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门中这六条你能做到吗

静波法师  2019/10/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门中这六条你能做到吗

我们现在的很多人恐怕已经很麻木了,已经不知道六和敬的内容了。六和敬的内容是:

一、见和同解:在认识上,在思想上,要建立共识;这是思想的统一

就是要共同认识无常、无我、解脱三法印!这是印证佛陀正法的标准。所以任何人讲的佛法,如果不符合三法印,对不起,不是佛法!今天,我们的出家人、在家居士,必须要认识到见和同解,知见、思想、认识一定要统一,否则,迷失了佛教信仰的方式!而末法时代,往往真假难辨!

二、戒和同修:在规范上,人人平等;这是法制、规矩的平等

就是你是大和尚,你得遵守法律,遵守戒律,例外不行;你是小和尚,也得遵守法律,遵守戒律,如果强加你几条,也不行,大家都一样。如果大家都一样,大家就觉得平等。在家的居士和出家人之间也有平等的内容,比如说守法,都一样。

不能因为我是出家人,就高高在上,在法律之外行事;你是在家的佛教徒,可以超越法律,不行!我们都有共同点,都要遵守三皈依,这个必须如此。

我们听说一个所谓的出家人供鬼,百思不得其解。我问他:“你给我一个理由,如果你能说服我,那从此以后没人管你。”你凭什么?没有理由。出家人应该干什么,你就应该干什么;更有甚者,拿着刀片给人割舌头,治疗各种疾病……就在哈尔滨的一座尚未批准的寺院,割一个一千块,人们排着队去割舌头。

我问那个寺院:“你凭什么让他这么干?”

“那是高僧大德啊!”

“高僧大德能干这样的事吗?”

但是,那儿热闹啊,比这里热闹。因为每个人都害怕有病,都怕得癌症,都怕得心脑血管病,所以就排队割舌头,就花一千块钱呗,这比上医院住院便宜啊!

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的尊严在哪里?所以我们思想上要统一,纪律上要统一。不统一怎么行呢?我们今天不仅仅说,需要有内容,需要行动!不该你干的事不要干哪!人家身体有病,那就让人家上医院去看病;心里有病,我们能去给人家排解就去排解,排解不了不要勉强。

虽然佛法圆满,但是还得是有缘人,如果是没有缘的人,佛法没法圆满,因为他不信,没有信心,所以没有办法改变他。

三、利和同均:在经济上要均衡分配;这是经济的均衡

当然不是绝对。但是,我依然说,社会讲按劳分配,寺院也是一样。寺院里的执事就要比清众多得一点衣单费,为什么?那是对他发心担当责任的肯定和鼓励。要不然,执事和清众都一样,违背了世俗的规则!所以有时候佛性也要和人性统一。

在管理寺院的时候,曾经试图要绝对平均,但是不行!因为自觉需要因缘。所谓的平等,不能说没有一点点差异,相反有一点差异恰好证明了平等。而每个人的外在的差异,恰恰说明了心里的平等,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不行!

所以有一点点差异是必要的,是对人的能力、知识的一种尊重。如果有能力的人和没有能力的人一样,那也不行。但是,我们不会欺侮那些个所谓的没有能力的人,因为所有的人都有一样的尊严。

四、意和同悦:在精神上,志同道合;这是心意的开展

就是想法上要一致,志同道合。想什么?想解脱,想自在。你如果不想解脱,不想自在,那就违背了佛教的终极目的。你想发财,那不是佛教徒,也只是过程。当然,佛教也不会拒绝发财!大家不要认为,佛教吃素,不主张努力、不主张追求、不主张发财。

其实在家佛教徒可以发财,但是发财要守法,要有社会公徳……因为发财之后可以有更多的能力去帮助社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所以在家的佛教徒也可以发财,不是否定。

意和同悦,这是我们想法上的一种开展,这个开展是有用的,因为佛教徒超越生与死,都要解脱嘛!世间任何一种快乐,都是无常的!佛教的解脱是永恒的快乐!所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五、口和无诤:在言语上,和谐无诤;这是语言的亲切

有了共识,大家就不可能发生争论。但是,如果没有共识,那么我们会提倡:大家要学佛,不要偏离目标。如果你不去学佛,那么你就跟信仰平台寺院的宗旨背道而驰,跟我们的信仰背道而驰。学佛不是说死了解脱了,是活着就在培养解脱,往生不是往死,大家要记住!

