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教里的譬喻故事

2021/04/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教里的譬喻故事

佛教善于讲故事,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作为生命体验者,都有各自的精彩,当我们在经典中读到种种譬喻,是否能由事入理,了解故事的真谛呢?

野狐惜命根,奋然逃脱

良马见鞭影,立刻奔驰

兹录《西归直指》两段如下:

注1:

“野狐喻:野狐黑夜入厨房,饱食睡去。天明不能逃窜,乃佯死而待人弃去。未几,果有欲弃之者。一人曰:狐尾甚佳,待我割之而后弃。狐闻而惧,忍痛而听其割。俄有童子来,欲取其两耳。狐闻益惧,然思两耳犹无关于性命,仍复忍之。俄复有人曰:皮可补裘。狐大骇曰:若取我皮,必至断头剖腹,其可忍乎?于是奋然跳起,向外狂奔。而此狐竟走脱矣!

人在三界牢狱,无异厨房。业已托胎为人,已难逃于一死。只有念佛往生,乃可死里逃过。错过强壮之时,狐尾已经割去。若到桑榆迟暮,已将断头剖腹矣!苟非立弘誓愿,奋不顾身,其能跳出迷途,蒙佛接引乎?

注2:

马喻:马有四种。其最上良马,见鞭影而驰,不待驱策;次则一鞭即走;又次之鞭轻不走,鞭重方走;其最下驽马,鞭重亦不走,必锥入于肤,痛极而始走。

人亦如是。有智慧者,易于醒觉,百里内闻人死,即当骇曰:百里内有人死矣!吾人也,死必及我。作速修行,以求解脱。此见鞭影而驰者也。其次则见亲戚死而觉悟  又其次见邻人死,而后觉悟。若待自己年  老,或自己有病,而后觉悟,已是锥入肤而后  走者。倘或年老犹不觉悟,或已病犹不觉  悟,岂非并此而不若者乎?

发心如贫母施灯,定成佛道

持戒至比丘护草,真入空门

注1:

《贤愚经》载:阿阇世王请佛饭食己,以百斛麻油燃灯供佛。有一贫母见而信乐,乞得两钱买麻油燃灯供佛,并自誓言“若我后世得道如佛,膏当通夕光明不消。”阿阇世王所燃诸灯,或灭或尽,而贫母之灯,通夕不灭,油亦不尽。目犍连以神力扇之而更明。佛告目犍连:“此当来佛之光明功德,非汝威神所能毁灭。”并授记此贫母却后三十劫当成须弥灯光佛。

注2:

戒律规定比丘不得破坏活的草木。《楞严经》云:“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 《根本说一切有部目得迦》卷6载:有比丘被强盗所捉,强盗以生茅草缚之而去。比丘宁愿饿死亦不破戒坏生草解缚。后国王见而解之。《大涅盘经》卷26云:“宁舍身命,不毁禁戒,如草系比丘。”

私欲深沉者,虽借蛛丝,难离苦海

信心清净时,不凭神足,亦履恒河

注1:

芥川龙之介《蜘蛛之丝》说一佛经故事:佛陀见一恶人在地狱中受苦,此人前世是个强盗,作恶多端,唯有一次,起了一念善心,没有踩死一只蜘蛛。佛陀便放下一缕蛛丝去救他,此人抓住蛛丝往上爬,在半途时回头一看,发现身后有许多人在跟随他一块往上爬,但此人私心太重,只想自己脱离苦海,不愿别人与他一块攀爬,这时候,蛛丝断了,此人又掉落地狱。

注2:

《法句经》卷3载一佛教故事:一青年欲投奔佛陀听法,中途被恒河所阻,绕道则恐法会已散,情急之下,问一渔翁:此河水深不深?能否趟过去?渔翁答曰:浅浅的顶多不过膝盖。青年求道心切,对此话深信不疑,便径直履不没水地趟过去。实则恒河水深过三丈。

观此身不净,少壮易衰,决心向道勿贪色

念诸法无常,光阴苦短,致力修行莫积财

注1:

《法句譬喻经》载:王舍城有一妓女名叫莲花,容貌出众,不少有钱人趋之若鹜,但莲花却对自己这种生活感到厌倦,想到世间种种烦恼,决心出家修道,于是,她去灵鹫山拜谒佛。在上山的路中,途经一小桥,她站在桥上看见自己在水中的倒影,非常艳丽,想到出家生活的艰苦,不禁有点犹豫,便回头又朝山下走去。

