的喜悦感。

△ 人心应该都是一样,都是与如来有同等的爱心存在,但由于后天习惯及习气的不同,以致有了不同的言语行动,所以我们才必须要下功夫去修心养性。

△ 环境会动摇我们的心,“恒心”就如“滴水穿石”,要做到任何环境也转不了自己的恒心,再大的困难与阻碍也要始终如一,这种恒心就是佛教中的“定力”。

△ 遗失身外财物并不可惜,可悲的是内心宝藏遗失了还无觉知;人人本有清净纯真的善(佛)性,因烦恼无明而遮掩了亮丽的宝藏。

△ 人人应时时持有“居安思危”之念,莫等“居危时方思安”,应慎重防范灾祸的临头,修行人更要时时下功夫,以备四大不调时能安然度过。

△ 初入佛门的修行者,要先磨炼身体和心理。心理要禁得起周围环境人与事的彼此磨炼,心不动摇。在动中保持心的宁静,再进一步下功夫。

△ 听话时,用适应说话人的心态去听——听年轻人的话用年轻人的心态去听,听中年人的话用中年人的心态去听,听老年人的活,用老年人的心态去听,即得人事圆融。

△ 佛陀常常教导我们,要安分守已,时时守在这份清净无为的心境中,把心安定下来,让心时时寂静,心静自然能安分,能安分守已,自然能过着安乐的日子。

△ “学”与“行”要均衡,修行者虽亦尚有习性烦恼未尽,只要肯发心度众生,还是有度众的功德;所以有:“烦恼即菩提”的说法。

△ 人心比武器还厉害,武器是人心去创造出来的,不管是将它用于好或坏的地方,都是起源于一颗心。

△ 想要圆满慈悲、成就智慧,达成救济与领导人群的力量,必要先从调和自己身心做起。

△ 物质富有、地位高、有钱有势,都是空虚的架构。真正的有力是——心力;真正的富有是心的富有——富有爱、钱财不用多,但是,有这份爱心的力量为基础,那还有什么不能改革、不能引导的呢?

△ 我们的心地若能时现光明,对人坦诚,彼此肝胆相照,就不必怖畏人生道路的障碍,也无须提防别人对自己不利。

△ 心不专、念不一,做事就难以成就。若想心专念一,就必须把杂念心收摄起来,只留下清净的一念心,这就是“系缘修心” 时时反观自然,在动念行为之际,检讨是否贪着名闻着利义,久而久之,心灵自可提升到“月至上品诸风静”,“心持半揭万缘空”的境界。

△ “月到上品诸风静”,是指月圆当空时,大地一片清静。我们的心若能修养到最高的品格,自然也是一片清凉静明。然而,要怎样才能达到“静”与“明”的地步呢?有句诗说“心持半偈万缘空”,佛陀所开示的教法贵不在多,只要我们用心依一言半偈来修持,就可以得到莫大的助益。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净土——良善本性,若能抱持明净无染,则杂草乱麻不生于心田,而且会常开智慧之花,永结菩提善果;不懂美化自己的人生,也净化社会人心。

△ 心净则国土净,要时常保护心念,不要让贪嗔痴等邪恶毒害侵袭;要积极救护世界,不要让灾难破坏家园,不让暴力充斥社会,更不能让祸害污染大地……

△ 土地不耕种,则会杂草丛生。心田不值福,即生无明乱草;所以,行善布施须日日行、时时做,不断精进。斩除恶念罪业、消灭无明烦恼,则能化荒芜成大福田!

