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三十七菩提分

2011/03/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三十七菩提分也叫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觉支等。指佛陀教导众生修证圣果的三十七种途径和方法。菩提分,意即成就佛教四圣谛的智慧,通向涅盘圣果的道路。分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亦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俱舍论》卷二十五称:“三十七法顺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

四念住

四种以智观境的方法。世人攀缘身、受、心、法四境,生起净、乐、常、我四颠倒,因而有贪爱等烦恼。为治此四种颠倒,以念、慧为体立四念住:1、观身不净,用闻思修所生的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身内肠胃赤白痰等不净,身外眵泪涎唾等不净,破除净想的颠倒;2、观受是苦,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者苦,破除乐想的颠倒;3、观心无常,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心境生灭无常,破除常想的颠倒;4、观法无我,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五蕴等法从因缘和合而生,没有自性,所以无我,除破我想的颠倒。

四正断

四种正确的修行努力:1、于已生的恶法令断灭;2、于未生的恶法令不生;3、于未生的善法令生起;4、于已生的善法令坚住和增广。于此四法戒勉策励,精进修习,为了断恶修善。

四神足

四种可以得到神通的定(三摩地):1、欲神足(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由想得到神通的意欲之力发起的定;2、勤神足(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由不断止恶进善力发起的定;3、心神足(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由心念之力发起的定;4、观神足(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由观想佛理之力发起的定。“断行成就”是要修行者断除一切障碍三摩地的不善等法,从而转进修习三摩地行,即用欲、勤、心、观四法来引发和修证这四种三摩地。欲等四法,求定称心、趣定自在,故又称“四如意足”。佛教认为,修行这些禅定,可得神通变化如意自在的能力。

五根

修行佛教所依靠的五种内在条件:1、信根。信正道及助道善法;2、粗进根。修学正道及助道法时,勤求不息;3、念根。念正道及助道法更无他念;4、定根。摄心于正道及助道法相应不散;5、慧根。为正道及助道法观无常等十六行。这五种法,皆有能生善法,不可倾动和势用增上等义,故名为“根”。

五力

五根增长所产生的力用:1、信力。信根增长可破疑惑;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可破懈怠;3、念力。念根增长可破邪思;4、定力。定根增长可破乱想;5、慧力。慧根增长可破烦恼。《大智度论》卷十九:“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是名为力。”

七觉支

达到佛教觉悟的七种次第或七种智慧:1、念觉支。修行者修学出世法时,常念定慧等;2、择法觉支。对于诸法的真伪,用智慧加以辨别和选择,达到去伪存真;3、精进觉支。以勇猛善心,离邪行真;4、喜觉支,由于精进而得悟善法,心生喜悦;5、轻安觉支。不断进修,断除诸见烦恼和身心粗重,从而轻利安适;6、定觉支。使心专住一境而不散乱;7、舍觉支。舍弃虚妄诸法而不追忆,心无偏颇。

八圣道支

八种通向涅盘解脱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见八正道)。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不发菩提心就不能往生吗

深信切愿即无上菩提,我这里也点示了下,这点我们一定...

菩萨成就国土,要有两种准备

这一科是与之授记。舍利弗尊者在方便品明白了权实不二...

自己不加持自己,我们就跟诸佛菩萨沟通不了

学法时,学哪一法,心念就住在哪一法,要全心投入。至...

有三种障碍,会破坏菩提心

有三障能败戒德,使信心退没:一、瞋恚,横于自他,而...

因最初多闻之力而成就菩提

问: 祖佛大意,贵在心行;采义徇文,只益戏论。所以文...

菩提心所引生的出世间利益

我们看第二个,出世间的利益。 胜生无罪,乃至安坐妙菩...

三辈往生与九品往生有对应关系吗

问: 《佛说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和《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四种恶法能够令菩萨忘失菩提心

什么样的情况会导致曾经发过菩提心又忘了、失去这个菩...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本(东林寺版)

梵网经菩萨戒本(东林寺版)...

佛说疗痔病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小品经序 释僧睿 般若波罗蜜经者,穷理尽性之格言,菩...

【注音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哪些人不可以出家呢

要想成为僧人,首先必须出家。是否任何人都可以出家呢...

出家的含义

出家修行,其本意实乃殊胜庄严之意,不解出家修行真谛...

【图】佛教常用法器的持用姿势

在早晚功课和日常佛事当中,有几样法器比较常用,其持...

五百罗汉介绍

001、阿若憍陈如尊者 阿若,意为了解,或译初知、已知...

【佛教词典】阿差末

(菩萨)Ak?ayamati,无尽意菩萨之梵名。见慧琳音义十...

【佛教词典】缘务

(术语)谓吾身世间之务也。止观四下曰:缘务妨禅,由...

菩萨行利生之道

利行者,乃菩萨行利生之道也。 大凡悟道之人称菩萨,未...

一生最好是观拜一尊佛像,是这样吗

问: 有人讲一生最好是观拜一尊佛像,不要多了,多了怕...

仁、义、礼、智、信对内脏的影响

◎一个人,只要是心正了之后,气就正,气正了之后,形...

修行最重要是明心见性了解真妄

古德说:不识本心,修法无益。我们的法门有很多选择,...

读了很多经,还不知道怎么修行

大家都读诵大乘经典,或者是忏悔,或者是礼拜,或者是...

120岁传奇高僧虚云老和尚一生的十大劫难

一难生为肉球 老和尚是在清道光二十年(岁次庚子)七月...

饮食知止足,常乐在空闲

我们生活在欲界,自然饮食的欲望也就炽盛。财食往往是...

星云大师《消除压力》

现代经常有人说:生活压力太重!为什么会压力太重?怎...

把幸福当成一种习惯

清晨,在列车卧铺的洗手间,我们几个男士正在洗漱。此...

长远心行善必获善报

为什么有些人做善事后很快就产生感应,甚至发生奇迹,...

禅门的修道,并没有特别奇特之处

无门慧开禅师(11831260)是宋代着名高僧,字无门,杭...

星云大师《开源节流》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千古不易的致富秘诀,那就是「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