佛为救度她,便化成一位美貌绝伦的美妇人,与莲花相遇后结伴而行。途中休息时,美妇人躺在莲花身边呼呼入睡,不久竟然死了,尸体很快开始腐烂,发脱齿落,不堪一睹。莲花惊呆了,她想:这样美貌的女子,一旦死了就变成如此模样,这太可怕了!还得找佛陀给我指一条出路才是。于是,她又转身上山,终于皈依佛教修行,成就了阿罗汉果。

注2:

《法句譬喻经》载:一个隐居深山修道数十年的修行人,意外发现了一群强盗遗弃的大量财宝,不禁心动,于是将财宝隐藏好,然后打算下山去安享晚年。佛为救度这个修行人,便化成一个比丘尼,她身披法衣,却佩戴许多珠宝首饰,脸上涂脂抹粉,样子十分滑稽。

两人相遇,修行人不禁大笑:“出家人如此打扮,成何体统!”比丘尼反唇相讥:“你既然深山修行,为什么却要收藏意外之财?”修行人听了哑口无言,良久乃如梦方醒。他想:人在世间,身边的诱惑太多了!只有时刻提防才不致迷失方向。于是,他又返回山上,专心修道,最后证得阿罗汉果。

注3:

《宝鬘集》云:“对自己这个如幻的肉体,无论如何培护侍奉,到头来仍是无常毁灭,实在没甚利益。”“食、色、财宝,无论如何吝惜珍藏,死时仍需空手而去,实在没甚利益。”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定业能不能转?有这样一个比喻

过去咱们说,定业不可转。说你那个人命已经定了,你转...

化城喻

佛陀开示大众:比丘们!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刻已到,座下...

【佛学漫画】《法华经》故事之良医病子的譬喻

良医病子的譬喻...

佛示现涅槃,只为救度一切众生

昔日佛陀开示:诸佛为度众生故,方便示现涅槃,实而不...

佛示四种云喻

佛陀昔日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为比丘众开示...

佛教寓言故事系列

旧屋闹鬼 村中有一间古老的旧屋,听说那旧屋常常有恶...

「小年」的佛教意义

忽尔一年,小年又来了。曾经记得,年少时的故乡风俗,...

百喻经·认人为兄喻

经文: 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注音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

愚人与智者之区别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为比丘们开示愚...

智者大师与净土法门

智者大师,名智顗,字德安,姓陈,颍川人。母亲怀孕时...

佛陀一天的时间

世界所有宗教导师中,佛陀可以被认为是精力最充沛,行...

姐姐虔诵观音圣号,度弟弟过生死劫难

二〇一八年七月二十日晚九点半,弟媳来电急告弟弟突然...

【佛教词典】诸受欲者于现法中有三种义

【诸受欲者于现法中有三种义】 p1363 瑜伽七十一卷二页...

【佛教词典】坟

(杂名)墓也。秦晋之代,谓冢为坟。积土而高之墓也。...

亲见虚老真功夫,方知机辩不是禅

光绪二十七年秋,法忍老人有赴终南之举。先命月霞法师...

北宋高僧元照律师

人世间常有一句俗话:叫有多少钱,过什么样的日子。其...

专心无杂的摩陀大师

传说,过去安徽省有座山,叫「摩陀山」,这座山名字的...

终日在妄之性灵,即终日恒真之性灵

性灵不可以有无求,断常取。由无始妄认四大为自身相,...

印光大师开示持戒与念佛

一、持戒与念佛的关系 1、三学为学佛修净之根本 戒、定...

圣严法师《感谢抱怨的人》

无论是在家庭里或是在工作场合中,我们常常都会听到抱...

苦尽甘来成正果

母亲陈玉英(10262014),法名觉玉,临洮县八里铺镇下...

学会放弃

曾经读到这样一个故事:大哲学家柏拉图曾带着他的七个...

以不生灭心来作你的发心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

戒律是自由而不是束缚

很多人很害怕受戒,认为我学佛可以,信佛可以,但是你...

愤怒让全身「中毒」8招灭怒火

乘车时遭遇交通堵塞,不知何时才能通过下一个路口;孩...

不可甘心苦趣束手死门

遂使垂手徒勤,倚门空望。上孤佛化,下负己灵。今生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