△ 佛教有一部药师经,里面说尽人生身心诸多的病苦,其实人的身体有残缺不算苦,人性的残缺才是真正的苦。世间的灾难,大都由手脚完好,但心灵残缺的人所造成的;身体上的残缺不可怕,如能坚强起来,还可现身说法来鼓励其他病人,激发他们求生自立的勇气。

△ 心如要保持常常快乐,就必须不把人与事当成是非。应把是非当成是一种笑话、教育,以增加处世常识。如果把事情当作是非,那永远都会很痛苦。

△ 极凶大恶,莫过于心中自我的烦恼贼,于毫无防范的情形下,不但毁了自己,也会毁了别人。所以,当我们静下来想一想,善能自救,恶能毁己,生了一念善,不但可以自救,还可以救人。起了一念烦恼恶念,不但损害人,也会毁灭自己。恶念起时,就是烦恼贼生,他会毁掉自我的善根慧命。

△ 要想解除人间的灾难,一定要从改善人心做起,说要救世,必先从心救起。人心健康了,那么社会、国家,甚至于天下一切都能调顾,人民和乐,自然世界就太平了。

△ 佛陀一再教诫我们要好好调节自己的身心,把观念好好运转过来,把恨人、嗔人的这份怨嫌之心,转过来化为爱心、宽心,时时刻刻的去宽恕别人,发挥爱念。

△ 把贪的念转为满足,把满足的念换作慈悲,不但自我满足,而且还可发挥“把慈悲供给别人”的那份爱心。

△ 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一个宝藏,凡夫与佛无异,只是佛的矿山宝藏经过长期挖掘,已得宝石且不断提炼琢磨,成就很多发亮发光的玉石宝藏;而凡夫的矿山却不知开采,即使已开采,却未加琢磨。

△ 时时发心——以清净解脱的爱心,秉承过去生所播下的远因,成就现在的近缘,更植未来的情于永恒。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证严法师文章列表

禅与心理健康

有禅的大智慧,就能心灵健康无烦恼,保持良好的心态,...

一切障不离心,了心的一法

根机利一点的人,用功起来,不算一回事,不假修证,当...

知福惜福才能做心灵环保

除了少数的人,恐怕连环保这个名词与观念,都还没有建...

一切都只在一念心

佛陀说,人生空幻如泡影。生命无常,什么时候会退出,...

透过声音使心灵稳定下来

观世音菩萨由于修习《楞严经》的耳根圆通法门,证入诸...

回光返照,做你该做的事

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这时第六意识开始修观─回光返照...

拔除心中忧愁之刺

古印度时,那罗陀尊者在波罗梨国长者的竹林中修行。当...

什么是真正的平静呢

为了找到平静,我们已下定决心成为佛教中的比丘和沙弥...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佛说佛名经

佛说佛名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城祇树给...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

证严法师:心不争,自圆满

修行学佛前应先学做人,能把自己的心照顾好,再去照顾...

证严法师:智慧与烦恼

智慧与烦恼就如天平的两端烦恼多一点,智慧就少一点;...

证严法师:静思忏悔

△ 人因自觉而成长,因自满而坠落;自我批判的认错心...

以耐心勇敢地走到底

人,生活在这堪忍的世间,常常互相对立、彼此怨恨,致...

【佛教词典】六种相违

【六种相违】 p0298 瑜伽三十八卷九页云:当知相违、略...

【佛教词典】假簿

为禅林记载有关请假外出、归省者之簿。又作请假簿。敕...

见影谓己有

《大庄严论经》中马鸣菩萨提到过去曾听闻过的一段故事...

生病生得越厉害,这时候更要念佛

这是对女弟子意安的开示: 念佛却病。 可见这个意安在...

人生就是要有个好心情

人生的话就是要有个好心情。你有个好的心情,一切负面...

人道众生是怎么来的

己四、示人趣 人,忍耐的意思,人者忍也。因为人道的众...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

因爱则生忧,因爱便有畏

一、《圆觉经》: 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

一堂一千八百万元的课

一位朋友谈到了他的遭遇,约在十多年前,他因为信任,...

十件事会吓跑快乐之神

快乐之神为什么总是擦身而过?因为有十件事会吓跑它。...

莫追忆,莫等待,莫犹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依修行的标准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

大安法师:学佛后患病对佛法失去信心,要怎么解决

问: 我有一兄长,在患精神分裂症之前修学过佛法,但...

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

佛教弟子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利他谓之修福...

北宋高僧四明知礼法师

各位吉祥,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介绍的)的祖师爷要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