在语言上,大家不要争论,这在《金刚经》里叫无诤三昧。什么叫无诤?当然,除了发心度人的广学多闻,还有为了维护佛法正见,或者彼此受益的辩论……

我们现在往往是不懂,或者是借口在不务正业……理论上:在真谛上不能争,在世俗谛上也没有必要争,因为世俗谛上大家千差万别,真谛上都是平等的。所以,如果你执着世俗谛永远永恒、有自性,那就是轮回;如果你停留在真谛上,那你就没有下手处,就是空中楼阁、画饼充饥,也没有说服力,所以佛教讲“二谛融通三昧印”。

二谛融通,真谛在俗谛上完成,俗谛是真谛的根,它们两者之间是不二平等的,那就是等持。等持就是三昧。所以我们要感谢人生的顺境,感谢人生的逆境,感谢污泥浊水,否则不会有莲花的生成。莲花长在污泥浊水中,这就是告诉我们要去转化。

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我们心里的改变,不改变是不可能解脱自在的,是不可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甚至成佛的。

六、身和同住:在我们共同的行为上,不侵犯别人,不伤害别人;这是彼此相处的和乐

在行为上,大家要共同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三皈依,一举一动要考虑有没有影响别人。这样,整个社会就会和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静波法师文章列表

出家者要远离爱欲

佛陀的弟子群中,有着种种不同的人物。假若把佛陀的弟...

越是在修行的人,那些罪业越是会现形

傍晚,某某法师与一些信徒,近十人上承天寺请示老和尚...

切莫毁谤出家人,龙天护法定不饶

出家人是佛陀的亲近追随者,是如来伟大家业的继承者,...

「比丘」有三种含义

比丘有三个意思。 一个是乞士,乞食来滋养这个色身,乞...

出家僧人的四威仪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

知道某出家僧人是破戒(破见)之人,能不能单独顶礼供养

问: 在寺院中,如果我们知道某些出家僧人是破戒之人...

出家的含义

出家修行,其本意实乃殊胜庄严之意,不解出家修行真谛...

老一辈的出家人,都是任劳任怨

培福很重要,所以在沙弥、净人阶段,其实就是累活重活...

【注音版】雨宝陀罗尼

雨宝陀罗尼...

佛说四十二章经

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

【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

【注音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假饶造罪过山岳,不须妙法两三行

古德法华偈颂云:六万余言七轴装,无边妙意广含藏,白...

佛法的兴衰取决于我们知见的正邪

我们反思、反省,我们扪心自问,这么多年来我们都在做...

依「六度」来学佛

如何学佛?我们要依六度来学佛。 六度:布施、持戒、...

在世间上要做到这四个缘

通过跟三宝学,你就是世间的楷模,就是菩萨。菩萨容易...

【佛教词典】檀契

(术语)对于师而谓有檀家之契也。...

【佛教词典】圆觉藏

Yuanjuezang   湖州思溪圆觉禅院大藏经。密州致仕观...

一门深入和广学多闻两不碍

许多学佛的人把一门深入和广学多闻对立起来,认为一门...

为什么倒霉事总找上我

南宋词人辛弃疾曾感慨道: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修福从珍惜一粒米开始

一粒米在现代人眼中,谈不上有什么价值,但要知道需多...

慧律法师开示录

⊙其实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复杂的是我们自己而已。  ...

父母子女乃是相互的债主

人是带业来的,来这娑婆世界,受轮回生死烦恼苦、受五...

客来客往,自心不动

《楞严经》中,憍陈如尊者因悟客尘二字得证圣果。起心...

【推荐】被人轻贱的前因后果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

本焕老和尚:禅七开示

(2007年1月9日至2月5日,深圳弘法寺举行禅七法会,本...

财布施与法布施为什么要相结合

菩萨如果你在行菩萨道的时候行菩萨道呢,六度万行以布...

心中有「素」,善良道德尽在其中

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事。在吃的文化里,...

受菩萨戒要发起三种决定的信心

受菩萨戒是一件非常殊胜的事情。要发起三种决定的信心...

惟觉老和尚:放纵欲念及嗔心的后果

佛法里有句话: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说:火烧功...